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廖shengquan 2011-04-30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2011-04-30 08:50:21)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观察能力培养·研究32)

——苏霍姆林斯基学生能力培养之一

2011年4月30日

苏霍姆林斯基在创办帕夫雷什中学之初,正值前苏联卫国战争刚刚结束。席卷全国的卫国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苏联各地工业凋敝,民不聊生,战争还为当地人民留下了许多孤儿寡母,在许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许多阴影。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向当地的教育部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学校要抚平战争给孩子们留下的创伤,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急需教育培养更多的建设人才,以尽快适应战争之后恢复工业与农业生产的需要。于是,在当时的学校里,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各种技能与能力尤为重要。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正是站在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祖国建设人才的高度来重视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

    在小学生的智力活动中,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迅速而又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的各种极不显著但又非軎重要的细节和特征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因此,“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教学活动首要的手段之一。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发现真理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龄初期儿童的观察训练——这是智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观察使周围世界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及精神生活联系起来,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前提。他说:“一个人由于看见世界,他就不会成为消极的旁观者,而是成为真理的发现者,由此便产生了活的思想。我们认为,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出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

    由于观察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有经验的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都注意充分发挥观察在教学中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是如此。例如,在词语的教学中,他是这样做的——

 

    我开始带领孩子们到“词的源泉”那儿去“旅行”:我让孩子观察周围世界的美,同时我也努力把“词的音乐”引进儿童的心田。我努力做到,使一个词对儿童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东西、对象或现象的标志,而且使它有情感的色彩——带有它的芬芳的香气和丰富多彩的色调。……当儿童还没有感到词的芳香,没有看见词的绚丽多彩的色调的时候,是不应当开始识字教学的;如果教师一定要这样做,那他就注定要使儿童走上一条艰难的道路。             《给教师的建议》第198页

 

    因此,他要求教师在词语教学中,一定要努力使儿童学习看出并且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词语之间的深刻的联系,用整个心去感知周围世界,不仅是听,而且是用感官去感知词语。

通过长期的观察活动,观察就会逐渐变成个人习惯性的东西,成为一种稳定的、经常的个性品质,即观察力。观察力的发展是个性全面、和谐形成的必备条件。观察力强的人看到的更多一些,理解得更深一些,因此能抓住对象、现象、事件的那些不太明显,但却是本质的特征。这样的人有可能作出更正确的结论,更细致地了解发生的事情,成为个性特征的观察力,改造着人的心理过程的结构和内容。

    人的观察能力并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地形成发展,而必须经过学习才能逐步形成提高,如果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可以发展得更快、更好。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观察活动的组织和引导

    观察能力是在观察活动中形成提高的,精心组织、引导学生的观察活动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根本途径。观察活动的组织、引导主要在三个环节进行,即观察前的准备、观察过程中的指导、对观察结果的处理。

    观察活动开始前的准备主要包括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制定观察计划、掌握必要的观察知识。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观察的结果取决于观察者的个人积极性和注意的集中程度及对知觉对象的选择性。只有在观察前明确了目的任务,才能调动观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从观察对象中区分出最重要或最有趣的东西。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更要培养学生在观察前独立地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的习惯和能力。有了周密的观察计划,就能保证观察的系统性、条理性。观察的系统性能使人跟踪观察对象的发展,察觉其量的、质的和周期性的变化,区分主要的和次要的,必然的和偶然的东西,避免观察的偶然性和自发性。因此,在观察前必须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和观察时间的长短制定不同的观察计划。观察前的知识准备主要是介绍观察对象及其有关的情况,使学生事前对观察对象有所了解,同时还要作观察过程和方法的知识准备。

    观察过程中的指导包括:①要求学生围绕观察的目的任务有计划地进行,当学生注意力的指向偏离观察的目的任务时,用适当的方式及时地进行引导,防止观察的盲目性。②给以观察方法和知识的帮助。科学准确的观察方法是完成观察任务,达到观察目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面对观察对象感到困难时,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给以观察方法的指导。③引导和推动学生的智力活动,使观察成为知觉、思维与言语结合成统一的智力活动过程;同时要发挥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观察中的作用。④加强观察技能和方法的训练。组织学生观察有两个目的:一是认识观察对象,二是训练观察能力。技能和方法是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观察中,要如强观察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发展观察能力。⑤作好观察记录,为分析观察结果,制定后续的观察计划积累材料。

    观察结束前的总结,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思维、想象、回忆交互进行的智力活动过程。总结要紧扣在观察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  进行,形成观察的结果,并用一定的形式反映出来,如看图作文中的观察结果就要写成作文,比较大型的野外观察则要写出观察报告。有时对观察的过程及观察中运用的技能、方法也要进行总结。如果观察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或者连续性的观察活动,在总结的基础上还要作好进一步观察或者下一次观察的计划。

    2、观察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要使观察富有成效,必须具备良好的观察技能和方法。培养观察能和方法,是提高观察能力的有效措施。观察技能和方法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培养观察的有序性。循序观察可以保证观察的条理性,不至遗漏观察的有关部分,这有利于观察过后的综合概括,发现观察对象之间的联系;同时,循序观察所得的信息是有系统、有条理的,便于智力活动对它进行加工编码,提高活动的速度和正确性。儿童观察的特点之一是无规律的东张西望,易顾此失彼,为此必须养成按一定的顺序有步骤观察的习惯。顺序的确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由先到后、由远及近、由左及右、由上到下、由外到内、小小到大等等。

    其次,培养运用多种感官并操作观察仪器进行观察的技能。中小学生在观察中往往容易出现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毛病,往往停留于只看到大致的笼统的轮廓或只获得观察物某一方面的信息而缺乏深入细致多层面观察的习惯。因此必须加强观察的全面性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的需要学会综合运用视、听、嗅、味、触等多种感官,对观察对象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观察仪器是人的感觉器官的延长,在观察中,它是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起着代替或加强人的感官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极大地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教学中,在要求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使用操作观察仪器的技能。

    再次,要培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综合性智力活动的技能。科学的观察必须在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抓住观察对象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本质的东西,弄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现其中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在观察过程中就必须进行综合性的智力活动,使观察与思维、想象、回忆配合进行,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思维在观察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这一技能水平是影响观察能力的关键。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勤于观察并作记录的良好习惯。

    3、重视直观手段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强调直观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一直观性仅仅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在运用直观性这一教学手段时,需要很高的技巧,必须科学地加以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力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因此,他要求“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育的其他方面,贯穿在整个认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直观性的运用需要很高的技巧,必须依据学生认识的特点和思维规律科学地运用,特别强调把直观性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向导的手段加以运用。他说;“在课堂上引进直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上去。”他认为,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运用直观手段“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形象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他指出,在教学宾践中应用直观手段常常会遇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遇上这种情况,他认为“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号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进而“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在教学中要遵循由具体到逐步抽象的原则变换直观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概括,最终要使学生脱离直观,思维深入到认识对象的内部本质中去。为此,在运用直观手段时,要考虑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什么时候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过分强调直观性,是把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特征绝对化,会把儿童的认识活动局限于感觉的范围,会抑制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

    4、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通过引导、组织学生直接到自然界中观察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他告诫教师们说:“请你教给学生  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  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的、急剧的变化”。“我提出的目的是:要把周圉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我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让他们在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确定各种观察的原因和后果,比较各种事物的质和特征。我们的观察证实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性: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各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