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样,历来被称作人生四大幸事。这四样中,前三样不难,而后一样却比登天还难。偏偏,这比登天还难的幸事,唯独在清朝状元翁曾源这里,却变得分外容易。这容易程度就连翁曾源自己都诧异不已。也因为这个状元来得太过容易,翁曾源甚至被后世称为:清朝历史上最幸运的状元。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历史上有科举制以来,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实行科举制度的1282年间:得中举人者,不过数百万人;得中进士者,不过十万余人;而能高中“状元”者,只有五百余人。由此可见,读书人得中状元之难,堪称难于上青天。 翁曾源 拿近代的袁世凯来说吧,他也算是寒窗苦读十余年,但是他三次参加科举,结果三次下来连个童生都没捞到,可见科举之难。翁曾源和袁世凯等其他读书人一样,也是自幼寒窗苦读,一心希望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但不幸的是,由于他患有羊癫风,逢考必发,因此屡次不中。 同治元年,翁曾源的父亲,曾任咸丰皇帝老师的翁心存病死后,慈禧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特赐翁曾源举人,且免会试,直接参加殿试。这意味着,翁曾源不需要参加各种层级的科举考试,而是一跃直接参加最后阶段的:殿试。 同治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翁曾源与张之洞等同时参加殿试。结果,翁曾源在此科进士200人中脱颖而出,居然高中榜首,一举拿下了状元。这一届进士中,探花(第三名)是后来的洋务派军机大臣张之洞,第五名则是后来官至一品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廖寿恒,第二十八名则是后来的礼部尚书,著名维新派人物李端芬。 关于翁曾源的高中,其同是清朝状元的叔父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
可见,对于侄子翁曾源的突然高中,翁同龢也是相当诧异。翁曾源得中状元的消息在当时震动了整个京师,一时间翁曾源和翁同龢叔侄两状元都成了京城最炙手可热的名人。中状元后,翁曾源依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 翁曾源作品 史载,翁状元不仅才华横溢,容貌出众,而且时年年仅29岁,一时间“美状元”的名号传遍了全中国,人人以得见“真颜”为幸。这些想面见“美状元”的人里,有一位极其特殊的人物,此人正是当时大权独揽的慈禧太后。 这一年,咸丰帝刚刚过世不到两年,更紧要的是,这年:新寡的慈禧年仅28岁。也不知是抱着怎样的心思,慈禧竟然在这种情况下:单独召见了翁曾源。 召见过程中,慈禧见翁曾源形貌俱佳,言谈举止得体,顿时心花怒放。慈禧先与翁曾源谈论了朝中大事,随后竟慢慢把话题转向家常闲话,翁曾源只是小心应付。这时,慈禧突然又转向,和翁曾源聊起了李商隐《无题》里的后两句。 慈禧说此诗上一句改成“灵犀一点有心通”挺好,让翁曾源依此改后一句,按照诗词格律,翁曾源应该改成:“彩凤双飞无身翼”。还未出口,翁曾源便吓出了一身冷汗。“无身翼”,这个在刚刚寡居的太后面前说出来,岂不是大不敬。翁曾源细想之下,灵犀,有心;彩凤,双飞,这都是些什么啊,太后到底是何用意。脑子一转,翁曾源整个人都懵了,当下“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慈禧见状,也自知有不妥之处,便宣他退下。最后翁曾源猫着腰倒退这出了大殿,出来时,背脊早已湿透。 翁曾源书画 回家之后,翁曾源思来想去,仍然心有余悸。回想起自己和慈禧会面的种种,翁曾源彻夜未眠,他只觉得危机四伏,呼吸都有些困难了。要是世人知道他与慈禧会面的种种暧昧景象,自己就是有十颗脑袋,也不够砍啊。还有这日后为官总免不了经常面“圣”,这可如何是好?于是,翁曾源当机立断,第二天就以染狂疾为由,告病辞官。慈禧在思虑良久后,给予了恩准。 此后,翁曾源归隐山林,每日作诗吟词、写写画画度日。一直到因病过世,翁曾源都未曾再公开露面,只留下大量诗画作品于后世。 可叹,一代英才,却终生碌碌无为。翁曾源,是清朝最幸运的状元,也是清朝最不幸的状元。 |
|
来自: 昵称18154423 > 《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