分享

司马迁写了《史记》,他是怎么知道几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青青i43vizd9qb 2019-03-01

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回答:第一,史家制度;第二,司马迁的家世;第三,司马迁的个人意愿。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史官制度。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青铜器名字叫“作册般鼋”的青铜器,上有铭文四行三十三字,记录了丙申日商王至洹水,以箭射河中鼋的事。铭文中提到的“作册”又叫作“史”,就是商代设置的史官。“史”在商早期是驻守在外的武官,后来成为在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

西周、春秋时设置“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以及编写史书,还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等。周代的史官分为左史和右史,左史记动,右史记言。秦汉时设太史令,秦汉的史官地位比起商周时期要低了很多。司马迁及他的父亲司马谈都做过西汉的太史令。商代设“史”,周继承,秦汉继续,从这个制度来看,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前代史官们对于史事的记载应当是积累丰厚,“前人之述备矣”这给了司马迁很丰富的取材线索。

史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学渊源。司马迁的先祖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也就是掌管观测天象,周室时又为太史以修史事,父亲司马谈也是西汉史学家,这样的史学世家免不了有代代相传的“青箱学”,这也是帮助司马迁了解前代史事的独特而重要的途径。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虽然不是《史记》的作者,但是为《史记》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谈自己就一直想写通史,很早就开始做积累。司马谈做太史令时得以阅读国家级的藏书,从这些藏书里司马谈也收集了大量资料,为写作通史做准备,只可惜卒而未成。司马谈在临终前把自己的所有积累都传给了儿子司马迁,遗嘱他一定要继先祖之业,写作通史。

司马迁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在父亲的指导下遍观史书。除了能继承家学,司马迁还有一段重要的经历就是游历天下。在《史记》里多处能看到司马迁讲起自己游历所至之处。比如《史记·五帝本纪》“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至长老皆名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像这样的记载在史记里有很多,说明司马迁为了写史书几乎可以说是游遍天下,并有意地去观风问俗。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可以搜求民间传说,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野史”。

所谓野史,是指野之人编辑,往往是不便于正史所载的一些事,流传于民间,文风也可能俗而不雅。司马迁的游历所访到的正是这样一些史事。作为一个世家出身的史学家,如此潜心走访,也正说明司马迁的史学观很宽容,能够将正史和野史互相佐证。

概括起来说,司马迁写通史,上下三千年,所记事得到的途径也无非就是:所见、所听、所闻这几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