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雄峙于长江之滨,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历来为游览的胜地,宋代的大文学苏东坡,慕金山寺之名,也曾携友荡舟于明月之中。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拭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清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 ![]() 那天,他们乘着月色,荡着小舟,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渔火点点、渔歌互答的美景,禁不住醉意微漾,满腹诗情油然而起,东坡略加沉吟,一首《题金山寺》的回文七律便跃然纸上: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这首七律讲究平仄对仗,描绘出金山寺的美妙风光,读起来令人心旷神怡,情趣盎然。然而更奇妙的是,若将这首诗倒读起来,同样是韵味无穷的一首好诗: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蔼蔼,晓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怎么样,太奇妙了吧!苏东坡真不愧为一代大诗人! ![]() 其实,苏轼还有一首《游金山寺》,摘录如下,供欣赏: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 |
|
来自: acerbookstore > 《苏东坡1037-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