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蒙古正兰旗元上都穆清阁遗址发掘

 zqbxi 2019-03-01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处,地处滦河以北,龙岗山以南,金莲川腹地。

   作为元朝的陪都,元上都兴建于草原与农耕区的边线附近,从1256年兴建,至1358年被毁,历经100年有余。有元一代,元上都是沟通蒙古和林与中原大都的中转站,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确保了蒙元政权在政治与军事上便于北控草原,南制中原。

    元上都本身的城市建筑布局,既与身处草原的和林城不同,也与地处农业区的大都城相异,一方面满足和延续了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民族习惯,同时又不与中原民族的居住模式与统治理念相悖。因此,在元代各方人士汇聚元上都,成就了它当时“蒙古草原上最繁荣都市”的地位,对中国及世界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从1260年至1272年间,作为元朝临时首都的上都城,是当时的统治中心,在统一中国的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272年之后,大都成为了全国的统治中心,上都城逐步演变成陪都。

    为保护元上都这一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发挥文物考古工作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的作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6月至11月,对元上都的穆清阁遗址进行了专项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

    一、发掘原由与经过

    此次进行的穆清阁考古发掘,拟通过全面了解上都城内宫殿遗迹的建筑形制、历史年代与留存情况,为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提供详实的考古资料,构建良好的展示平台,并为穆清阁后续的维修、加固与科学保护提供精确的数据。

    作为宫城中的重要殿阁之一,有元一代,穆清阁一直是皇帝宴乐、议事与居住的大内宫殿,后来由于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肆意焚毁,其地表建筑已荡然无存,现今只残留其基础部分。

    出于更好地保护与充分展现穆清阁基址原貌的考虑,在确保能够完好保存并有效提取现有历史信息的前提下,经过对穆清阁基址的整体研究,考古工作人员在发掘过程中采用探方与探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小面积的探沟2米×2米方法为主)。经过对穆清阁四周角部的解剖,在对穆清阁整体建筑布局有所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之上,采用3米×5米与5米×5米的探沟与探方相结合的方式,不同地段采用不同布方形式,重点对穆清阁西配殿的东侧面基址的外围堆积进行了全面发掘清理,共计发掘面积600平方米。

    二、建筑形制与结构

    通过考古勘探、发掘与科学推算,现对于穆清阁的建筑形制已有大致了解:穆清阁位于宫城北墙居中部位,并与城墙连为一体,由中央大殿与东、西伸出两翼的配殿组成,总体平面呈“山”字形的阙式建筑。穆清阁南北宽67米、东西长137米,总面积9179平方米(其中包括中心广场部分)。

    本次清理的穆清阁西配殿,被覆盖于地下的基础最高处约4米,加上暴露在地表以上的夯土基址,现存台基垂直高度约8米。目前仅清理殿址的四角与基址的东侧面,对于基址未做清理发掘。经发掘确知,穆清阁西配殿平面形状呈“中”字形,方向正南北,总长41米,南部与北部收窄出头,中部增宽。其中,中部为西配殿主体部位,长宽为23米×34米,南部伸出长宽为9.5米×24米的头,北部伸出1.5米×24米,此外,北部与中央大殿相连,并设置为上下行走的径长7米的平面形状近似于“之”字形踏道。

    通过发掘可知,穆清阁兴建于沼泽区,在最初兴建该殿之时,首先排干积水,然后用成排木桩钉入沙层,再用碎砖石填充加固后,在其上夯厚约40厘米的夯土层取平地表,开始起建穆清阁基础。基础部分中间为夯土,由黑土夹黄泥混合而成,外围采用长宽均为50厘米规格基本相同的石条作底衬,石条上刻深约8公分的槽,槽内砌砖起边墙,外留宽约10公分的金边。基础的各个角部砌有石制的角柱石,角柱石内侧刻槽,利于砌砖,角柱石高约1.2米。夯土外侧所包的砖体宽度不等,角部较宽,宽度约2米,其它部位宽度约1.5米左右,包砖最外一层采用经过打磨成13-15度倾角的特制砖叠砌,表面光滑整洁,从而保证了整个建筑基址的自然收分与规整的倾斜度。砖与砖之间用白灰灌桨,砌法为干摆式,基本不露浆缝。

    穆清阁上下行走的踏道位于配殿与正殿相交处,呈“之”形,由夯土与砖混合而成。其中,踏道处的垂带、象眼与踏面均为砖结构,垂带部分用走趄砖,象眼全部采用走趄砖砌成,踏面为砖砌的礓嚓式马道,可以车马上下通行。踏道入口处残留有门砧与门限的石建筑构件,两侧铺有漫地砖,并砌有排水渠。

    从发掘情况来看,穆清阁的兴建经过了严格的规划,在用材上特别考究,在形制上趋于完美,特别是在基址曲折多弯处修建踏道,不但保证了总体建筑的完整与层次感,而且之字形踏道既节省体力又利于车马上行,又十分隐蔽性地掩藏于建筑的内部,从而使整个建筑看上去整齐划一,气势雄宏。

    三、出土器物

    穆清阁是元上都重要的大内宫殿,本次发掘出土的器物,主要以建筑构件为大宗,并有少量瓷器残片出土。建筑构件中的琉璃瓦当、琉璃滴水、琉璃鸱吻等制作精细,且多为龙形,施黄色釉,个别滴水有凤鸟形,施绿色与天蓝色釉。出土的大量琉璃瓦,多施蓝色、黄色、绿色、青色诸釉,其中以蓝色琉璃瓦最多。同时,还出土有汉白玉螭首一件,以及十多种雕刻精美的不同花荟纹建筑砖构件与石构件,其中的坐角柱砖构件,模制出各种形制的花卉,十分美观,石构件刻花亦十分精美。在数量众多的青砖中,有六种特殊形制,分别为不同建筑部位特别制作而成。此外还出土了二十多块压印有“清”字的条形砖,字体大小不等,笔法也各有不同。

    四、重要收获

   1、穆清阁兴建的确切纪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通过考古发掘工作,结合史料记载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推知一二。《元史》中记载:1321至治年,英宗曾与拜住在穆清阁商讨失烈门事件,“帝密得其事,御穆清阁,召拜住谋之”。到至正年间(1353年),“上都穆清阁成,连延数百间”至正年间,“今上新盖穆清阁与大安阁相对,阁之两陲具有殿,特出层霄,冠于前古。下亦三面别有殿,北有三子殿……盖其地势抱皇城,缔构非凡故耳。”通过此次对于宫城城墙与穆清阁本体相连处的发掘解剖得知,城墙与穆清阁为同时起建,由此可知穆清阁的兴建正值忽必烈在位早期,当不晚于1259年,后历经近100年的使用修缮,考古发掘中明显可见后期修缮痕迹。

    2、穆清阁,是元上都被毁以后发掘清理出的保存最完整的元代建筑基址,在目前元代早期宫殿建筑中尚属首次。其建筑用砖的形制、踏道的设计、建筑基址的形制、建筑构件的运用、夯土层的厚度与做法、白灰浆的灌法等等,都具有严格的要求与规划,充分体现了穆清阁营建的科学性。发掘过程中出土的琉璃鸱吻、花荟纹建筑砖石构件等实物,为研究和补充元代早期建筑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标本。

    3、穆清阁建筑基址的曲折多变与高俊,蓝色与青色琉璃瓦的大量发现,绿色琉璃瓦与黄色龙形瓦当和滴水的大量出土,不但完整体现了该建筑恢宏气势的艺术美感,也再现了蒙古民族崇尚蓝天与青草的自然美与中原农耕民族传统理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说明了元上都确实是一座草原文化与中原传文化相融合的都城。(发掘单位: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塔拉  杨星宇 郑承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