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春雷十日寒,一夜春雨十夜雨 春日里打雷预示着其后的许多天将会较为寒冷,而如果在一个春夜里下雨,那么将会连续多日夜雨不断。 一年两头春,饿煞种田人 谚语中“春”系指“立春”,是农历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气象意义上的春天的开始。所谓“一年两头春”即指一年中有两个“立春”,如:2017年的“立春”在“春节”(1月28日)后的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而2018年的“立春”在“春节”(2月16日)前的2月4日(农历十二月十九),这样,在一个完整的农历年中,就出现了两个“立春”。由此意味着春天时间长而收获季节相对推迟,加剧因青黄不接而带来的困难。 春雪勿烊,饿断狗粮 到了春上,积雪不融化甚至还下春雪,说明天气寒冷,就会影响播种、冻死春苗,导致荒年,由此,甭说农民伯伯要挨饿,连狗都要断粮了。 二月勿把棉衣拆,三月还有桃花雪 不要过早地在二月份就把棉衣拆洗、收藏起来,即便到了三月份桃花烂漫时,老天爷都还可能会下雪。 二月二十,小猫小狗全冻煞 据说,每年的二月二十,镇江金山寺的法海和尚都要过江与白娘子和小青青斗法,一路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从而使原本春意渐浓的天气急转直变,一时风雨大作、气温陡降,将小猫小狗全部冻死。 惊蛰春雷一声响,农民伯伯闲转忙 到了“惊蛰”节气,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后,农民也由冬闲正式转入春耕生产的大忙时节。 未蜇先蜇,人吃狗食 “惊蛰”未到,先打春雷,预兆当年风不调雨不顺,将是一个歉收之年,人们只能与狗争食了。 太阳颜色黄,明朝大风狂 春日里若太阳呈黄色,那是明天将会刮大风的前兆。 二月干一干,三月宽一宽 二月里天气干爽少雨,那么,农民兄弟可以利用更多的好天气做好春耕准备工作,这样,就使三月份繁忙的农事活动来得宽松、充裕一些。 清明晴,谷雨淋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在 4月5日前后;“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在4月19日至21日之间。经对气象变化规律的长期观察,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即:若清明节天气晴朗无雨,那么,到“谷雨”节气这一天便会雨淋淋。 阳春三月天,出门乱穿衣 到了春意盎然的三月,放眼望去,满大街上人们的穿着几乎集冬装、春服、夏衣于一体,一派混搭。一些人穿着两用衫、夹克,一些怕冷的人仍穿着羽绒服、滑雪衫,而一些年轻后生则迫不及待地穿上了连衣裙、T恤。这风景着实令人有点懵。 日转西风落夜雨 开春后,如果在白天风向转为西北风,那么到了晚上就很有可能会下雨。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倘若“清明”节气无雨或少雨,那么,人们就将迎来一个相对干爽的黄梅季节;倘若“清明”节气雨水较多,那么,随后的黄梅季节就将雨水不断。 开门落雨吃饭停,吃饭落雨勿肯停 早晨起床打开家门时,若已经在下雨了,那么,这雨不会下得很长,常常到了吃早饭时便不下了;而到了吃早饭时才下雨,那这雨很可能会下很长时间,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 东风急溜溜,难过五更头 入夜,若是东风劲吹,那么到不了五更天将明时便会下雨。 有利无利,要看三月十二 三月十二的天气是好或者是坏,极有可能决定了当年是风调雨顺或者是凶年饥岁。 早雾勿出门,晚霞千里行 若一早雾露弥漫,那是天气不好的征兆,所以尽可能不要外出;若傍晚霞光万道、绚烂绮丽,那第二天将是好天气,尽可出远门。 月亮生毛,大雨滔滔 “月亮生毛”系指月晕。春季,若看到明显的月晕现象,意味着滂沱大雨行将而至。 三月晒得田发白,青菜全变麦 如果在三月里因干旱少雨而将农田晒得发白,将影响庄稼的长势,使青菜长得像麦苗一样细小。 四月田鸡叫得响,田里好划桨 “田鸡”即青蛙。四月里若蛙声鼎沸、此起彼落,那么,当年的雨水将会又多又大,以至于可以在大田里划船。 春东风,雨祖宗 春天里刮起东风,往往紧跟着就是雨水哗哗。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清明”以后不再下雪,“谷雨”以后不再下霜。 春水勿结冰,春冷冷煞人 春天里的水虽然不会再结冰,但春寒料峭,特别是遇到倒春寒时,人们会感到出奇地寒冷。 春霜勿露白,露白要赤脚 进入春天后,即便下霜也很少有浓霜,但如果有一天洁白的浓霜覆盖大地,那么,当天的气温就会陡然升高,人们可以打赤脚下田干活。 清明前头三朝露,条条沟里摊床铺 清明节前若连续三天有雾露,那么,清明节后会有较长的日子天气晴好,从而,人们可以在麦沟里摊好床铺睡觉。 发进桃花水,必定早黄梅 在桃花盛开时节,如果大雨不断致水位升高、漫堤倒灌,那当年的黄梅天将一定来得比往年早。 春分不冷清明冷 “春分”天气较暖,则“清明”会较冷。 【说明】本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公历,以汉语数字表示农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