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家族,他们15代人聚族而居,300多年不分家,3900口同锅共食,直到当朝皇帝忌惮其势力才将其强制分家,这个家族孝义传家,据说这个家族的狗都懂孝义,其“百犬同槽”的奇观还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这个传奇的大家族就是义门陈氏家族。 宋朝时,陈姓人口大约有300万人,是当时第六大姓。陈姓第一大省是福建,有62万多人。其次是江西、浙江、四川,这3地的陈姓总人口接近110万人。四川的陈姓人,以总人口数量成为当时四川的第一大姓。另外,河南、广东、江苏、湖南4地的陈姓人口大约有78万人。 01、义门陈的历史渊源 对于义门陈的历史有两种说法:唐朝时,南朝的陈朝后主陈叔宝的弟弟、宜都王陈叔明的后裔陈达礼,有陈兼、陈旺两个儿子。 一种说法是,陈兼在开元19年(公元731年)出任江州浔阳县(今江西九江市)县令,陈旺跟随陈兼迁居到浔阳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成为江州陈氏开基祖。 唐末黄巢起义时,陈兼第6世孙陈阔迁往德安,与陈旺后人合族同处。从陈旺开始,陈家到第8代都没有分家。加上陈阔这支族人,整个江州陈氏家族当时有100多人。 另一种说法是,陈阔先是迁到庐山脚下的龙潭窝,他的孙子陈旺把家迁到浔阳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 因德安在江州南边,当时属于江州管辖,所以这支陈姓人被称为江州陈氏。因江州陈氏民风淳朴,教化有功,耕读传家,孝义相处,中和4年(公元884年),唐僖宗御笔亲题“义门陈氏”,旌表“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门联。江州陈氏据此把永清村改为义门村,陈阔为义门得到旌表建立最大功勋,被尊为义门陈光耀祖。 在义门陈的最初历史中,出现了两个陈旺:一是最初迁到德安的陈旺,一是陈阔的孙子。现在很多文章认为,义门陈的开基祖是陈阔的孙子陈旺。 我们分析大量史料后推测,陈兼弟弟陈旺到德安后,发展得比较沉寂。陈阔支系迁到德安合族后,陈阔的孙子陈旺大量购置田产,江州陈氏发展起来,很快成为当地望族。唐僖宗旌表义门,追溯起来,陈阔建了首功。后世按家族中最显耀的人物为望,把义门陈的开基祖认为是陈阔的孙子陈旺。 义门陈氏以“义”治家,创造了十五世同居,聚族三千九百多口,历时三百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而名动朝野。 义门陈建筑布局图 陈阔的儿子陈崇,主持陈氏家族事务28年。当时家族已有200多人,都没分家。陈崇担心大家不能和睦相处,大顺元年(公元890年),他立了33条家法,训令人人遵守。义门陈在33条家法的指导下,内部管理有序,各有分工,没一个闲人。 02、300年聚族合炊不分家 义门陈坚持以儒家忠孝节义为根本,勤俭耕读传家。这个家族从来不分家,实行聚族合炊,一同劳作,财产共有,基本上就是一个家族式的公社生活,早于西欧乌托邦理想主义社会600多年。 在义门陈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家里都悬挂着“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的对联,这是义门陈第一代祖先陈旺以身施教,对后世子孙提出的最基本的一条家规。 1100年前,义门陈第三任族长陈崇创制了《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和《家范十二则》,三位一体,形成了义门陈氏的良好家风。义门子孙恪守祖训,以孝义治家,定族规、置田产、办书院,建立了一个同耕日月、共享太平的大家庭,构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 孝父母,勤本业、崇节俭、尚忠厚、黜异端:守法可以保家,明理乃以涉世,这是概括三十三条家法的基本内容,它涉及到家族内的各个方面。在同族而居的岁月里,族人们共同劳动,同锅共灶,几千人聚族而居而能和谐共处的原因唯一“公”字而已。 义门陈宅居全景图 公则无私,无私方可义聚。天下为公,是儒家思想齐家治国的大义所在。这个“公”字流传至今,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成长,在这片安宁的土地上,父慈子孝是为人的根本,村民和睦相处是必要的规范,老幼同乐的场景更是处处可见。 当时时兴一夫多妻制,但义门陈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不纳妾仆。一旦违反,将被视为不肖子孙。新过门的媳妇首先必须依次下厨劳动锻炼,不论其出身贫贱富贵。随后便从事蚕桑、纺织。男婚女嫁,全部由家族操办,娶谁、嫁谁,族长说了算。结婚所用礼物和规模等,也都有统一规定,包办到了极致。 家族内,实行维持最低消费的供给制度,经济均等,财富共有;严禁财产私有,新媳妇回娘家的礼物,都由家族统一配发;小孩生下满月后,交给家族统一抚养,父母每隔7天领回去一个晚上;教育读书,一律由家族统一安排。 义门陈创办了两级学校,初级的叫书屋(相当于小学和初中),高级的叫东佳书院(相当于高中和大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私办大学,创建者是陈崇。 东佳书院全景图 东佳书院有数千卷图书,还有20顷良田的收入作为教学经费,学生主要是陈氏子弟和其他地方来的学子。东佳书堂也叫陈氏书堂,后称义门书院,是江南著名的书院,到宋初,东佳书堂所藏书帖,“号天下第一。” 义门陈重视教育,获得巨大功名。据统计,截至北宋咸平4年(公元1001年),通过科举考试在朝为官的达到430人。到嘉祐8年(公元1063年),义门陈历代为官人数大约400人,受朝廷封赠的有42人,累计中举120多人,官至宰相的2人、在京高官30人。仅庆历4年(公元1044年),义门陈就有403人参加科举考试。 2012年5月25日,由陈氏万秀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万源市大竹河陈氏族谱》,由万源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审查验收,该族谱转载了古谱宗训,古谱宗训中有《义门陈氏家训十六条》《事亲》《敬长》《预训》《和睦》《婚姻》《交友》《闺门》等内容。 陈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家训中也一直有‘隆学校以端士气’的内容。陈崇创办的东佳书院,是世界最早的民办书院之一——东佳书院,开创了一代读书新风,为朝廷培养了大批人才。唐宋时期,从书院走出了18位朝官(其中有3人担任过宰相),29个地方官,55位进士。陈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进士”更是传为美谈。 义门陈还有一个“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奇观,说是义门陈的教化很深,影响了牲畜。义门陈养了100条狗,都在一个槽里进食。 一天,到开饭时间,狗狗们都坐在槽边不进食。原来,有一只尽心尽职的老母犬没到。老母犬岁数大了,眼瞎脚拐,行动不便。直到老母犬到后,所有狗狗才开始进食。关于义门陈百犬同食的版本比较多,但都大同小异。后来“百犬同槽”的奇观还被收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唐中和四年,唐僖宗旌表“义门陈氏”,宋至道二年封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据史料记载,义门陈先后被唐、南唐、宋三个朝代九位帝王二十余次旌表。 义门陈氏立有《义门家法三十三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家训、各项管理制度等。最高领导者是家长,在其领导下,内部分工具体,各司其事。整个家族俨然一个王国,自给自足。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逐渐引起统治者不安。 03、皇帝下圣旨强制分家 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召“义门陈”第七任大家长陈兢入朝。太宗赐给陈兢一鸽一梨。陈兢当场就把梨吃了,并把鸽子放入袖中,准备带回与族人共同分享。太宗极为不解,陈兢回答说:“义门陈永不分离(梨)。” 但陈兢在太宗面前“永不分离”的誓言未过多久,宋仁宗就颁发了分家圣旨,让江州“义门陈”限期分家。 下达分家命令的圣旨 由于陈家聚族而居的方式让家族日渐壮大,加上良好的家规家训,重视教育科举,让陈家有了越来越大的声势。 当时“义门陈”不仅聚族众多,而且一家历代为官人数约400人,历受封赠42人,历代累计中举403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大批家族成员有职有权,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朝野在对其称颂之余也不无忧虑。 另外,当时“义门陈”的声望过高,甚至有谣传称“义门陈”要出“天子”。因为“义门陈”的先祖在历史上有过建功立国的先例,如果此时有人振臂一呼,一族同起,四方响应,足以动摇朝廷的基业。 嘉祐7年(公元1062年),在朝廷重臣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海等的建议下,宋仁宗专门针对义门陈颁发圣旨说,义门陈的孝义太感人啦,应该把你们的孝义风尚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去,到各地去做典范,带动当地人向你们学习,以此教化民风等。 归结起来,就两个字:分家!而且还专门派人去监督和催促,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家族大迁徙开始了。由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义门陈具体是怎么分家的,有两种说法。一是朝廷对义门陈分家一事,考虑得非常周到。宋仁宗在圣旨中,按皇帝御赐字号“知宋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12个字派,聚居在一起的义门陈派出291个代表,拆分为291个庄(还有298庄、334庄的说法)。291个庄挨派抓阄,分迁到全国72个州郡144个县,也就是如今的江西、四川等16个省份的125个县市。其中,江西最多,占28个县市,其次是湖南,有23个县市。 另一种说法是,接到圣旨后,义门陈当家人犯愁了,这家该怎么分呢?有人想了个办法,把祖堂的一口大锅吊到祠堂的大梁上,让它自由落下,摔成几片就分成几庄。结果铁锅摔成了大小291块,于是分成291个庄,每个庄各持一片。摔锅分家,也成了后世分家的代名词。 陈氏祖堂 不管哪种说法,义门陈家族算是彻底被瓦解了,随即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家族大迁徙。迁到新定居地后,家家门口都遵照祖训,挂起“义门”灯笼。目前全世界的陈姓人口中,大约70%源自义门陈,有“天下陈氏出义门”的说法。 04、义门陈氏的外迁 在外迁的291个庄里,不少迁徙到了四川(不含重庆),或者其后裔辗转迁徙到了四川。陆续迁徙入川的陈姓人,使得四川陈姓人口大为增加,成为当时四川第一大姓。由此,宋朝时的四川陈姓人很活跃。 陈抟,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初著名的道家学者、易学家和内丹家。对陈抟的籍贯,有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和普州崇龛(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两种说法。但陈抟在他所著的《易龙图》自序中,说自己是“西蜀崇龛人”。 陈抟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3家学说,开启了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陈抟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据说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是由陈抟的《无极图》衍化而来,其《先天图》被邵雍演化为象数体系。 北宋时,四川最为有名的陈姓人,莫过于阆中的陈省华家族。陈省华是进士出身,他的大儿子陈尧叟、三儿子陈尧咨都是状元,二儿子陈尧佐也是进士出身,父子4人都是进士,所以被称为一门四进士。 陈尧叟、陈尧佐都官至宰相,陈省华死后被追封为一品宰相级别的秦国公,所以又被称为一门三宰相。 陈省华父子4人曾在今河南新郑市郭店镇生活过,村名现在叫宰相陈村。村里100多户人家,都是陈省华的后裔,是给陈省华父子守墓的陈姓人后代。 “三陈”在四川的后人,北宋时有一部分迁到湖南横塘、江西泰和、河南等地。清初湖广填四川时,部分族人再次分迁入川,分布在川南、川北。据统计,如今阆中和南部县的陈姓人,90%以上属于他们的后裔。 “三陈”的后裔,现在号称有上百万人,被称为三陈派、三状元派、三尧支系。 北宋初,陈姓人中的陈彭年非常有名气,是音韵学方面的奇才。陈彭年,江西南城县人,13岁那年,写出了一万多字的《皇纲论》,震动江南。南唐后主李煜听说后,召他入宫陪皇子李仲宣读书。北宋雍熙2年(公元985年),陈彭年考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陈彭年病重,迁任兵部侍郎后不久去世,享年57岁。宋真宗亲临他家吊唁,追赠他为右仆射,谥号“文僖”。 陈彭年著述丰富,最有价值的是他主持重修的《大宋重修广韵》,是汉语音韵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是研究中国语言中古音的主要依据,研究上古和近代语音的重要资料。 到了近现代,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陈潭秋、陈毅、陈云、陈赓、陈昌浩、陈再道、陈锡联、陈丕显等;国民政府高官和将领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等,都是义门陈氏后人。 在达州万源大竹河一带,至今有不少农村家庭在堂屋中悬挂“孝义为本,耕读传家”的祖训。当地陈氏居民即便是家境贫寒,也要想尽一切办法送子女读书,并对学业有成的孩子进行奖励。 义门陈氏代代相传的家规家训、良好的家风,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奉献社会、表率乡邻的国家建设者乃至栋梁,教育成就了生生不息、受人敬仰的陈氏后人。 义门陈300多年的传奇佳话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宗族文化的一个闪光点,在中国家族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地位。其忠义之范、和谐之盛、文明之优、教育之先、风气之美、义传之广的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必将得到进一步继承与发扬。(图源网络) ... 相关链接:义门陈氏的十个历史之最 1、创建了聚族3900余口、15代不分家的历史奇迹。 义门陈家族,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至宋嘉祐八年分庄,历时332年,创造了三千九百余口、十五代聚族而居的世界奇观,成为唐宋时期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团结最紧的“天下第一家”。 2、我国唯一一个下圣旨分家析产的家族。 皇帝为一个家族专门下旨分家,天下独有,宋仁宗嘉祐七年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蒙正等上疏,说:“陈泰(义门陈家长)家朝野太盛,宜令分析”。七月,仁宗皇帝亲旨,前后历时九个月分家完毕。 3、“百犬同槽”列为世界文化奇观,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为看门护院,义门陈家族养犬百余,众犬效义,“一犬不至,群犬不食”,成为千古一绝,1996年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4、“东佳书院”——世界上最早的民办大学 东佳书院创办于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全唐书》载:“江州陈氏自龙纪以降……建书楼于别墅,以延四方之士,肄业者多依焉”。东佳书院虽然属于民办,但规模宏大,所藏书帖,号“天下第一”,故此《中国教育大系》将东佳书院列为我国五大书院之首,并认定早于白鹿洞书院半个多世纪。 5、创立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图书馆。 “东佳书院特别注重藏书,在那个时代,书籍属于难得之物,东佳书院却有藏书数千卷,是江南有名的藏书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求学者。东佳书院有着严格书藉管理制度,书院专门在本族的书生中选定若干人作为图书管理员,借出和返还图书都有规范的手续,不能丢失,书院还规定在现有藏书的基础上要不断添置,丰富品种。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图书管理制度之一”。 6、创办学校,对内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创下我国民办教育之最。 义门陈家法规定:“童子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七岁至十五岁,前后共九年,这是指九年义务教育。义门陈家族的人在整个接受教育过程中全是免费的,而且是家族成员都必须接受教育,是中国古代“耕读传家”的典范,也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典型。 7、学校内最早实行“两级教学” 义门陈家法规定:“童子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入东佳(即东佳书院)”。七岁至十五岁在“书屋”读书。“书屋”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和中学,为初级教育。能者入“东佳书院”,“东佳书院”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为高级,东佳书院读完直接参加科考。所以许多现代研究专家在文章中称:“东佳书院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具备完备体制的学校”。 8、明确推行“一夫一妻”制。 义门陈家法中明确规定:“男皆只一室,不得置外妾,男年十八岁,则与占勘新妇,女则侯他家求问”,在一千多年前,义门陈家族就已经实行了“一夫一妻”的制度,对男女婚姻也有严格规定。 9、建立最早幼儿园。 公元884年,义门陈家族就已经建立了“百婴堂”。“百婴堂”相当现在的“托儿所”或“幼儿园”。婴儿生下以后,由家族统一管护,只要婴儿哭啼,不论是否自己所生,妇女们都会主动哺乳,又称为“百婴同堂待哺”,后来有诗曰:“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家庭幼儿园。 10、敬老院的建立 当时称为“寿安堂”。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义门陈第十三任家长陈蕴考虑家族老人越来越多,需安度晚年,于是建了“寿安堂”,专供老人休闲养老,室内设有琴、棋及文房四宝和简易健身器材等物。同时还建有“太学院”专供在外为官者告老还乡后颐养天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