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宝宝》中蕴含的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恐怖真相

 冲霄3e8ixadnpn 2019-03-02

文 | 蔡朝阳

皮克斯出品的,第一部由华裔女导演执导的动画短片《包宝宝》,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个奖的专业度自然不容置疑。而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作品,确实是中国人才拍得出来,里面有完完全全的中国元素。

比如,这个妈妈一天忙到晚,在忙啥呢?忙着弄吃的。短片一共就7分多钟,我看有超过一半以上时间她在弄吃的。有哪一个民族,像伟大的中华民族那么热爱食物呢?每逢佳节胖三斤。中国人所有的节日,都是端坐在长辈面前,吃吃吃。过年吃吃吃,元宵吃吃吃,清明节都是吃吃吃,死人吃了,活人吃。对食物的记忆刻骨铭心,这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孙隆基在分析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的时候,就认为中国人还活在口腔期,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第二个中国元素是,包子成为了儿子。只有热爱食物的中国人才会有这样的天才想象。但同时也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在中国父母眼中,孩子,就是宠物。

那么,食物怎么会变成宠物的呢?

因为,这个妈妈,在家里很孤单,而她有爱和被爱的本能需求,没有被满足。移情到她所爱的包子,把包子看做儿子,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也即是说,在这个短片里,包宝宝的出现,完全是因为这个老母亲的老年寂寞。这个包子孩子一开始就不是以他自己的个体身份出现的,包宝宝不是他自己,包宝宝有用途——绕膝承欢。

我曾经在一些公开的演讲场合,问过一些妈妈,你为什么要生一个孩子?在很多地方,都有妈妈告诉我,因为她是从外地来本城工作,很孤单,所以想要一个孩子来陪伴她。我想,这当然也是理由,我很理解。当然,之后的亲子相处中,仍然恪守边界,就更好了。

此外,从家庭权力关系来看,动画片中,这位妈妈之所以对包宝宝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跟这位妈妈在家庭里的处境也是相关的。这个家庭,我们发现是一个传统父权的家庭。家务活全是妈妈干的。妈妈在做包子、准备早饭的时候,先生在看电视。吃早饭时,夫妻之间毫无交流,三口两口把包子吃完,这个父亲拎起公文包就走。即便到了动画片的末尾,这个一度要独立的包宝宝最终带着金发的太太回家,一家人在一起,也仍然是在做包子——还是关于吃的。而这个时候呢,这个父亲在干吗?还是在看电视。

在很多中国的传统家庭里,女性都只是作为家庭的附庸而存在。她们没有自己,永远只有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才能刷到存在感,她的命运就是为了丈夫和孩子付出。剩下唯一的乐趣,也就是广场舞了。正因为如此,孩子对她来说,才那么独一无二不可或缺,是她全部的生命意义的寄托。这不是女性的问题,是一个长久存在的社会问题。

是以《包宝宝》时长仅为7分40秒,在我看来,却道尽了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恐怖真相,我们对孩子,实行的是:控制、独占、毁灭。

因为孩子是个宠物,或者包宝宝本来就是包子这种食物变的嘛,所以,一则妈妈很爱你,一则,你是妈妈的所有物,物权属于妈妈。当孩子长大一点点,居然,小屁孩想要自己的独立空间,那自然是不行的。因为,所有权属于妈妈,妈妈当然必须全面掌控你,不能容许一点点失控。所以,宝宝在自己房间打电话,妈妈是可以冲进去了解情况的。因为妈妈是全面掌控型的呀,孩子不可以有任何隐私空间。从浅层意义上来讲,这位妈妈是没有边界意识。从更深的心理层面来讲,这是控制型人格的表现。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写日记的故事。我懒,从不写日记,我爹妈则忙于劳作养家糊口,完全没时间来刺探我的隐私。可是,有多少孩子的日记本被熊父母偷看过?这种偷看里,包含着多么巨大的、无法克制的控制欲啊。当然,其来有自,我觉得这是国家政治权力的结构,在家庭内部的异质同构。

但可怕的是,妈妈的这种爱,表现为一种独占的冲动。因为是宠物,因为是食物,所以视同禁脔,这种爱是不能够分享的,而必须独占。所以,这个儿子,虽然是个包子,但后来居然有了自我,要跟一帮开跑车的小阿飞出去鬼混,妈妈已经是忍无可忍,但还是允许了。居然,最终还带了一个金发的洋妞回来,还想打点行李搬出去住。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一个镜头,是我在看这个短片过程中最惊悚的地方。所以,这个片子,在我看来,是个恐怖片,暗黑至极,令人心悸。孩子带了个大美女回来,这可是你的儿媳妇儿,这位妈妈的感受,居然不是惊喜,不是儿子终于长大了的欣慰,而是伤心绝望。伤心什么呢?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现在翅膀硬了,居然不要妈妈了——儿子被抢走了。

前面我已经说了。因为这个妈妈没有自我,她在家庭关系中处于依附地位,丈夫跟她之间没有任何话语,而她又是一个全职妈妈。总之,这个妈妈没有自己的事业,生活在简单的物质之上。她不会在睡觉前读首诗,也不会追美剧,也不会上微信公号看咪蒙。儿子就成为他全部的、唯一的心灵寄托。

所以,对于这个包子儿子,非但是控制的,还必须是独占的。因为除了这个包子儿子之外,她没有爱任何人,也没有得到任何的爱。我不知道,这位妈妈,究竟是爱着一个宠物,还是爱着一个食物。

最恐怖的一幕发生了。妈妈情急之下,一口就把包子吃了——这种扭曲的心理逻辑,也是成立的。一样东西,我最心爱的东西,若我不能独占,那就将之毁灭。哪怕你是我的儿子。据说,在二战中,德国即将战败,巴黎将要解放前,希特勒给驻法部队总司令的命令,是毁掉巴黎。

当然,动画片里,这看起来像是个梦。但梦和现实,在深层心理结构的角度,又有什么区别呢?

特别有意思的是,包宝宝在被吃掉前后,人物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前,包宝宝还是个活泼可爱、古灵精怪的小娃娃。被吞吃之后——不管是做梦,还是吞了再吐出来——完全变成了木讷拘谨近乎弱智的一个人。

说实话,这令我想起鸿茅案当中的当事人。他在进号子前,跟进号子后,形象何啻有天壤之别!某种家庭关系的真相,为了独占你,不惜摧毁你。真令人不寒而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