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先生的笔下功夫,旷世罕见,游历山水,从不苦做速写记录,他说:“我外出游历……只用眼睛看……要得山川神气,并记在胸。”他作画无论多大尺幅,从不起草稿,提笔就来,如唐代吴道子对玄宗所言:“臣无粉本,但默记于心也。”他作画用一枝笔,从头到尾,中间不换笔,他的技法“近乎道矣”,全靠对毛笔天人合一般的使用。

陆俨少:峡江险水图
山有泉瀑而活,画瀑布须审度上面山岭竹树,是否有此水源。水源深远,则瀑流洪大。水源不多,则瀑布宜小。切忌上面直到山顶,毫无水源,而悬瀑千尺,倾泻而下,是悖于情理的。
因山石结构之不同,故瀑布之形成,也无有相同者。如在一图之上,两瀑并挂,水量不宜相等,要有大小曲直,以求变化。
水流石间,时咽时畅,因势曲折,既有来处,又须出路。
因山石的结构不同,水口的变化亦多样。在一张画面上出现两个以上水口,切忌雷同。水口之大小,画法之繁简,须看整个画面而定。
岩石平铺,水流弥漫而下,如帘如织,要有聚散高下,在整齐中求变化。
小桥曲折,下笔宜宛转流畅,以自然为上。
两山夹涧,水流一泻而下,以取其势。线条要拉长,悬腕中锋,下笔之际,切忌凝滞。
要表现流动的水,只有运用各种线条,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湖水弥漫广远,水波微动,通常用网巾来表现。画网巾水线条,宜用中锋,一用侧锋即扁。平拉过去,有规则的屈曲,上线曲向下,下线即曲向上,互相连接,组织如网状。画时执笔宜高,正坐悬腕,自左向右拉出线条,运用中指作有规则的屈曲。
又有几种湖水画法,不是接长线条,而是利用短线条来表现湖面有风,扇起波澜,浩淼生姿。
大江之上,无风自浪,用写“人”字以组合之。
于“人”字之中补上一笔,以表现近景波纹。
画湖水时候,画面隔出几条空白取其变化。
粗笔横扫,乱而不乱,以写粗犷大写意的山石相配合,亦是画平波一法。
轩然大波,望之如有洼隆之感。此在工笔山水中多用之。其画法先勾间架,再加细纹,顺理排比,切忌打结。
画水画云,用笔线条相类,只是云从正面立体看,所以弧线偏圆。江水从平面看,弧线宜偏扁,方合透视,而不致把江水画得站起来。

大江流入三峡中,江面平窄,激流汹涌,要写出惊波溅沫之状。近有写三峡者,每作帆影往来,实则急流之中不可能有帆影,是乃违背物理,不足为法。
江经三峡,两岸高山束隘,水势迅猛,喷薄回旋而下,线条屈曲流转,其间要有离合聚散,方见不平。
大江东去,流量至富。然非平流而下,其间水纹综合,揖让聚散,而成为派。下笔不可凝滞,长线回环,首贵自然。

大海浩瀚,望无际涯;洪波轩然,簸荡无时。其水势原地起伏,不同江河东下,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浪尖白沫飞溅,首要写其雄壮。
画水设色,当画好墨线之后,整体拖湿,等约一分钟手,俟其未干,于水波凹或墨痕繁复处,设以淡青色或青黄色。如果画黄河,则用土黄色。一次不够,再加第二次,干后用原来颜色依墨迹勾描之。
按:传统画水,宋代的院体画多取繁密细致的画法,其中尤以南宋马远所作的水图著称;而元代文人画家的画水,多以空白来替代,即便是画水口,用笔亦极简率。陆俨少先生画水最初是取用院体的繁密画法,但他画得更为灵动而有变化;至后期,其笔力日趋遒劲而显苍茫,尤能抓住其纵横开合的壮阔气势,再加以云水相激荡和上下坚凝山石树木的映衬,已达到出神入化、古今独步的境界,成为陆家山水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