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达临床经验集》是我前一段时间通过一位朋友所推荐看的,她是宁波范文虎先生的第四代弟子,曾跟随徐老学习,擅治脾胃病,跟她交流脾胃病的治疗时,提到了这本书,我读后发现,果然是干货满满,是把真正的经验写出来了,本篇是我读本书脾胃病篇整理的一点笔记,希望大家共同进步。 徐老治疗胃肠病最常用的方子有: 平胃散、四逆散、二陈汤、半夏泻心汤、温胆汤、越鞠丸、保和丸、左金丸、金铃子散、海贝散、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慢性胃炎伴有HP阳性者,加黄芩、半枝莲、黄连、蒲公英。 慢性胃炎合并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加蛇舌草、半枝莲、龙葵。 腺体萎缩者加丹参、乌梅。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七味(生白芍、炙甘草、川楝子、海螵蛸、浙贝母、白芨)。 胃痛:胃痛十一味(平胃散合越鞠丸合金铃子散加蒲公英) 一、常见胃肠病方 1、平胃温胆汤: 胃痞、口粘,嗳气、反酸、嘈杂、口苦、失眠多梦,小便黄、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 胁痛吞酸加左金丸 失眠加秫米,取半夏秫米汤之意 大便粘滞不爽加制大黄(六腑以通为用)。 2、平胃四逆散: 气滞湿阻:腹部饱满,食后更甚,纳呆,口臭、大便粘滞不畅,苔白腻,舌淡红,脉滑。 酌加佛手、香橼疏肝理气 六神曲、鸡内金、制大黄消食导滞 加蒲公英清热除火(痞坚处必有伏火) 3、胃痛十一味方(平胃散合越鞠丸合金铃子散加蒲公英): 气郁:情绪不佳,更年期多见;火郁:心烦、反酸;血郁:胸胁满闷;痰湿郁:恶心呕吐;食郁:饮食难化。 4、溃疡七味汤(芍药甘草汤合金铃子散加浙贝母、海螵蛸、白芨:海螵蛸咸味多碱以中和胃酸,浙贝母镇痛并能反制海螵蛸收敛闭塞之弊,白芨敛疮生肌,保护胃粘膜): 肝胃不和:胃痛、空腹痛,得食后痛减,口臭、便干,黑便,苔薄,脉弦。胃镜:十二指肠溃疡。 吞酸加左金丸 肝胃郁火加黄芩、蒲公英 脾虚加党参、白术、山药、炙黄芪。 5、香砂六君子汤: 脾胃虚弱:面色萎黄、言语低微、四肢少力、食少、便溏。 6、补中益气汤: 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脘腹满闷、隐痛、喜温喜按;头晕;饮食不香、形体消瘦乏力、脉细弱。 酌加佛手、乌药理气止痛。 7、半夏泻心汤: 胃热炽盛:胃痞、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酌加蒲公英清热除火 8、保和丸: 饮食积滞:暴饮暴食病史、胃痛、呕吐、呕吐物有未消化及腐臭味。 酌加制大黄、木香消积导滞。 二、消化道溃疡用方 1、平胃越鞠汤加味(平胃散合越鞠丸合金铃子散加白芨): 肝胃郁滞:上腹部胀痛,食后加重,痛连两胁,嗳气稍减,烦躁易怒,嘈杂吐酸、口臭、恶心嗳腐、痞满纳减、便秘或溏结不畅,溲黄,舌红,苔白腻或薄黄腻,脉弦滑或迟涩。 2、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合吴茱萸汤加白芨): 脾胃虚弱: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疼痛,得热痛减,面色萎黄或㿠白,神疲乏力,纳食运迟,食后胀痛,呕吐清涎,每因受凉劳累、饮食不慎复发,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浅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3、黄芪建中汤合异功散加味(黄芪建中汤合异功散合吴茱萸汤合良附丸加白芨、海螵蛸): 脾胃阳虚:腹隐痛,喜热喜按,纳差乏力,肠鸣便溏,舌淡,苔薄,脉虚弱。 4、溃疡七味汤(芍药甘草汤合金铃子散加白芨、海螵蛸、浙贝母): 虚实夹杂:上腹部疼痛,发作有时,每在饭前或饭后一小时左右发作,空腹痛或者饥饿样疼痛,进食后缓解,按之有压痛或者喜揉,面色暗滞无华,体疲乏力,形体消瘦,烦躁口干,溲赤便艰,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腺体萎缩加丹参、乌梅。 吞酸加左金丸。 三、泄泻 1、藿香正气散: 外感寒湿:恶寒发热,泄泻清稀,恶心欲呕,兼见脘闷肢困、苔腻,脉濡。 暑热明显,加银花、佩兰、淡竹叶。 2、胃苓汤: 水湿困脾:泄泻稀溏,体胖,腹胀,腹不痛,苔腻,舌淡胖。 酌加葛根、荷叶、山楂。 水湿难化:加附子。 3、保和丸合平胃散: 食滞湿阻:纳呆、食后作泻、泻下臭污,嗳腐吞酸,腹部硬,按压疼痛,苔腻浊,脉滑。 积滞较重,腹痛拒按,泻下量少不爽,加生大黄。 4、葛根芩连汤: 湿热阻滞,腹痛泄泻、恶寒发热,口干,肛门灼热、口渴尿赤,苔黄,脉数。 热重加银花、湿重加苍术。 5、薤白四逆散合香连丸: 腹痛泄泻、量少不畅、甚则欲拉而无便,苔薄,脉弦。 气滞湿阻,夹热郁者,加广木香、黄连。 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加生大黄。 湿重脘闷者,加平胃散 夹食积者,加神曲、麦芽、莱菔子。 6、参苓白术散: 脾虚湿滞,大便溏次数多,腹不痛,神倦乏力,脘腹不舒,舌淡,脉弱。 酌加葛根、石榴皮。 7、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肾虚泄泻:形寒肢冷,黎明腹痛而泻,大便溏次数多,腰痛酸楚,神倦乏力,脘腹不舒,五更泻,舌淡嫩,脉沉细。 酌加葛根、石榴皮。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述文章仅讲用药经验,至于具体用量还得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