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堂行记/中国文化报

 棋中王 2019-03-02

   

立于草堂一隅的石碑

   杜甫草堂一隅

 □□丁尚明 文/图

    记得,读高中时学到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文,对这首七言古诗,直到今天我仍背诵如流。因此诗,让我记住了“诗圣”杜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终于有幸走进诞生这千古绝唱的草堂,触摸浣花溪畔秋风中“诗圣”的茅屋,倾听这位苍茫孤独歌者的低吟浅唱和关于他及其所处的那个年代的故事,感悟他贫困潦倒、沉郁顿挫,却依然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西门外浣花溪畔,占地面积约300亩。草堂至今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是集“少陵草堂”碑亭、“中国古典园林”于一体的园林建筑群。草堂内主要有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处主要场所。

    踏入通往草堂的诗歌大道,一股浓浓的桂花香夹杂着书卷气扑面而来。自草堂的南大门至浣花公园北端,300多米的青砖白墙上,镶嵌着大小不一、黑黄两色的花岗石,石面用篆、隶、楷、行草等不同字体,镌刻着从先秦至清代200多位诗人的名字及100多位诗人的著名诗作。这里是诗歌的王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走过诗歌大道,踏上浣花溪中那座精巧别致的石拱桥,迎面便是草堂的正门了。站在桥头凭栏远眺,只见清澈的浣花溪中,锦鲤遨游、鸥鹭戏水。那嬉戏的白鹭时而低空盘旋,时而又欢唱着飞向密林深处。溪畔,有长须飘飘的榕树,有粗壮挺拔的古樟,有直插云天的修竹以及各种各样的花草。我想,曾经与诗人相伴的浣花溪,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流来的浣花溪,作为时代和成都古城的见证者,它应该为当年“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的诗人而遗憾,更为今天在这片土地上过着安逸、幸福生活的人们而欣慰。

    步入草堂正门,庭院内曲水环抱、鱼儿争游;浓荫如泻,枝头鸟鸣。我无心欣赏美景,直奔大廨而去。

    大廨是草堂的主要场馆之一,大廨两侧悬挂着清代学者顾复初的长联“异代不同时, 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大廨内端坐着杜甫的青铜塑像。“诗圣”跪坐着, 膝前摊开一部诗卷,弯成弧线的单薄身躯,高昂着头颅。面容清瘦而孤傲, 目光深邃而高远。凝望着“诗圣”的塑像,触摸着他瘦骨嶙峋的双手,我的心微微颤抖,我似乎感觉到他余温尚存,他的脉搏在跳动。

    其实,大廨是古代官吏办公的场所。据史料载,杜甫年轻时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在权臣李林甫“野无遗贤”谬论的欺骗下,屡试不中的杜甫向皇帝献赋, 向权贵干谒, 但沉沉朱门仍对他欲开还闭。这时,杜甫彻底醒悟过来,他对试举不再抱任何幻想,这个当年与李白一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意气书生,最终沦落到“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的境地。

    “安史之乱”中,他在沦陷的长安写下了著名的《春望》,以表达自己炽烈的家国情怀。也正因此,皇上感念他的忠诚, 授他为左拾遗(从七品谏官),就是这个小小的左拾遗,后来因犯颜直谏也被贬谪, 且差点丢了性命。公元759年冬天,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不得不携家入蜀,营建茅屋而居,故称之“成都草堂”。毕竟杜甫曾经为官,杜甫怎能没有自己的衙门?于是,在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后人便想当然地在草堂内修建起大廨,再者,也是后人表达对“诗圣”的尊崇和景仰之情。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穿过“诗圣”当年笔下的“花径”,我在影壁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前驻足,在当年“诗圣”居住的“茅屋”旁,在“草堂唐代民居遗址”处沉思……我不会停下寻访那芳尘,追随那吟魂的脚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