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众多的人和事,经常纠结在班主任这种主观角色的思维定势的困扰中,雾里看花,不能自拔,时间长了,感到班主任越来越难当,领导不理解,家长难对付,学生不好教。其实,跳出班主任这个角色,回归生活中的角色,带来的思考和体验可以使班主任全方位、多视角直指问题的本质,把事情看得更加真切,把心态调整得更加平和,能够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角色体验培训模式是指班主任在特定的环境下,就某一教育事件体验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立场,交换不同的观点,形成不同的教育策略的培训模式。下面以一次班主任角色体验培训为例,诠释角色体验培训模式的各个环节。 心理不设防,认识角色 培训前事先设定案例中涉及的各种角色,制作代表不同角色的标志物。让大家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入代表的角色,尽力产生避免思维定势和各种表达的顾忌。 主持人:刚才各位老师和专家、校领导都领到了一个角色的标签,现在请大家把这枚标签贴在身上,标签所代表的六个角色分别是孩子、家长、老师、管理者、专家(分为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优秀班主任等固定角色)、旁观者。请大家调整心态,进入自己的角色。 提出规则,进入角色 若要真正进入角色,就要摒弃“我”的立场,完全进入角色的立场。角色标志已经将群体进行了划分,为了听到更真实的声音,全方位、多视角,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使人与角色相重合,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 主持人:规则很简单,第一个叫实话实说,第二个叫忠于立场。你选择了哪个角色,就要站在这个角色的立场上说话。最终得到的是每种角色所代表的观点的充分表达,相互之间更坦诚的沟通。沟通时我们将围绕着下面案例,但不局限于这个案例来进行。 呈现案例,直指问题 主持人陈述案例,直指问题“我该怎么办”,参与者进入各自角色,只思考,不提问,不发言。 主持人:小明是个让班主任头疼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经常不完成作业,成绩也不好。进入五年级了,新接班的王老师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知难而上,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了解,王老师发现小明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孩子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两位老人心疼孩子,总是抱怨学校的要求太严了,说“一个小孩用得着写那么多作业吗?”一天坐着也不活动,好不容易放学了,先出去玩会儿吧。”慢慢的小明开始漠视老师的要求。 看到与爷爷奶奶的沟通没有什么效果,王老师约请了小明的妈妈。小明的妈妈是个心理学博士,王老师觉得妈妈一定会理解老师对孩子的教育,肯定抽时间配合。谁料见面后妈妈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身体是基础,快乐是前提,成绩不重要。至此,王老师决定不再依靠外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她每天把小明留下来,看着他写完作业再回家。刚开始确实有效果,没过多长时间,爷爷奶奶就找到了学校,对王老师抗议“耽误孩子正点吃饭,对身体不好”,并且当着王老师的面把孩子领走了。第三天收作业的时候,小明支支吾吾,一会儿说写完了,一会儿说忘带了。王老师很生气,对小明说再找找,小明又不肯。王老师急了,一把夺过小明的书包“哗啦”一倒,作业本掉出来了,确实没写。 第二天家长来了,找校长投诉王老师,说她侮辱了小明的自尊,侵犯了学生的权利,并且要求老师赔礼道歉。学校领导找到王老师谈话,了解事情的经过,提醒王老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王老师万分委屈,认真负责还有错了,早知如此还不如不管呢,现在可好,学校不理解,家长不满意,孩子不合作,到底该怎么办呢? 以上是今天给出的情境,大家先进入情境体验一下自己的角色。先站在每个角色的位置上想一想:“我现在就是小明”“我现在就是家长”……二是对自己说:“我现在已经是小明了”“已经是小明的班主任了”“我怎么想的?”“我要说什么?”慢慢地用心体会和感受一下,真正地进入到角色中间,一会儿问大家一些问题。(播放轻音乐) 案例来自于班主任的工作实践,集中了班主任在工作中面对的各种人,同时延长了时间背景,有师生过去的教育经历,放大了空间背景,不仅限于校内学生与老师发生的事,还有学生所在的家庭背景和事件。真实的事件、集中的矛盾、复杂的角色、多样的立场,将参与者定格到这一教育情景中去,让他们在自己所代表的角色中,溯源——看清问题的成因,寻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入角色,引起争论 在这一环节中,主持人的任务是适时地请不同角色发言,抓住问题分歧,充分引导不同角色深入阐述自己的体验和观点,从而引发全体参与者对问题核心的探讨,对不同视角观点的反思,对自身角色观点的自省。 “孩子”的角色观点摘录: 我特委屈,刚想写作业,爷爷奶奶又让我玩,没管住自己就玩了,上学又挨老师批评。 我就是喜欢玩儿,这是小孩的天性,哪个小孩不喜欢? 有好多名人也没上过几年学呢! “老师”的角色观点摘录: 玩也要玩出名堂,也要有知识基础,上学就得遵守学校的规定。 只知道玩,以后拿什么在社会上立足? 老师可以考虑适当减少你的作业,让你逐步适应。 我们现在所学的是最基本的知识,是为你以后发展打基础。 “家长”的角色观点摘录: 身体不好了学习有什么意义? 你们学校天天说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写作业吗?没事儿,咱们在这儿学不好,到国外学去,反正家里有的是钱。 老师的责任就是把你教育好。 “专家”观点摘录: 任何一个人都会在集体里生活,如果在这个集体中没有一点儿成就感的话,实际上孩子从心灵上没有真正的快乐。 “管理者”的角色观点摘录: 学生之间肯定有差异,家长肯定也是有差异的,尽管有的时候这个差异很大,但互相尊重是对话的前提。 家校教育不统一,会给孩子成长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再关心孩子健康的家长,也得为孩子今后考虑。 进入学校,起码得有最底线的共识,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规矩,完成适量的作业。尊重小明的差异,可以少写作业,但是每天必须写。 “旁观者”的角色观点摘录: 根本上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大家的观念要达成一些共识,教育才有效果。 作为老师也好,作为管理者也好,要想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真诚地去爱孩子,爱是最根本的前提。 这个老师让这个孩子跟其他孩子一样,比如天天完成同样的作业,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孩子自己来说,每天有一点点进步就可以了,也是比较好实现的。 不同的角色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表面上看使矛盾更加激化,实际上是各种角色在自我位置上的充分宣泄,使得每一个参与者都在倾听中回味、吸纳观点。因此,主持人要适时引导大家平和情绪,回归思考。 平和情绪,梳理思路 在激烈的辩论后,回归角色诉求,表达内心的感受,找到沟通的交点,寻求解决的办法。 主持人:请每个方阵的代表用一个词表达所代表的方阵人们的心情。 小明:委屈 旁观者:无奈 家长:纠结 老师:悲哀 管理者:为难 专家:苍白 主持人:的确,小明很委屈,家长很无奈,老师很悲哀,领导很为难,旁观者很纠结。我们的教育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应该如何面对呢?我们听听各方面的期望。 教师角色期望摘录: 希望家长通情达理,理解、配合老师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学习能有所帮助,在孩子面前,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有问题可以与教师单独沟通。 家长角色期望摘录: 希望教师负责,招孩子喜欢。第一,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孩子的身心上,包括解决各种杂事问题上,关注孩子各个方面成长的,就是负责任的老师。第二,老师应该让孩子喜欢自己。 孩子角色期望摘录: 家长和老师达成一致,要求别太高,不再受夹板气。 各种角色通过发泄情绪、表达诉求,使各方面充分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大家都开始关注问题的解决,在同一层面上讨论问题的本质。 专注本质,寻求应对 各方对案例的探讨,已经达到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 主持人:这里面本质的问题是沟通。老师跟小明的沟通明显不对,小明很委屈,老师依然在讲着正确的道理。道理很正确,奈何小明就是不想听,或者听不进去。家长也有自己的看法。怎样沟通才有效呢?请大家支招。 各方支招摘录: 全接纳和慢引导是老师和孩子沟通的理念。第一是接纳全部的学生,每一种类型的孩子我都要去接纳。第二是接纳孩子的全部感受。刚才我们老师和孩子对话的过程当中,一直都是在讲理,而不是在体会他的感受。我们跟孩子沟通的时候,要多换位思考,多和孩子共情,沟通了达不成共识也不着急,孩子需要成长。 家长、学校,包括班主任,应该通过社会现实说明问题,不能只靠说教。学生生活在这个社会群体里,我们班主任的一个基本功就是通过集体的方式育人。 班主任还应该更艺术性地、策略性地教育孩子。比如他的作业,从五年级之前就是老大难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知道跟同伴留同样的作业他完不成,实际上我们就可以给他留简单的,比如别人留10道题,给他留1道题就可以了,以养成他的学习习惯。 应该从家长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从老师的角度,包括整个社会的角度,全面的、立体地看待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站在说教的角度,而更多地站在做的角度,而且是站在科学的做的角度,这样的话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从大家站在不同角色立场上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看,不论是观念上,还是做法上,每个角色都尊重了其他角色的感受和观点,在互相理解的前提下,抓住问题本质,多角度、客观地分享办法,达到了以情换位、通情达理、学会沟通的培训目的。 引起思考,指导实践 总结是角色体验型读书会的关键一环,结束是为了凝练思考,指导实践。 主持人小结:今天做这个案例,并不是想获取一个最完美的答案。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家经常以为学习就一种形式——坐着听讲座。其实学习可以是快乐的,快乐就体现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我认为应该有更多的机会来探讨。 第二,我们一直都很熟悉这些词——“接纳:”“动情”“换位思考”,但是今天大家现场体验到了,接纳挺难的。老师和孩子一对话,就发现对不到一起去。我们也想通过这次培训让大家真正体验到什么是沟通。沟通很重要,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有一颗爱心,这颗心有时候甚至比家长更负责。因为家长更多的是投入感情。但是所有的沟通,几乎都有这样一个特征——以身说法。有效的沟通,不是以理说理,而是通情达理,情不是藏在教条里,情藏在故事和案例里,我们在工作中要多一些方式,多一些路径,这样,我们会多一些智慧。 整个培训过程共2个小时,旨在直指问题、移情换位、拓展视野、宏观思维、知识交流、提升智慧,集分享、思考、研讨于一体,是一种更加贴近教育实践,亲近一线教师,有助于积极有效解决问题的一种培训形式。 就事论事,仅仅停留在实践应对层面,是班主任在解决问题时的通病,也是班主任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所在。依据所讨论的案例,请相关的专家、优秀班主任参与,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局限,让班主任在培训中听到更多理性的声音,提升看清本质后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意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逐步突破班主任经验强、理论弱的专业发展瓶颈。 各种角色的体验,不但是观点的表达,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和宣泄。殊途同归,在班主任的工作中,不论是面对何种对象,情与理密不可分,但是包括班主任在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过于强化自己的情感而忽略了他人的情感,无形中在解决问题时带给自己很大的阻碍和困惑。角色体验培训逐步扭转老师的本位角色,关注多元的角色情感,经过通情使达理成为可能。 这个案例,综合多方面的矛盾冲突,面对多方角色,促使各方站在自己角色的立场看到问题的本质,抓住关键,寻求解决的方法,使实践中的换位思考逐步具备意识、形成习惯,成为可能。 这种培训方式对主持人的要求很高,本身需要具备一线班主任的经验和较高水平的指导能力,对现场的话题要抓住关键点不断引向深入。另外,培训研讨的案例要从实践中来,需要集合各种现实中的案例,直指培训者的培训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要避免成为发泄会,忽略实效,背离目的。因此,培训之前需要做很多调研和搜集案例的工作。同时,在操作时建议尽可能地吸收其他学校的班主任、学科教师参加,形成多角度、多方位、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 栏目:队伍建设 作者:张洁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100013 责编:魏强 |
|
来自: 昵称13459355 >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