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敏 《管锥编-毛诗正义》第十八则《旎丘》,副标题为《耳聋多笑》。 “叔兮伯兮,褎(yòu,盛服)如充耳”是《诗经-旎丘》中的一句诗。 关于“褎如充耳”,郑玄《笺》注为:“人之耳聋,恒多笑而已。” 钱钟书先生此则札记,针对《笺》注谈了两个问题:第一,就解“诗”而言,《笺》注是“穿凿之见”;第二,“人之耳聋,恒多笑而已。”此注如果不是用来解诗,单纯作为一句话,是很曲体人情的,颇为可取。 钱钟书的原话如下: “叔兮伯兮,褎(yòu,盛服)如充耳”;《笺》:“人之耳聋,恒多笑而已。”按注与本文羌无系属,却曲体人情。 【《笺》注为穿凿之见】 《笺》注《诗经--旎丘》的“褎如充耳”:褎为常笑,充耳为塞耳,四个字连在一起解为:“人之耳聋,恒多笑而已。” 钱钟书说:郑《笺》“就解《诗》而论,固属妄凿”,是想当然,无根蒂的穿凿。 钱钟书赞成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将《笺》注斥为“康成之妄说”。 ——康成即郑康成,郑玄也;妄说,即无根据、想当然之说。 郑玄把“充耳”解为塞耳,进而敷衍为耳聋多笑,正是想当然。 “充耳”究竟何意呢? 《毛传》:“褎,盛服也;充耳,盛饰也。”就是说,褎为华服,充耳为美饰。 《国风-卫风-淇奥》的第六句诗有“充耳琇莹”。充耳即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琇莹为宝玉。 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是“充耳”的正解。 然而,自从郑玄《笺》注:“充耳,塞耳”后,朱熹承之,后人又从之,把充耳解作塞耳不闻,直到今天,正所谓谬种流传。 百度百科词条: 褎如充耳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òu rú chōng ěr,意思是面带笑容,塞耳不闻,出自《诗经·邶风·旄丘》。 成语词典:褎如充耳:褎:常带笑容。面带笑容,塞耳不闻。[出自]:《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也有几个诗词网,注释虽然说充耳是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至耳;但译文却把充耳解释成“塞耳不闻”。 至于讲这个冠冕所挂的宝玉是用于塞耳的,我以为,这也是穿凿之妄说,官宦对上敢塞耳吗,对下需要塞耳吗? 【“耳聋恒多笑”之曲体人情】 《笺》“人之耳聋,恒多笑而已。”此注如果不是用来解诗,单独看却能曲体人情。 耳聋“恒多笑”三字包含了多少辛酸。别人说什么,聋子听不到,却装着听到了,生怕别人歧视他耳聋,是以多笑,此其一;别人说什么,聋子听不懂,却装着听懂了,以示尊重别人,以求博得对方平等看待,是以多笑,此其二;别人对其说话,无论是何意思,善言抑或恶语一律报以微笑,“恒”者,不变也,这是表情吗?这其实是一种僵态,此其三;渴望与人交流而不能,面笑而内心焦虑,此其四,等等。如此这般,所以,钱钟书评价《笺》注“恒多笑”是“曲体人情”。 进而,钱钟书把“耳聋恒多笑”类比为“瞎子趁淘笑”。 他援引赵南星《清都散客笑赞》的记载,瞎子与人同时坐在某地,众人见到好笑的事情发笑,瞎子也笑,众人问他见到什么发笑,瞎子说,你们都笑,肯定有事情好笑。可见,瞎子趁淘笑和聋子恒多笑,其辛酸和痛苦的心理应该是一样的。 二〇一九年三月三日 (注:篇中楷体字引自《管锥编-毛诗正义》第十八则) 附录:《管锥编-毛诗正义》第十八则 一八 旎丘-耳聋多笑 “叔兮伯兮,褎(yòu,盛服)如充耳”;《笺》:“人之耳聋,恒多笑而已。”按注与本文羌无系属,却曲体人情。 盖聋者欲自掩重听,辄颔首呀口,以示入耳心通。 今谚则不言聋子,而言“瞎子趁淘笑”,如赵南星《清都散客笑赞》记瞽者与众共坐,众有见而笑,瞽者亦笑,众问:“何所见而笑?”瞽答:“你们所笑,定然不差。” 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斥此《笺》为“康成之妄说”,正如其斥《终风》“愿言则嚏”郑《笺》(“俗人嚏,云:‘人道我’”)为“穿凿之见”。就解《诗》而论,固属妄凿,然观物态、考风俗者有所取材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