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叶老师YP 2019-03-03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能力培养之四

2011年5月8日

     学习能力是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而阅读能力是构成学习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与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书籍对儿童成长和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因为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它所凭借的书籍,他曾反复说过:

 

     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无比相信书的教育力量。学校首先就是书。教育——它首先就是语言、书和活生生的人与人的关系……书是一种强有力的武器,要是没有它,我就会成为哑吧或是变得笨口拙舌;要是没有它,我就不能够对年轻人的心灵讲出应当对他讲的和我现在所讲的东西的百分之一。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教育的艺术》第178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书籍往往与学校联系在一起,没有书籍就不有称为学校。因此,他说过:“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

    其次,阅读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不可必的基本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的技能,这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                                             《给教师的建议》52页

 

    他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到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学生形成较好的阅读能力,阅读就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重要窗口,学习就不会落后,教师也不必花很多时间补课。会读书的学生就不会死记硬背。有的学生在作业上下的功夫不大,但成绩不差,这并不完全在于他们有过人的才能,常常是因为有较好的阅读能力。中学生能不能顺利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们在小学有没有学会有理解地阅读。所以小学教师尤其要仔细研究每个学生的阅读技能是怎样发展的,以便科学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技能训练。

    第三,阅读技能制约学生智力特别是思维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维。”大量的阅读是促进脑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他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没有达到半自动化的程度,读书时就会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阅读过程本身,不能把组成句、段的词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没有剩余的精力来理解所阅读的材料的含义,为了硬要“掌握”知识,就势必死记硬背,抑制思维的发展。“人的脑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它的一部分不够发达,就会阻碍整个脑的工作”,“爱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那么皮层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因此,没有阅读技能就只能使学生的智能变得迟钝,造成思维的混乱,没有联系,支离破碎和粗陋肤浅。“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能力,以后就再也难以学会了。

    边读边想,这几乎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学生阅读的一致要求。中国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也不例外,他对阅读技能的总要求是“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里的核心是“想”、“思考”,即阅读活动中的思维。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发展过程,依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维范围、深度和水平的不同,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阅读技能训练分阶段地提出了要求。

    1、在阅读的同时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再造想象理解阅读材料的言语意义

    这一能力的形成又分成三步。

    首先,要“能流畅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为此,必须“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在同时进行思考”。“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阅读,这还不算是真正的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才不能称为有理解的阅读”。

    其次,要学会默读。他说:“在少年期,默读能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要学会默读,就要具有“能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个句子的完整的、逻辑上独立的部分的意思”,“能在把一个句子没有读到底的时候就猜出其余一部分的含义”的能力。如果“不掌握这些能力,少年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而且会影响到脑的解剖生理过程”。

    再次,达到自动化程度。他说阅读达到自动化程度是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而这一点正是顺利地学习和整个智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条件”。

    这一阶段的阅读偏重于对“读”的技能的要求,由流畅地朗读进到默读,再发展到自动化地读。在阅读中围绕读物自身进行思维,即“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和“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形象思维理解读物的言语意义。这是阅读技能最基本的要求。这一要求达到后,“读”的训练即基本完成,此后主要是提高阅读活动中的思维水平。

    2、在阅读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

    首先,要“能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而要求“能区分出所读的东西的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这就是说,要能在阅读中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弄清读物的内部构成、组织、逻辑关系,深刻把握读物的思想内容。在这一阶段,思维水平由形象思维进到逻辑思维(并不排斥形象思维);思维的内容从思考读物的言语意义深入到思考其内部构成和思想内容;思维的范围,依然主要围绕读物进行。

    3、从理解性思考进到评价性、创造性思考,对读物进行正确的评判

    这时,学生要进入在阅读时“没有想到自己是在阅读”的境界,主要精力用于思维,不仅思考读物本身的内容,还要“能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和各个逻辑组成部分的指示”,思考“自己对读的东西的看法等”。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阅读时以思维为主,对教材的理解由第一种进程转入第二种进程;思维的范围由围绕读物进行扩展到读物的内容之外,即在弄清读物言语意义、内部结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认识读物的意义,作出准确的评价,思维的性质从理解性思考进入评判性、创造性思考。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还要求学生掌握“能找到有关所要了解的问题的书”和“能在书中找到有关问题的材料”的能力。

    综上所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技能的要求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先侧重于“读”的训练,使学生的阅读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同时进行形象思维理解读物的言语意义。在达到这一要求后,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水平。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完成对读物的第一种理解进程。再从概括出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出发,进行评价性和创造性思考,思考读物的思想意义和写作特点,完成对读物的第二种理解进程。实际上,这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为在阅读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设计的秩序。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一般是:

    1、按照阅读能力训练的阶段性要求,稳打稳扎,步步过关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根据阅读能力的形成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这一规律,分段提出要求,循序渐进,步步过关。具体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的安排是这样的:

 

    流利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的技能,应当让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末的时候掌握好。以后,关于阅读技巧、读的技能的问题就不必再谈了,否则就会打乱对教学过程的全盘的指导。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起(跟掌握读的技能平行进行),开始掌握区分逻辑上完整部分的技能。掌握这一技能的第一阶段在四年级末完成,其第二阶段在六年级末完成。就在这时,即在掌握区分所读东西的逻辑上完整的  部分的技台旨趋于完成的时期,让学生开始掌握中学阶段一种比较复杂的技能,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要思考所读东西的内容,而且要在思想上对它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

 

    2、要保证足够的阅读量

    首先要从时间上加以保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大弊端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实际用于读书的时间被教师关于阅读、关于所读的东西的谈话挤掉了。因此,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应有的要求,就必须在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上给以保证。他说过:

 

    在小学各年级,我们十分重视阅读技巧,努力做到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把精力都集中在阅读过程上,而要用在所读的东西的内容上。在每一节课上,学生都听到教师的标准的、情感丰富的表情朗读。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而且不限于朗读指定的教科书里的课文,还可以朗读各自喜爱的书籍里的材料。多年的经验使我们全体教师得出一条结论:为了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那就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括课内和课外),而花在默读、视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教师们把这件工作在时间上加以妥善分配。《给教师的建议》第284页

 

    其次,要从读物的数量上绐以保证。例如训练有表情地朗读,“必须进行一定范围(数量)的练习,使学生朗读多少页书,否则就不会有效果”。阅读量的确定要因人而异。苏霍姆林斯基和老师们还精心挑选供学生们阅读的书籍,编制学生阅读的书目,指导好学生的的阅读。他说过:

 

    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独立阅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也影响着他的学习态度。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童年时期,就阅读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本民族的英勇的过去、关于苏维埃人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以及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我们在几十年时间内编订了一个“童年阅读书目”,其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应当阅读的250种书的名称。我们仔细地为这个书目挑选图书,所选的书籍一定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些书籍将作为宝贵的财富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在这些图书中,关于英雄人物的书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英雄人物成为孩子们摹仿的榜样。真正的教育开始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开始于儿童对人的道德高尚和伟大的向往。                                                           《给教师的建议》第167页

 

    3、作好对理解课文能力的训练和检查

    复述和编写提纲是训练和检查学生理解课文能力的主要方法。

    (1)复述(口头的或书面的)。复述可以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者在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同。①详细复述。这是接近原文的复述,主要依靠记忆就可完成,对熟记词语和优美的句子有作用。②简要复述。这是对课文基本内容作最简练的复述,要求学生必须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把它分成几个部分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复述对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③创造性复述。这种复述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概括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改编原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它要求对书中的情节或事实进行比较、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原文所没有提出的结论,并熟练地运用词语来表达课文的主题思想。创造性复述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促进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积极影响。

    (2)编写提纲。这种练习不仅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统地采用编写提纲的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深入地和牢固地掌握知识。编写课文提纲的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逻辑关系,分析与概括作品的基本内容和结构的过程,从而也是检验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过程。它包括分段、概括段意和列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分段。分段是理解课文的结果。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分段水平的高低直接涉及段意概括水平的高低。首先要使分段正确,才能提高对段意的概括的水平。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分段比概括全文中心思想更为困难。这可能因为在他们的思维过程中综合比分析更占优势。

    概括段意,列小标题。要求学生把课文段落的主要思想内容,用自己的简要而概括的话,以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这不仅能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有利于培养概括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掌握文章的语言文字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并时刻注意文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所以这是是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概括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标志。把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全文的材料中概括出来,必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弄通了段落的意思,才有可能懂得全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他们要在头脑中把段落区分开来,这种区分以对整篇文章初步的综合性了解为前提。文艺作品中还有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要求学生区别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并在分析段落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得出段落对人物全貌的认识。再进一步,还要把各段段意和人物表现的主要特征抽取出来,再加概括,得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就是创造性阅读的要求了。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注重与培养,特别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各种方法,对改进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