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篆籀气”说产生的时代因素 北宋立国之初,统治者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崇尚孔孟之道,对已故有功大臣嘉奖题写篆额,因“隶书(楷书)之行久矣,加以行草、八分纷然间出”,故学者“反以为奇怪之迹,不复经心”。擅于篆书的皇室有:宋太宗、宋仁宗、赵克继等,大臣和隐士有:“二徐”、章友直、李无惑、李唐卿、陈归英、释梦英等。随着金石学的兴起,许多文人学者参与对先秦两汉等古器物的收集,考证之风日盛,欧阳修作为文坛领军人物,他撰写的《集古录》、《集古录跋尾》对许多学者书家产生巨大的影响。 北宋还有了完善的书法教育体系,在书院中,不仅要学习书法技法,还有研究书法理论,理论方面主要学习《说文解字》等,规定篆书要学习大小篆,书院还制定了上、中、下三个层次作为书法考核标准:方圆肥瘦结合恰当,用笔刚劲结体隽秀,有韵味而不俗气为上;方圆融洽结合,用笔有力刚劲的为中;方不能圆,圆不能方,一味模仿古人只求形似而无神韵的为下。随着书院的建立和金石学的兴起,还有皇帝的重视,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许多文人学者,诸多官员等对篆书的释读能力和书写水平都得到明显地提高,为篆书理论和技法承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太宗草书《登黄鹤楼诗》局部 宋太宗、宋仁宗擅于篆书飞白,米芾称太宗“飞白入神”,元代吕宗杰在《书经补遗》中道:
宋仁宗曾向孙克继学习篆隶,并有赞曰:
宋真宗在咸平四年与众臣同观宋太宗的真迹,有篆籀、行书、草书、隶书等作品,他希望群臣从前人的书迹中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差距,提倡端庄严谨的篆书,以期对人们的书写给予思想上的束缚,便于更好的统治。 宋代的篆书虽不及汉代与清代篆书在书法史上显著,但其在篆书发展史乃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阶段,没有宋代篆书这根纽带,便不会有清代时篆书的辉煌。宋代的篆书一方面是对“二李”篆书端庄严谨书风的继承,另一方面因为书法理论家的加入,受尚意重韵等书风的影响,篆书在继承中得到了发展,这为米芾的“篆籀气”说日后形成奠定了基础。 02/米芾“篆籀气”说的提出 “篆籀气”指运笔圆厚遒劲,造型沉郁古拙,有商周鼎彝风气的书法。所谓“篆籀气”也指大小篆这类书体所散发出来的气息,它既是篆籀的外在表现,也是一种整体的审美感观。 米芾是较早从书法中感受到“篆籀气”的书法家 ,他眼中的“篆籀气”乃行、草等字体中所表现出来的篆籀笔意和审美特征。这位书法奇才对颜鲁公的真书不屑一顾,颇有微词,当他在宣教郎安师文处看到《争坐位帖》(图 2-1)时不得不由衷地折服了。他在《海岳名言》中道:
图 2-1 颜真卿《争坐位稿》 米芾在《宝章待访录》中又道:
米芾对颜真卿的行书《争坐位帖》屡加赞赏,他除了在《海岳名言》中论及《争坐位帖》有“篆籀气”,还在《宝章待访录》中再论《争坐位帖》有“篆籀气”,用有“篆籀气”的眼光来品评行书实为罕见,这绝非偶然。无独有偶,他还用“有如篆籀”来评价草书《晋武帝帖》(图 2-2):
图 2-2 米芾《好事家帖》 此外,米芾还在《李太师帖》(图 2-3)中道:
图 2-3 米芾《李太师帖》 米芾用“书如篆籀”的眼光来审视草书等字体,在当时的确比较前卫。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中记载《米元章跋秘阁法帖》道:
从上述材料可知,米芾在李玮府第观侍中王贻永收藏的晋帖一卷,他在跋秘阁法帖中再次提到“法若篆籀”,他将武帝、王戎、谢安、陆云等人的书法看成篆籀,米芾把草书等字体再次看成“法如篆籀”,这与他对篆籀很深的认知分不开的。 同是北宋的朱长文将颜真卿的书法列为神品,他在《续书断》中也作过相似的评述:
朱长文评价颜真卿书法为“合篆籀之义理”,他与米芾观点如出一辙,二人不管是谁影响谁,或毫无关联,从现有的书法史料来看,米芾实为提出“篆籀气”第一人。 曹宝麟先生在批注米芾的《苕溪诗帖 蜀素帖》中道:
曹宝麟先生也认为米芾为提出“篆籀气”的第一人,“篆籀气”亦为米芾所发明。 从以上材料可知,米芾对行书等字体中含有篆籀的某些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发现他能用“篆籀气”、“有如篆籀”、“法如篆籀”、“书如篆籀”等不同词汇对作品加以品评。他论书已经打破五体的藩篱,已不再就字论字。米芾首用“篆籀气”品评书法在书法史上可谓是重大发现。 03/“篆籀气”的表现 篆籀这种字体在中国书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位。宋代以前已有许多书家将篆籀意融入到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的书写中。如隶书《石门颂》将篆籀意融入隶书中,王羲之的《行穰帖》、颜真卿的《争坐位帖》等以篆籀意写行草,篆籀逐渐与其它字体出现了参合的现象,四种字体的作品能保留篆籀意等基本特征,外部呈现篆籀气象,这即为所谓的“篆籀气”。 清代阮元也擅写篆书,他对颜真卿的行书非常欣赏,并对《争坐位帖》中的“篆籀气”的表现作出独到的描述,并提出“不复姿媚为念”,也就是说“姿媚”这种风格不适合“篆籀气”,《争坐位帖》乃是颜真卿以篆籀意写行书。阮元还认为“随地流走”,也就是书写自然不做作,其在《颜鲁公争坐位帖跋》中道:
米芾不仅提出“篆籀气”,他还能将此审美观运用到一些日常书写之中,我们可以从米芾的《临沂使君帖》(图2-4)中的“如何芾顿首”等可见一斑,这是米芾用 “篆籀意写草书”的例证。 图 2-4 米芾《临沂使君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总而言之,一幅书法作品如具有“篆籀气”,必须参“篆籀意” 书写,使书法作品含有篆籀的一些相关特征。(待续) 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若侵联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