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花鲫鱼

 吴越尽说 2019-03-02

作者:叠罗汉

    在工厂还很稀少的年代,菜花鲫鱼这一自然奇观还在江南水乡上演。

    农历的三、四月份,大片大片的农田里油菜花儿盛开,满眼是灿烂的金黄。春雨沙沙地下着,田里的水就汇集到沟渠,潺潺流向河里。这时候,鲫鱼就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来“抢水”,从河里游向农田。这一方面是鲫鱼戏水的习性使然,另一个原因是田里的食物要比河里丰盛。由于这一现象出现在油菜花开时节,农民就将其称之为“菜花鲫鱼”。

    那时的水乡农民人人都是捕鱼的好手,家家都有几件渔具,菜花汛无疑是他们的节日。有人头戴箬帽,身穿蓑衣,手执一柄鱼叉,守在河边的决口处,远远看去,像一只硕大的鸬鹚。雨越下越大,这只“鸬鹚”不时张开“双翅”,抖掉身上的雨水。他的两眼紧盯着脚下那个水流湍急的决口,见到抢水的鲫鱼,就疾速地扎下鱼叉。仿佛是精确制导,他下叉的误差通常不会超过1公分,一眨眼的工夫,一条半斤重的鲫鱼已经在他身边的鱼篓里跳跃。

    虽然在各个决口有“渔夫当关”,但是在义无反顾的鱼群的密集冲击下,还是挂一漏万,浩浩荡荡的鲫鱼大军游进了油菜田里。因此,更多的人就选择在广袤的油菜田里与鱼儿玩起了“游击战”。他们循着水沟里那“哗啦啦”的戏水声和摇曳的草茎,追寻着鱼儿的踪迹,适时地掷出手中的鱼叉。当他们提着满满的鱼篓从油菜田里钻出来时,个个都成了“采花大盗”——浑身上下沾满了金黄的油菜花。

还有的人,将一段深水沟的两端用泥块堵起来,再用网兜来回作拉网式捕捞,或者干脆将整段水沟舀干,来个一网打尽。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吃饱玩够了的鱼儿们在遭到人们的种种骚扰后,全然没有了先前的兴致,要游回江河里去了。但是,还有回去的路吗?人们早已在每个决口埋下了退笼和“大畚箕”,只等鱼儿来钻。老农提起退笼往外倒鱼时,“啪啦啦——”鱼儿活蹦乱跳,多的时候有一篮子收获呢!

    随着环境的改变,“菜花鲫鱼”这一自然奇观渐渐消失了。人们建了许多鱼池和网厢来养殖鲫鱼,它们长得很快,很胖,也很乖。但是,它们身上已少了先前的活泼野性和鲜美味道。

    注:退笼、“大畚箕”:内部安装有细竹条的使鱼儿只进不出的竹制的渔具。

    发表于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