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瑞 我于昨天下午收到的杨正伟老师37首佳作。虽匆匆拜读学习,但一读便觉心旷神怡,犹入无我之境,悠然自得,有遥遥超然于物外的感觉。有绕梁之韵,无穷之味。这37首佳作,皆近体诗,除两首七律外,其他皆为七绝。基于此,关于杨老师诗作评析,我从诗品、诗法以及未来之希望这三方面谈谈个人对杨正伟先生诗作的看法。 一、就诗品方面而论,杨正伟老师之作,堪称飘逸。 古人以“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立为诗之九品。现代著名学者陶明濬对诗之九品是这样解释的:“凌青云而直上,浮颢气之精英”谓之高;“金薤琳琅,黼黻溢目”谓之古;“盘谷狮林,隐翳幽奥”谓之深;“沧溟万倾,飞鸟决眦”谓之远;“重江东注,千流万转”谓之长;“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谓之雄浑;“秋天闲静,孤云一鹤”谓之飘逸;“茄拍铙歌,酣畅猛起”谓之悲壮;“丝哀竹滥,如怨如慕”谓之凄婉。陶先生还说:“古人之诗多矣,要必有如此气象,而后可与言诗。”由此可见,诗之气韵、风格何等重要。 杨正伟老师便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他结合自己的思想特点,紧紧抓住“飘逸”这一风格特征,在其作品体现得淋漓尽致。不防举例说明。如“信手拈来红抱翠,临风戏水钓晨阳”是何等洒脱!“曲岸浮香风卷袖,闲听碧水弄琴声”之飘逸何逊于“秋天闲静,孤云一鹤”?此可谓优游不迫。再如,“晚霞几缕调成酒,一抹斜阳沏作茶”、“日暮采来云两片,清晨背走一筐霞”、“梦里桃源何处是?霜枫不语半山红”等句子,其境界之超脱,何逊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逊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何逊于“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何逊于“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当然,这只是杨老师诗作的一个方面,也是我个人认为在他作品中表现突出的一方面,至于雄浑、凄婉等突出之处,也拜读学习到过,时间关系,不一一举例了。 二、诗法方面谈谈杨老师诗作特点杨正伟诗作特点 古人以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立为诗之五法。陶明濬以人体体干、筋骨、仪容、精神、言语分别比喻诗之五法,并说“一有所阙,便倚魁不全”,还说“亦唯备五者之长,而后可以为诗。”陆游主张“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强调“工夫在诗外”。杨万里“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强调诗源于生活,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南宋严羽以起结、句法、字眼为三工,尚体、意、句、字、韵皆脱俗,忌语直、脉露、味短、音韵散缓、迫促,主张立意贵透彻、措语贵洒脱。 综合古论,联系当今生活实际,再看杨老师这37首诗作,有如下特点。 (一)感情充沛,立意深远,意深境美,也有韵味十足的句子。 诗发乎于情。古人云:“诗者,咏情性也。”没有感情的诗就如同山石枯木。自古至今,诗人们历来也都注重意境的营造,自诗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提出“以境论诗”之后,诗人们就更注重追求意境深美了。感情、意境为诗之灵魂、命脉,其气韵、风格皆在这里体现。从37首诗中可以看出杨老师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如“催耕布谷声声远,唤醒蛙鸣一夜长”可谓“别趣”;“梦里桃源何处是?霜枫不语半山红”、“离人邀月寻天问,君在他乡可染愁”可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又如,“浩浩云天任纵横,烟波渺渺驭长风”、“常羡江天鹰展翅,乘风挥笔写烟云”,其性情之浩荡,如涛涛江水;其起势之磅礴,如三山五岳,堪称“兴趣”极致。再如,“雨动芦花点点愁”、“南雁声声子可知”、“溪边翠竹初生绿,为嫁东风独不眠”可谓玲珑剔透,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晚霞几缕调成酒,一抹斜阳沏作茶”、“日暮采来云两片,清晨背走一筐霞”可谓羚羊挂角,超然物外,亦可谓诗中诗,画中画。 (二)章法、句法结构紧凑,字法语言精练,不乏妙句。 拜读学习杨老师这37首佳作,遍观之,就章法而言,莫过于《新疆行之游吉力湖》这首了。这首就诗品而言可谓之雄浑。就诗法而论,章法结构紧凑。起句“几田花叶绕山阴”可谓角度之准确,承句“泣露凝香洗旧尘”可谓衔接自然,转句“常羡江天鹰展翅”可谓拓出了新境,尾句“乘风挥笔写烟云”可谓升华了主题。这首七绝,尾句把握得特别好。近体诗难在起结,不在中间,刚才提到过,严羽把起结列为诗之三工之一;且自古都有就古诗、律诗、绝句三者而言,绝句最难之说,杨万里曾说:“五七字绝句,最少而难工,虽作者亦难得四句全好者。”杨正伟老师能写这样,也不易了。 不但于此,这37诗里妙句横生,妙语更是不乏。“轻歌挽住日头长”可谓韵味十足。“霜风不语半山红”、“临风戏水钓晨阳”一“不语”一“钓”可谓一字而境界出。再看“日暮采来云两片,清晨背走一筐霞”,其中不乏俗词俗字,刚才也提到过严羽是反对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俗语入诗的,而看这两句,我们一点俗感没有,反而感觉是俗中生雅,何也?工在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最后,我要提的一点就是这37首诗作中,美中不足的就是组诗中出现意象多次重复的现象。比如,七首咏荷之作中,“水”几乎每首都有姑且不论,但只“碧水”这一“象”就出现三次。七绝圣手王昌龄曾提出“以象立意”之说。象是意的表,意是象的内涵,象重则意亦重。诗忌直白,写诗的高境界是以象说话,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而组诗则是围绕统一的主题思想而又每首各有相对完整独立的意义,所以同一象在组诗中多次使用不太好。(与诗人小瑞的发言稿略有改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