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完全的朝圣之旅

 marciami 2019-03-03

注 1:希伯来语---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的民族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希伯来”意为“渡河而来的人”,它属于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的一个分支。

注2:色列国(希伯来语:מְדִינַת יִשְׂרָאֵל ),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地处地中海东南沿岸,北靠黎巴嫩、东临叙利亚和约旦、西南则为埃及。1948年以色列宣布成立,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2016年以色列总人口850万人,其中犹太人口共637.7万人,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

当有朋友得知我的以色列&约旦之旅终于成行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表现出了对我的无比关心。时常听闻的巴以冲突,让绝大部分国人都认为这个国家充满了不安全和战争的因素。而我,依然被耶路撒冷的风景和故事所吸引。

和其他教徒的朝圣之旅不同,这次的旅行对我来说的重点是让我这个从没体会过中东风情的“老年妇女”有一次不一样的不完全朝圣之旅。

不知从何时起,我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理解对于我来说新鲜而又陌生的旅行目的地。而照片应该可以表达我一部分对于别样世界的理解:尼康DF 苏联lomo75电影镜头 & iphone。

晚上11点30分的航班,从浦东出发,途径阿布扎比转机,至约旦首都安曼,然后再由安曼去以色列,最后回到约旦。整个行程看似有点绕,研究了路线图之后才发现其实还好。因为如果直接从以色列进,那么我想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上的了以航的飞机。在由安曼入境以色列的时候我就深深体会了一把那个出了名的以式安检。

1~出发和安检:

晚上的飞机,对于无法在飞机上睡觉的人来说是相当痛苦的。我总共睡着了不超过三个小时,而睡眠不足导致眼睛酸胀干涩又无法看太久的电影。我是看着手表数着时间把第一个的11个飞行小时给度过的。

好不容易辗转到达了安曼,马上马不停蹄地赶到过境口。约旦到以色列需要交每个人80美金的离境税,从以色列去约旦同样也需要缴纳80美金的离境税。

我的行李被来回x光了好多次,最后要求开箱检查,结果并没有任何可疑的物品,期间,安检人员还跟我唠嗑中文的“你好”。我心里飞过无数只乌鸦!

2~提比利亚:

终于在奔波的24小时之后,到达了以色列的提比利亚。

时差还停留在上海的我,早早地起床为第三天的行程做准备。是的!我什么都没有玩什么都没有看,已经到了旅行的第三天!

提比利亚的第一站:约旦河洗礼处。

据说能在约旦河耶稣洗礼处接受洗礼,那是一生的荣耀。相传,耶稣当年就是在这个地方接受洗礼的。我想,这个地方对于基督教教徒来说是多么神圣的地方。

只是,现在是冬天,温度不高,作为旅者的我并没有机会看到虔诚的教徒在此洗礼。

从墙上摄影师的照片看到,接受了洗礼的教徒无不露出激动万分的神情。

提比利亚第二站:圣彼得献心堂

原先的行程是要去五饼二鱼堂参观的,可惜那天正好教堂不开放。于是改道去了圣彼得献心堂。

圣彼得献心堂,也称为彼得受召堂。这是一座天主教教堂,由方济各会在1933年建成,所以,自然应称为“首牧伯多禄堂”,最起码也该称呼为“圣彼得首席堂”。

当我们走近教堂时,也有其他游客也在参观。老外们非常认真地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们一走进仿佛破坏了他们的故事气氛,忽然让我觉得自己是一名闯入者。

教堂很小,走出教堂,就看到了湖,耀眼的阳光和湛蓝的湖水,让这座小小的教堂有了世外桃源的感觉。

💟的石块有序地铺在地面上,严肃的教堂也变地有爱了起来!

提比利亚第三站:迦百农

迦百农(Capernaum),是圣经中的地名,系加利利海附近一域,在西布伦和拿弗他利的边界上,今已成废墟。据称耶稣开始传道时,即迁居此地。(《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4章第13-17节)。

这是一处考古发现的遗迹。耶稣对迦百农是有诅咒的,在很多年以后他的诅咒也应验了。

在哪里总能遇到虔诚的教徒,认真且动情地听着耶稣的故事,这是我在其他地方没有遇到过的情景。

看着这些石头遗址,心中不免想到:再经过多少,我们连这些风化了的石头都见不到了呢?

2~迦密山

午餐之后匆匆略过大同圣殿花园,非教徒只得参观外观。据说,国内企业家潘石屹就是这个教派的成员。

在阿布扎比机场买的骆驼在这次旅行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它的入镜,把一些枯燥的画面变得生动了起来。

3~凯撒利亚

凯撒利亚 (希伯来语:קֵיסָרְיָהה; 阿拉伯语:قيسارية, Kaysaria)是一座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古城,现属以色列,居特拉维夫和海法之间,毗邻哈代拉。

凯撒利亚是赛达国王斯特拉顿一世所建的Stratonospyrgos城的旧址。公元前90年,由犹大国国王亚历山大·詹尼亚斯攻占,成为一座犹太城市。前63年罗马帝国征服此城,并令其自治。

大希律王在位期间,大力建设此城,并改其名为凯撒利亚,意为“罗马皇帝之城”,以向罗马示好。前22年在此营修深水人工港,并配以神庙、市场、大灯塔等市政设施,力图将此城打造为地中海贸易重镇。

在拜占庭帝国治下,该城仍以繁荣闻名。其后几经战乱地震,建筑大多崩毁或沉入海底,遂沦没无闻。

以色列建国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出资开发,将此地开发为旅游业为主的定居点。

这座废弃的古城有着浓浓地罗马分格。半圆形的剧院和舞台,展示出了在那么多年前的娱乐场所。据说如果以色列哪位歌者在这里举办过演唱会,他想不红都难。

4~特拉维夫

车子继续往特拉维夫的方向出发。到达的时候正值下班高峰。车子的行进速度慢了许多,但也正是这个机会,让我得以好好记录这个城市。

特拉维夫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这个城市只要你有精力,你可以24无休地娱乐活动。城市的感觉和上海更加接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比比皆是。

相比较而言,特拉维夫是更具包容感的城市。漫步在海边,无数的游人为了美丽的地中海倾倒。

偶遇一对祖孙,小姑娘可爱地不行,会说话的眼睛显示出对于世界的好奇和懵懂。爷爷只是想拍一张合影,好像总也找不到角度。于是,我主动上去要求帮助他们拍照。爷爷落落大方地把手中的手机交给了我,横竖和大头照一一拍完。

最后他得知我从上海到来的,诚恳地祝愿我能enjoy以色列的旅行。

夜晚的雅法老城,在夕阳的映衬之下,显得安静和神秘。一阵凉风吹来,仿佛吹散了隔阂。

夜晚的老城,人烟稀少,用一杯麦当劳滋润皮肤吧,只是希伯来语的账单让我正反颠倒看了好多次。

这是我在特拉维夫看到的第二个穿着婚纱的女子,也许她只是拍照或者正赶往幸福的路上。

早晨阳光下的特拉维夫,摩登,现代,活力。只要你敢做的在特拉维夫都可以!

高科技行业是以色列的经济支柱,更多的年轻人也愿意为这个行业贡献自己的才能。作为奋斗者,我信无论是在这个城市的哪个地方,总能找到自己。

5~耶路撒冷

告别特拉维夫,来到了耶路撒冷。总觉得应该留更多的笔墨来形容这座城市,毕竟她是我来到以色列重要的理由之一!

当车进入耶路撒冷城区,我在车上看到古犹太人的礼帽装扮时,我的心里是被震撼到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称图片中的这位女性叫修女。但是,我肯定一看到这个场景时毫不犹豫地举起了相机,想要把她的神情刻画在底片中。她安静,忧郁的神情,仿佛和犹太圣殿被毁后虔诚犹太教徒内心悲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犹太教徒。

耶路撒冷名称的准确来源尚无法确定。在希伯来语中,Yelushalaim这个名字可以理解为yelusha(遗产)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词。另一个比较普遍的解释是它将《圣经》里两个城市的名字结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撒冷这个地名出现在《创世纪》14章,是大祭司麦基洗德的住处,他为来到这里的亚伯拉罕祝福。耶路的意思是“基石”或者“城市”,撒冷为和平,因而耶路撒冷有“和平之城”之称。

在阿拉伯语中,耶路撒冷的名称是القدس或بيت المقدس。قدس意思是圣地,在词前加冠词ال成为القدس,特指圣城耶路撒冷。同样的,بيت意为房屋、住宅,المقدس意为神圣的(人)、圣洁的(人),两词合起来组成بيت المقدس则特指圣城耶路撒冷,字面意思也是圣人之家即圣地。

被一圈城墙所围绕的耶路撒冷老城,它于1981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老城分为4个区:

基督区(Christian Quarter):面积最大的一个区,位于老城西北部。著名的耶稣殉难教堂就位于这个区。

犹太区(Jewish Quarter):位于老城南部,著名的哭墙就位于这个区,是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

穆斯林区(Muslim Quarter):位于老城东部,包含著名的圆石清真寺(相传说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之处)。圆石清真寺与哭墙相邻,建在犹太教圣殿的遗址上,因此成为犹太人与穆斯林宗教冲突最为激烈的地区。

亚美尼亚区(Armenian Quarter):位于老城西南角,是最小的一个区。

每个耶路撒冷的教徒每经过一扇门单手总会碰触这个标志,就好像按门铃一下,我在哭墙旁边观察,一些十分虔诚和古老守旧派的确会这么做。

老城!

从亚美尼亚城门进入,我便开始了老城的游览。照片中的两个认识的见到彼此开心地用拥抱打了招呼,是不是在肃穆的耶路撒冷生活的人其实有着一个开朗的心呢?

游览是从哭墙开始。这个作为耶路撒冷最为著名的景点,不仅有大批教徒慕名而来,现今更是吸引了成批的游客。

刚到哭墙,照片中步履蹒跚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他走路的速度慢太多,但是眼神坚定。想必是刚刚结束在哭墙的祷告。

真正犹太教教徒的衣着其实相当考究,发式也和其他人不一样。男人在鬓角处有两条明显的辫子,从小就开始蓄。

哭墙是男女区域分开。因此,我能近距离观察女眷部分,而男人部分我只能透过围墙在外偷偷拍几张照片而已。

女眷部分的哭墙,有老人,年轻女子也有孩子。他们面对哭墙的虔诚程度令人相当佩服。我想在中国除了西藏等地方很难遇到那么多那么虔诚的人。

作为看客的自己,在哭墙,除了静静观察这些虔诚的人之外,只能有限地遵守教徒的一些基本规则。比如:哭墙祷告完是不可以马上转身往外走,需要倒退到一条分隔线后再转身。

苦路

除了在哭墙感受虔诚的祷告外,耶稣的苦路也是来到耶路撒冷的必定行程。苦路的每一站,都承载着耶稣被犹大出卖之后所受的折磨。

苦路在阿拉伯区。说实话,进入这个区域我内心就没来由地感觉有点紧张。导游也提醒不能在此停留太久免得招来小偷。而我,觉得也许是阿拉伯人的眼神透着一种不那么友善的热情。

苦路对于每个教徒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记得当初看(耶稣受难记)时,对于电影中逼真的表现方式,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在参观苦路时,我已经把电影情节带入了此。

上帝说,以色列是留着奶和蜜的地方。蜜枣是以色列的特产,另外根据圣经的记载,以色列还有橄榄,无花果也是其特产。

为了把苦路走完,我在阿拉伯老城区兜兜转转,那些阿拉伯商贩不停地推销着自己的商品。

穿梭崎岖不平道路的小孩总会让我有种莫名的紧张感。也许一些电影中总会演一些类似的情节。

在苦路的结尾处,我在教堂里看到了一位极度虔诚的教徒。他在教堂的一角,手持圣经和蜡烛,在昏暗的烛光下用异常低沉的声音念着经文。这一刻的画面无法形容更多,而我至今后悔没有拿起相机将这一刻记录下来。之后再返回时,他的蜡烛已经不见。

教堂的烛火异常美丽。虔诚的人们充斥着我的周围。

多少慕名而来的虔诚的教徒,把这座城映衬地更为神圣。

据导游说她在这个地方遇到过小偷。因为这里的神圣会带来好运。小偷偷的是有神护佑的钱。这次的失窃为导游几个月后中彩票提供了好的基础。

在老城看到可爱的小孩是令人愉快的事情。图中的两个姑娘看到我拿着相机,示意我拍他们。他们举着自画的以色列国旗,告诉我们他们多么爱自己的国家。

到处都是有爱的画面。父亲带着自己孩子的,也有自己玩耍的孩子。老城因为有他们,变得活泼了起来。

在以色列很多城市发现,与孩子在一起的大都是父亲,路上随处可见是父亲去接孩子放学或者是父亲陪伴孩子玩耍。这个与国内只有妈妈和外婆带孩子的情况不太一样。

以色列全民皆兵。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在以色列男女都要服兵役。男生长一些,女生短一些。

这些年轻持枪士兵,并不冷漠和严肃。如果你要求和他们合影,他们一般都不会拒绝。

在鸡鸣山教堂,我给自己留下了这张侧颜。是此次行程中最喜欢的一张。

从鸡鸣山的角度也可以看到耶路撒冷老城。

结束老城的参观,去酒店的路上途径宗教区。于是,古犹太人装扮的耶路撒冷人比比皆是了。

他们身着考究的服装,安静地行走着。黑色的衣服表达了他们对于圣殿被毁后的悲伤情绪,至今他们仍然穿着丧服,为圣殿守丧。

在几千年的战争,耶路撒冷变成了一座特别的城市。与特拉维夫相比,耶路撒冷更为保守和坚持信仰。他们愿意为了信仰恪守圣经条律。

上图的教徒仿佛在十字路口回首耶路撒冷的创伤和自己依然的信仰坚持。

橄榄山看耶路撒冷全景也是不可缺少的行程。从山上看耶路撒冷,就着阳光,这座千疮百孔却依然在那里的成,美呆了!

对面的万国大教堂正好在做弥撒(信教朋友请指正我),声音非常好听。

修女们虔诚的眼神和美好的歌喉,这座教堂瞬间活了起来。

6~伯利恒

伯利恒:耶稣出生的地方,现在属于巴勒斯坦地区,和以色列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不断的巴以冲突,我们需要穿越边境强才能到达伯利恒。

伯利恒圣诞教堂属于东正教教堂,其教堂风格多为华丽欧美风。

教堂外侧人们在参观耶稣出生的雕塑,也有人只是坐在一隅静静地看着人来人往。

巴勒斯坦街头浓郁的阿拉伯风,年轻人懒懒散散地在广场上聚集和闲聊。

据说,很多的巴以冲突都是巴勒斯坦需要其他国家的捐款为目的发动的。就好比吃不到糖的小孩只能采用哭闹的方式来活的一颗糖一样。原来以色列强大和富有是有道理的。

街头的老爷车:

在伯利恒的街头可见长相很Q的老爷车,有年轻人开着早已停产或者在中国已经报废的宝马,震天响的阿拉伯音乐从车里传出来的时候,“浮夸”二字出现在我脑海。

粉红色的窗让我误以为是不是hello kitty主题馆,可一想到这是在伯利恒,立刻否决了我自己的想法。

边境墙

新闻里无数次的报道,巴勒斯坦希望以色列能够拆除这堵墙,但是以色列作为对安全有着近乎变态的执着自然是不答应的。

边境墙的以色列部分十分严肃,只能在巴勒斯坦这边留影。

7~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是泛称1947~1956年间,在死海西北基伯昆兰旷野的山洞发现的古代文献,文献大约是公元前1到2世纪期间(从耶稣之前一百七十年到耶稣之前五十八年)写成的,它们的发现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1947年,居住在死海西北部某一小村中的儿童,在死海附近的山洞中发现了一些羊皮卷,这些羊皮卷后被证实是一些用希伯莱文书写的早期犹太教,基督教的经文。这些在死海附近山洞中发现的两千年前的卷轴统称为“死海卷轴”,它是研究,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发展史的文献资料。

我并没有看到太多考古学家挖掘出来的古卷。而是从博物馆的影片中了解到那个时候为了潜心学习将自己置身在与世隔绝的沙漠之中,他们一起洗礼,用餐,一起研究。这样的虔诚现代已经是少见了!

死海古卷是我在耶路撒冷或者说以色列的最后一个景点。之后我将开始约旦的行程,对于以色列,途径的每一个城市和景点,都好像……有想听不完的故事,拍不完的照片,临离别时有点依依不舍。

我想,我会很久回味以色列的一切,她被很多世人误解,其实,她努力,友好,团结。

PS.之前吐槽以色列的辣椒为什么是一整只?为什么蔬菜只有黄瓜,茄子?结果到了约旦,我开始想念以色列的食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