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时的轨迹(19)三梅,类别繁多可预知?

 雪岸飞鸿 2020-05-14


类别繁多可预知

雪岸

梅雨逢梅欲熟时,

唯争来日早和迟。

诗家自古多吟咏,

类别繁多可预知?

梅雨的起源

“梅雨”之称来源于我国的一个气象名词,古代称为黄梅雨。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因梅雨一般在三十天左右,故也被人称为三梅。

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汉代应劭《风俗通》云:“五月有落梅雨,江淮以为季信风。”晋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曰:“梅熟而雨曰梅雨”。唐宋以来,对梅雨更有许多妙趣横生的描述。宋代贺铸曾被称誉为“贺梅子”,据说他曾在《青玉案》一词中写下“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名句。宋代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时,霖雨连旬,谓之黄梅雨”的记述。 柳宗元【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明代谢在杭的【五杂部·天炬一】云:“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粘衣及物,皆出黑霉也。”我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梅”。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它开始在我国流传,至少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以前。

梅雨的成因

【今夕是何年·古代历法】(第24-25页)云:“杂节中的'入霉(梅)’、'出霉(梅)’在许多地区也常出现。但入梅、出梅日期各地有一定的差异,但都与干支纪日有一定的联系。在华南地区以其芒种后的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的末日为出梅,而华中地区则以芒种后的壬日为入梅,等等。入梅到出梅期间,通常称为'黄梅天’。”

【万事通·万年历】(第14-15页)云:”每年的黄梅时节,照例是云层密布,降雨频繁,连绵浙沥的雨老是下个不停,偶而还夹着一阵阵暴雨,常常是10-20天少见阳光,有时竟一连下雨一个多月。这种连阴雨天气刚巧是出现在江南梅子黄熟的时期,所以称它为'梅雨’或'黄梅雨’。又因为这时期的气温逐渐升高,空气温度大,宜于霉菌滋长,地里的庄稼和家里的衣物极易发生霉烂,所以也称梅雨为霉雨。”

我国日历上的所谓“入梅”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是根据“干支记日法”来推算的,它将“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作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作为“出梅”。“入梅”的时间总是分布在6月6日至6月15日之间,“出梅”的时间在7月8日至7月19日之间。从入梅到出梅大约三十多天,分别称为头梅、二梅、三梅。根据这样的编排,有的年份会产生四十天左右的长梅,有时会产生三十天左右的短梅。有的年份往往会被正确的料中。在气象学上,一般把平均气温升高到摄氏23度、湿度猛升,一次降雨后无连续性晴天4天以上,作为梅雨开始;把气温大于摄氏28度'一次降雨过后湿度明显减少,有一段较长时间晴天,作为出梅。

我国梅雨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延伸到台湾。再延伸至境外的日本。从大陆讲,西自湖北宜昌,东至华东沿海,南到南岭之北,北抵淮河沿线,涉及的行政区域包含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6省1市。按照气候类型我国梅雨区可分为江南区、长江区、江淮区。

经历过梅雨的江淮人,体验尤深。晴雨多变的春天一过,便是初夏。但不久天空又云层密布,阴雨连绵,时或夹带几阵暴雨,这就标志着“梅雨”的来临。

 从大气环流特点分析,通常从6月份开始,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增强,到了6月中旬这高压稳定在华南上空,其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伸展到江南上空。此时北来的冷空气也与南方的暖湿气流在江淮地区交汇对峙,各不相让,处于拉锯状态,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当冷空气加强时,它稍微南移;当暖空气加强时,它又重新北抬。此时,这条狭窄的雨带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摆动,雨带附近的地区就会出现时晴时雨的天气。在这条雨带上,还不时有一个个降雨强度比较大的中心出现。在降雨中心经过的地区,常常会出现一次次大雨或暴雨。这条雨带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东西长却可达二千公里左右,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并向东伸展。

梅雨是初夏季节江淮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气候现象,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当然,从多年的实际情况看,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其变化差异甚至非常之大。

梅雨的类型

先从入梅、出梅说起。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入梅  梅雨开始之日称为“入梅”。如前所述。入梅时间总在6月6日-15日之间。

出梅  梅雨结束之日称为“出梅”。如前所述,出梅时间总在7月8日-19日之间。

在入梅及出梅之间,被称之为梅雨期或梅雨季节”,也就是梅雨的停留时间。

梅雨的类型较多。以下一一叙述。

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从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从"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河)、淮(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早梅

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称为"早梅雨"。民谚有云:“春暖早黄梅,春寒迟黄梅”。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这种早梅雨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说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但此时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人们习惯上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冷水黄梅"。此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的逐渐上升,湿度的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因此而显现。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

迟梅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有的年份的6月份,从我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一直维持着一股强劲的西风,抑制了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使得长江中下游的雨带久久不能建立。这样,就造成了梅雨姗姗来迟。据历史资料,1982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直到7月9日才开始。

特长梅

特长梅雨是指"出梅"特别迟。1954年梅雨到7月底8月初才结束。当年我国江淮流域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6月初就来了梅雨。天气不仅一直阴雨连绵,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加上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应是晴热的"伏天",却一直阴云密布,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而下,不少地区洪水滚滚、"寒气"袭人。当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2000毫米,相当于同地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当然,我国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因其他原因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而1954年阴雨时间长达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则极为罕见,也是由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短梅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特征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 停留十来天以后,就匆忙北去。而且这段时间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其梅雨量不足气候平均值的50%,典型年的梅雨量只占年降水量的5-10%。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有的称为“枯梅”。

空梅

有的年份,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这样的年份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种现象称为"空梅"或“少梅”。

"短梅"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一至二次。"短梅"、"空梅"年份,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干旱。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此年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倒黄梅 

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黄梅天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像黄梅天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倒黄梅"。"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是长江中下游广为流传的一句天气谚语。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

暴力梅

“暴力梅”,有的称为“涝梅”。梅雨,并非总是细雨蒙蒙,有时也“暴力”致灾。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统计显示:1951年以来,历史上的“暴力梅”事件,以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暴力梅”闻名。1954年,长江流域雨有76%以上区域出现过大暴雨,并出现罕见的全流域性大洪水。持续强降水引发的特大洪水导致江河堤防与湖泊圩垸严重溃决、引发大面积内涝;导致丘陵山地发生山洪、滑坡和泥石流。1998年,梅雨带长期维持在沿江一线,共出现16次暴雨过程。长江干流不少地段最高水位超过1954年。

二度梅

进入梅雨期后,第一个雨期确认结束,出现梅雨期中断,随后又出现持续性降水,进入第二个满足条件的雨期,称之为“二度梅”。出现二度梅雨一般是梅雨带北移后重又南下,在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的现象。历史上二段梅雨往往是第一段梅雨期暴雨不多,前段梅雨主要以阴雨天气为主,梅雨量也偏少。第二段梅雨则连续暴雨频发,雨量陡增,降水更多、更集中,常常造成旱涝急转的局面。因此,人们便把出梅后,主要雨带不是北跃,而是南退,在一年中出现两段梅雨,称之为“二度梅”。

冬梅雨

冬季出现的持续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天气,其天气特征和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非常相似,习惯上称“冬梅雨”。云贵高原冬梅雨一般出现在11—4月间,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温暖的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挡演变而形成,其云层低而薄,易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其主要位置多在贵阳与昆明之间,略呈西北——东南走向。江淮地区的冬梅雨,在2009年2月份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并持续十多天。

梅雨的谚语

我国长江中下游流传着许多与梅雨有关的民间谚语。

"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三九"是指阳历1月9-17日,"黄梅"是指芒种节气(6月6-20日)。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三九期间如没刮过东风,或东风很少,则芒种节气雨量也将偏少。三九的第一天与芒种节气第一天相隔约150天左右。按150天的韵律,三九期间刮东风,隔150天左右将有一次类似的重复过程。所以三九期间刮东风与芒种节气的降水有对应关系。

用冬季天气特点来预报梅雨的谚语还有许多。例如"腊月里多雪,水黄梅",就是指腊月雪和梅雨存在着正相关。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谚语说,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则梅雨也偏少。这是因为天气往往有阶段性。天气持续干旱,常常是某一种有利于干旱的天气形势相对稳定所造成的。但由于大气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上述相对稳定状态总是要被打破,并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反面转化。

"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桃花水"指清明节气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的降水。"旱黄梅"指芒种节气梅雨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在长江下游地区,如果清明节或四月份桃花开放期间雨水增多,俗称"发尽桃花水",则芒种节气梅雨将偏少,或梅雨开始偏迟。

"桃花落在泥浆里,打麦打在蓬尘里;桃花落在蓬尘里,打麦打在泥浆里",与上一条意思相似。桃花水偏多,常常标志着春季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强盛,暖湿空气活跃,在桃花开放的清明节气里,就常在江南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对峙,以致形成桃花水偏多。到了六月份芒种节气时,副高势力又往往更新相对减弱,或北跳慢,致使梅雨偏少或开始较晚,造成两个时段雨量的反相关。

"春水铺,夏水枯","铺"是指雨水较常年偏多。谚语说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现干旱。它和"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一样,都是用春季的雨水来预测梅雨的。

"行得春风,必有夏雨",春风,是指偏东方向的风(东南风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谚语意思是说,春季偏东风较多的年份,则夏季梅雨一般也较多。

"小满不满,黄梅不管",它指明小满与芒种节气之间,雨水存在着正相关,即如果小满节气雨水偏少,则意味着芒种节气雨水也将偏少,或黄梅偏迟。这是因为小满节气正值春夏之交,如果这个时期雨水偏少,反映了副高势力较弱,位置偏南,到了芒种节气,副高势力一般也不会很快增强,即使有一定强度,它北缘的西南气流也不会伸向长江下游-带,所以芒种节气长江下游地区雨水也将偏少。长江下游一带也把小满节气里的降水称为“旱黄梅”,芒种节气的降水称"正黄梅",夏至节气的降水称为"迟黄梅"。因此,芒种雨水偏少或梅雨开始偏晚(到夏至节气才开始),都称为"黄梅不管"。

以上这些群众看天经验,经当地气象资料验认,准确率均有70%到80%。换句话说,预报十次,将有七、八次正确。这说明,关于梅雨的谚语有一定的可信度。

梅雨与养生

历史上,每逢梅雨时节,南方人有收集雨水以烹新茶的雅俗。届时许多人家置大缸或瓮坛于庭院之中,以收贮雨水。清人徐士铉《吴中竹枝词》云: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熏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此诗即为梅雨时节这一习俗的写照。《红楼梦》“拢翠品茶”中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即梅水)”煮“老君眉”《茶解》有“梅雨如膏,万物赖以滋养,其味独甘”,梅雨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借梅雨煮茶品茶,便成了文人雅士的习俗。据《食物本草》记载,“梅雨时,置大缸收水,煎茶甚美,经夜不变色易味。贮瓶中,可经久。”时下由于环境污染,“酸雨”时现,梅水烹茶的雅俗,几近消亡

梅雨季节由于多雨、阴湿、易生潮,养生就显得特别重要,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衣:梅雨天衣服选择易干且滑爽布料衣物。要常洗常换。要保护好易受风关节。晚间睡觉要避免着凉。要注意卫生,保持衣物干燥。

二是食:梅雨时节也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多发期。要注意饮食,谨防食物中毒。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尤其是要多吃新鲜的蔬菜,特别是“四瓜”:苦瓜、黄瓜、冬瓜、西瓜。还有薏仁、洋葱、绿豆、玉米、赤小豆、鲫鱼、蚕豆、扁豆、丝瓜、西红柿、莲藕都是此节适宜的食物。冷饮、冷食不能吃过头。冰箱食物要加热,隔夜食物要煮开后食用。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

三是住:注意房间的通风透气,适时开窗。天气潮湿不应该开窗,等到出太阳时再开窗通风。此外,要采取措施防潮,避免外湿伤身。要注意家具防潮。要根据木质家具皮质家具布艺家具,金属类家具的各自特点进行防潮还可在家中适当位置放一些以吸水树脂木炭为制作原料的除湿包干燥剂,以除潮气。

四是行:白天出行前准备防晒用品,如阳伞、帽墨镜等。正午时分,避免在太阳下运动。出门随带雨具以及盐汽水或绿茶,既防止雨淋,又适当补充水分。晚间饭后,休闲娱乐,酌情活动。

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能增强体质,助消化,促进血液流通。

梅雨的古诗词

常州乡村有一个传说,说是古时有一年梅雨季节,两位秀才在一起闲聊。

其中一位说:“黄梅季节多雨”。他引用《千家诗》中赵师秀《约客》的诗句“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为证。

另一位秀才则认为黄梅季节多为晴天,他也引用《千家诗》,其中曾纾的《三衢道中》诗“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来反驳。

他们争来争去也没有争出个所以然来,就到县衙求县官判断。

县官听了他们的争论后说:“你们都对也都不对。”他也引用《千家诗》,其中戴复古《夏日》的诗句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告诉他们黄梅季节的天气是时阴时晴的

梅雨象个任性的老姑娘,一个转身,说变脸就变脸。上述三首诗反映了黄梅时节天气乍阴乍晴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梅雨在我国各地出现的时间迟早不一。更主要地反映了诗人的求真写实精神。遗憾的是这则故事没有说到宋代诗人黄公度的《道间即事》,其诗云: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此诗也叙述了梅雨时节时晴时雨、乍暖乍寒的情景。你看,“梅雨”时节,人行路途,黄梅雨下一阵停一阵,行人还能在间歇中赶路,用“半湿半晴”、“乍寒乍暖”形容,十分贴切。不仅丰富了梅雨时节的晴雨不定、冷暖难测的季节特点,同时也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以下再录几首梅雨古诗。

唐代白居易九江北岸遇风雨】云: 

黄梅县边黄梅雨,白头浪里白头翁。

九江阔处不见岸,五月尽时多恶风。

人间隐路应无限,何事抛身在此中?

此诗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到江州时所写的诗。朝廷里的政治集团之间激烈的倾轧斗争终于使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承认自己的无奈。个人的意愿在庞大的命运车轮前显得实在渺小,只有少数人一生都是斗士,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求特别强烈、个人意志特别坚定的人,早年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中渐渐消磨,以致“人间隐路应无限,何事抛身在此中?”

唐代杜甫 梅雨】云: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诗人在四月黄梅天路经犀浦,看到的是国道两旁,黄梅成熟,长江东流,细雨蒙蒙茅屋浸湿,云雾弥漫。似乎蛟龙整日漩涡盘旋,在河岸边折返,一派难得的梅雨风景。

唐代李世民【咏雨】云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唐太宗看到“梅雨”轻洒芳田,即兴创作,流露出无限喜悦之情。

宋代谢逸【千秋岁·咏夏景】云: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这是一首夏季避暑词,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夏日图景。

宋代苏轼【南歌子·湖景】云 

古岸开青菰,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此词是苏轼游西湖时所作,面对西湖美景,苏轼想到是壮志难酬内心抑郁。时至端午佳节,又遇连绵梅雨,诗人自思余生就像一叶小舟,在菱角和菰根从生之处东西流。然而,月明千顷,又使人留恋难返。时悲时喜,曲折委婉,反映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境。

宋代周邦彦【鹤冲天·梅雨霁】云: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绵绵梅雨过,的和风吹来,耳边是柳树上蝉鸣声声。小园台前的池塘被微风带起涟漪,鱼儿戏,新荷摇动。,轻摇羽扇,斜卧在竹席上,更得小院凉爽舒畅。此时的情绪像此时的晴朗明媚天空,想必有人羡慕我这个悠闲自在的小神仙

宋代辛弃疾定风波】云: 

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谩道不如归去住,梅雨,石榴花又是离魂。

前殿群臣深殿女,赭袍一点万红巾。莫问兴亡今几主。听取,花前毛羽已羞人。

雨中的相遇,不是偶然,是雨的青睐,可也是在这雨中,又有多少次的似曾相识,匆匆擦肩而过呢?

清代王国维阮郎归·女贞花白草迷离】云:

女贞花白草迷离,江南梅雨时。阴阴帘幙万家垂。穿帘双燕飞。朱阁外,碧窗西。行人一舸归。清溪转处柳阴低。当窗人画眉。 

女贞花点缀在草地之中,星星点点。江南的梅雨时节,天光阴暗像帘幕低垂。天上的燕子低低的飞过。红色楼阁,青色的窗台外面,游人坐着小舟回家。清澈的溪水转弯的柳树底下流过,有佳人正对着窗户画眉梳妆。多么美丽的梅雨时节的风景啊!

    梅雨的对联

据说,民国初年,上海有一家酒楼以“三星白兰地”为上联,在报上悬赏征对下联。不久,即有人以“五月黄梅天”夺魁。以“五月”对“三星”、“白兰地”对“黄梅天”本已十分工整,孰料“黄梅天”还是一道南方的菜名,真是一付绝妙的绝对。此事轰动了上海滩,酒楼也因此生意兴隆。

近几年有人网上征对有关黄梅雨的上联或下联。所出之联与应对之联,亦附录几则:

借来梅雨种春色送去杨风牵曙光

心怀一帘梅雨节身醉满城风絮时

清风徐来拂细柳;水雾升腾润梅雨。

几回梅雨葬香魂三度秋风埋幽骨

梅雨时至,虽有松韵怎听;霜降到来,空存泉声难近。

梅雨收斜照;秋风送落晖。

黄梅天看黄梅戏回塾方下雨巧矣青阳县唱青阳腔出台便引人妙哉

梅雨天没雨天艳阳高照;冬雪风冻雪风林淞满山

梅雨江南古镇;轻风柳岸佳人(还有人分别对出以下下联:雪莲骆驼黄沙、秋月湖北新城、杏花水岸残桥、竹烟岫外长亭)。

有人出下联“梅雨一江又入船”求对,分别有几人所对上联分别为 :猿声千里尤啼梦、芳春半指皆成画、云霞满天方掩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