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枭雄刘备隐忍多年,为何临老却怒火难控,执意发动夷陵之战?

 疯癫史鉴 2019-03-01

文|疯癫史鉴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刘备自称汉室宗亲,一直以匡扶汉室为口号,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事件中,逐渐崭露头角,打出自己的名号。只是刘备起兵的时候基础太弱,在各路诸侯的混战中经常遭到碾压式的打击。为了生存下去,刘备四处依附诸侯,等待机会壮大自己的实力。

刘备先是投奔公孙瓒当了个平原县令,然后在曹操攻打徐州牧陶谦的时候,从公孙瓒那里借了几千兵马。通过这场救援,刘备不仅得到了陶谦的感激,还在人家死后接手了徐州。后来吕布被曹操打败前来投奔,刘备一向自诩仁德君子,于是接纳了吕布让他在小沛暂居。吕布表面上非常感激,实际上却暗藏鬼胎。在刘备出兵迎击袁术的时候,吕布反咬一口,偷袭徐州把城池抢了下来。

对于这样白眼狼式的背叛行为,刘备选择了隐忍,他向吕布求和,得到了在小沛安身立命,休养生息的机会。小不忍则乱大谋,人在愤怒的时候,考虑问题往往陷入主观臆想,脱离实际做出偏激的决策。在这种状态下,很容易会把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变严重冲突的导火索。在必要的时刻,忍住怒火避免硬碰硬,才可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说过一段话: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在曹操眼里能称得上是英雄的,只有自己和刘备两人而已。

刘备后来也确实大有作为,逐渐扭转劣势与曹操和孙权两人三分天下。曹操的儿子篡位建魏后,刘备也跟着在成都称帝。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

单从这段记录来看,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动夷陵之战,明显带着忿怒的情绪。关羽跟随刘备多年,浴血厮杀忠肝义胆,两人情同手足,深厚的感情几乎没有掺假,甚至可以称为蜀汉阵营里的楷模。这段近乎标杆式的君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刘备必须大动干戈,否则的话刘备重情重义的人设,在蜀汉将领的心理恐怕要崩塌不少。万一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以后手下叛逃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这可能也是刘备依靠个人名望征战天下的弊病。

从时间上来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在公元221年7月,距离关羽被杀已经过了一年多。以刘备心性来说,隐忍这段仇恨,再耐心等待几年发展实力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儿,即便真的心怀怨恨,也不至于喜形于色,闹得人尽皆知。

在刘备出征的时候,宿将赵云曾极力反对: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赵云苦口婆心一番忠告,刘备不仅没听,还把他留在江州。刘备下决心攻打东吴,劝他的将领要么被罚,要么被外派。以至于正式开战的时候,刘备身边都没有带什么能征善战的名将。

反观东吴那边,自从杀了关羽之后,虽然有点侥幸求和的心理,但实际上却没有放松警惕,重地部兵严阵以待。初战小胜后,刘备自以为胜利在望犯了大忌,被人火烧连营,几万将士命丧黄泉。事后,刘备说了一句:"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把战败的责任推在时运不济上。蜀汉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发起进攻。

即便这样,刘备也没有直接退兵,他驻扎在白帝不肯罢休,直到孙权再次派人求和,才借着台阶下坡,可以看出刘备并没有在怒火中完全失去理智,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他还能权衡利弊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

感谢你的耐心阅读,感觉还不错的话还请花费几秒钟时间点赞或评论支持奖励一下,如果愿意关注那就更好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