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拳(大成拳)名家张树新答本刊记者问/ 张瀚川整理

 天地虚怀xia 2019-03-03
意拳(大成拳)名家张树新答本刊记者问/ <wbr>张瀚川整理

本刊记者:针对搏击您能谈一下您所理解的速度、力量与准确度吗?

张树新:人们常谈搏击的重点是速度与力量及准确度,但其实要看是什么样的速度,我本人认为绝不是一秒钟能打多少拳及能踢多少腿的连击速度,而是由静止到突然启动的瞬间速度及随时能变速的变速度,即静动再动静再动静再静动的变速度,是随时能动又随时能停的速度,这既包括出拳出腿的动静,更包括身法的动静的速度。由静止到速动所用的时间越短,水平越高。如果非要说速度,那应该指的是这种速度。

再说力量,力量不是指一拳和一脚能踢打出多少磅的力量,而是指控制对方的力量,西洋的训练方法,训练出来的打人的力量,力量越大越出尖,越出尖越容易被借力,武术需要的是不出尖的力量,至少也是力量在向前运动时,同时要有向后的力量、向左及向右的力量和向上和向下的力量,简称为六面力。打人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打人其实却用不了多大的力量,人的要害部位,如鼻子、眼睛、太阳穴、后脑等部位,用不了多大的力量就能解决问题。故中国武术讲求站桩,只有桩功才能练出来无方向的浑圆力量,浑圆力才是技击所要的力量,有方向的力量其实是干活的力量而不是打人的力量,打人用的是不出尖的专业力量。

最后再谈准确度,只有砍砖头的打法才需要准确的,内家拳是可以盲打的,内家拳主要是打重心,只要搭上劲儿不用看对方,就可以依据控制重心而击中对方的要害及将对方发出。是否可以盲打,取决于对推手技术的掌握,李小龙先生就曾做过盲打的表演,故只要是控制住了对方的重心,搏击的准确度就不再是问题。  另外,内家拳的打法,更多的是讲求借力打力,在借力打力的体系里,速度、力量和准确度则另有自己的标准和训练方法。当年的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和孙式太极拳宗师孙禄堂先生都是借力打力的内家拳高手,他们将中国的内家拳理论和武学文化推到了顶峰 ,并且自身也能践行内家拳的这一武学理论。

但现在这一体系正遭到西方现代搏击理论的挑战,信奉传统借力打力理论的选手,由于选材的局限,时间,训练强度,职业化程度、经济条件的限制及师承的保守等诸多因素,使得现在的内家拳在实战中走入了低谷,但并不等于中国借力打力的理论就落后了,由于当下中国武术中借力打力选手搏击水平的低下,导致了这一传统的武学思想正在遭到质疑与挑战,也正因如此,人们才会看重诸如速度、力量与准确度这一西方人的评判标准。如果有像泰森一样身体素质的外国人,掌握了借力打力的内家拳心法,中国的现代搏击选手将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借力打力的内家拳文化没有了信心,我们整个的武学基石都会动摇,这涉及到对中国传统武学文化的文化自信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武学文化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就如同中国的兵法一样,中国传统兵法文化中的核心理论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落伍。中国传统武术的最优秀的地方就是他的被动力,它如同是兵家诱敌深入的歼灭战。在技击中当对方的劲力执着的打过来时,最高明的办法是借力打力的迎敌而上,一定要迎敌而上,而不是后退,意拳(大成拳)管这一技术叫“顺力逆行”,借力打力实际上是在给对手挖坑儿,这是中国人的战争智慧。最后还是回到上面说的话题,如果是外国人掌握了这一文化的核心内容,到时候我们再从西方人处学回来,就麻烦了。

本刊记者:
您能谈一下八极拳和山西心意拳吗?

张树新: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是老辈儿的说法,但是自民国后,尤其是在孙禄堂先生和王芗斋先生时期,八极拳的拳学理论明显的落伍了,孙禄堂先生和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融入了道家,佛家,儒家的文化思想,在文化的高度上是空前的,没有文化的高度也不可能有拳术的高度,这是中国武术区别于西方武技的地方,在中国的文化框架里,武到极时是文,文到极时是武。 

所以,在当前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八极拳若不再抓紧变革与发展, 将会逐渐的被边缘化。山西的心意拳我以前也没有过多的了解,近期看了一些网上的视频,也查阅了一些文章,有了一些心得。虽然都说心意拳是形意拳的前身,但发展到今天它已变成了小拳种。现在心意拳中的许多动作,都带有仪式性,有些已属于绝活儿类,与实战已无多大的关系。首先是在身法上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步法,在发力上也没有什么独到的地方,也没有整体力,大多都是局部力,力量也太直,缺少横向的力量,拳势中也没有两翼的防护,拳势中头部的防护意识与下盘的防护意识也不强,精神大多都拘在身体里而没有放出来,缺少黏点儿的技术,故也很难有借力打力和四两破千斤的巧力,很明显训练大多已与实战脱节,在明暗化三阶段中,练明劲儿的多,懂暗劲儿、化劲儿的少,该拳也缺少现代文化理论的支撑,虽强调并保留了传统的特色,但却忽视了海纳百川。该拳只能算是应该予以保护的民间传统武术。

本刊记者:
您能谈谈传统武术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吗?

张树新:传统武术的一大问题就是,迷恋功夫而忽视实战,所以我一直在说传统武术需要改革,我所说的改革,是改唯功夫论这个心魔,诸如“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其实拳和功本是不可分的,但总有人要把它分开,实际上是因为畏战而给自己的托词,离开了实战的功夫是假把式,是自欺也是欺人的理论。

杨式太极拳中有一姓杜的练家子,每天练功数小时,腿脚很有功夫,一般的鞭腿和拉拽都撼不动他,双臂也很有棚力,与意拳(大成拳)实战名家崔友诚师哥比手,只一个照面就被崔师哥击中下颚昏厥过去,他所练的功夫没有一样能在实战中起作用。

所以说,没有技击内容的功夫都是伪功夫。许多人拿健身当借口,拿长寿当借口,那就最好不要叫拳,而要叫健身功。但如果要叫拳,就不要分门分派,能赢人的就是好的,永远应该用实力说话。中国传统武术本是一家,与西方及国外的拳种完全不是一件事儿,中国传统武术本身就包含了技击、健身、文化修养及情趣的多种功能 ,但这些功能的总纲就是它的技击性。

换句话说,正因为它有文化修养,有情趣,有健身性,才会有超强的技击性。传统武术的高妙之处恰恰是越有文化的人越能打人,打的是文化,而不是像外国的拳击、泰拳等很多练拳的人并没有什么文化,打的是体能。

传统武术的改革是指不要抱残守缺,如形意拳的缺陷就是出尖儿,太极拳的缺陷就是没有间架意识,咏春拳的缺陷就是没有整体的冲击力,通背拳的缺陷就是没有粘黏连随的控制力,这是拳种基因中的缺陷,任何人只要练这个拳,就会带着这个基因,无论他是多么的绝顶聪明,也无论他是多么的刻苦,除非改革这个基因。在中国武术的发展中,有两个人做了真正有意义的工作,即王芗斋先生和孙禄堂先生,他们致力于改变传统武术中的不良基因,尤其是王芗斋先生提倡大武术观,但是许多人不理解,管他叫王疯子。

在搏击领域只有西洋拳击有间架意识,传统武术皆无间架意识,太极拳更为明显,意拳(大成拳)改革了传统武术的基因,加入了间架的内容。这也是练现代搏击的看不上传统武术的原因,因为没有间架意识的传统功夫,很难与现代搏击抗衡,只是练现代搏击的人没有从间架这方面来思考传统武术的基因缺陷,否则的话,即一但他们在理论上找到这个答案,传统武术将输的更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