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探这部戏里那些关于中医的经典桥段吧。 背景故事 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深夜,随着镜头的推进画面逐渐转移到了一家有钱的上海人的后厨里,仆人们在忙着煎药,女主人急急忙忙的催着赶快煎。 第一服药煎好后,女主人又吩咐仆人赶快再把另外一服也煎了给老爷吃。后来,女主人把药端到了病人(老爷)秦仲山的病榻前,秦仲山确认了是新请的孟河大夫翁泉海的方子才充满希望的把药服了下去。 一服药喝完,紧接着又要另一个大夫开的药。夫人还特意问了,两个大夫开的药同时喝没事吧?秦仲山不耐烦的说了句:“中药没关系,快点拿来。”然后,悲剧就从这儿开始了,当秦仲山喝下另一碗药时,就撒手人寰了…… 故事梗概 此时,最后一个给秦仲山看病的大夫孟河名医翁泉海就成了杀人的“庸医”而被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翁泉海陈述了当日诊病的经历: 当时秦仲山经诊治后确诊已是病入膏肓,翁泉海明确表示已无回天之力,正在他要走时秦仲山的大哥又苦苦请求翁泉海开了个安慰方。此时,翁泉海无奈只好应下,但跟家属交代:“用了我的方子就不要同时用其他的方子了。” 剧情到这儿基本可以确定翁泉海是被冤枉的了,后面便是葆秀如何给翁泉海找证据解救他的过程了。后来,随着葆秀扮作丫鬟打入秦府内部,理清了事情的经过,也找到了在翁泉海之前共同给秦仲山开方子的两个大夫赵闵堂和吴雪初开的方子和药。 经翁泉海的父亲将两个方子对比之后发现,翁泉海开的方子和赵闵堂、吴雪初联名开的那个方子如果一起服用是“相克”的,对病人的病情不利。事实证明,当秦仲山喝了翁泉海的药紧接着又喝了赵闵堂、吴雪初联名开的药后,本来还能再活几天的他当场就毙命了。 至此,整个故事都在围绕着两个方子相反进行的。这里的相反,就是中药学中的“十八反”。 十八反歌诀和含义是这样的: 十八反是古人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但实际在中医界是有争议的,比如半夏和附子、海藻和甘草有不少医家用了并没有什么问题,又比如所谓“诸参”就是带有参字的药材都和藜芦相反。而人参、党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根本就不是一个科的植物,性味作用也都完全不同,没有理由都和藜芦相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乌头、附子、大戟、甘遂、芫花、细辛、藜芦本身就都是有毒的,且毒性明显,药性也相对峻猛一些。 而后面赵闵堂和吴雪初分析秦仲山死亡原因的时候吴雪初说道:“那秦仲山患病日久,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五脏元气大伤,营卫循序失常。脉若游丝,似豆转脉中,且舌苔全无。此乃阴阳离绝,阳气欲脱,回光返照之先兆也。可那翁泉海奇怪了,他不用大剂量补气的人参、黄芪,也不用补阳的鹿茸、附子,他偏偏用补中益气汤,这样平淡无奇的小方。以求补离散之阳,挽败绝之阴,清虚中之火,升下陷之气。不温不火,不轻不重,分寸掌握的十分精准啊,说明此人中医根底深厚,行医风格稳健……如果不是我们这次,用药过于猛烈,很难说这张小方不能四两拨千斤,起死回生啊。” 故事结论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肯定翁泉海开的是用量非常轻的补中益气汤(成份:黄芪、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当归)。而如果是这个方子和赵、吴的方子相反的话,除非后者给病人开了甘遂、芫花、大戟、藜芦这些药中的某些药材。 但实际上,从后来赵闵堂给胎死腹中的孕妇看病时的水平来看,赵的药喝了之后病人发生过剧烈宫缩,有要排死胎的迹象,说明他水平其实还是可以的,并不至于犯了虚证而开了毒性剧烈的药物这种低级错误。 再看吴雪初的话,可得知秦仲山的死是因为他们用药过猛所致,即使用补药也应该用小剂量才行,并不是大剂量的峻补。否则,即使是补也可能损伤病人身体。而且,葆秀拿着河里捞出来的药去找赵闵堂的时候,拿出来的药也能看出来并不是什么毒药,而是熟地、白芍、茯苓、陈皮、甘草之类。 因此秦仲山的真正死因是病重而生命将要到尽头的时候,赵、吴联名开的方子或剂量过大,或者药性偏猛所致,这时最合适病人的是剂量非常轻的补中益气汤的补法(或者也不排除剧组拍摄时葆秀从河里捞出的药物上只是随便抓了点药兑付拍摄,而忽略了专业知识)。 再深究一下,秦仲山的死其实是死于那句“我有的是钱”“中药没关系,快点拿来”,死于不遵医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