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在庐江黄屯河

 zqbxi 2019-03-03

作为草根出身的一代帝王,朱元璋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数百年来,人们对他的种种传奇经历津津乐道,兴趣始终不减,说明“老朱”同志的奋斗史,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讲,多少有点励志的意思。但下面我要说的这个故事,那就不仅是励志,而是有点神奇了。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

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黄屯河的前世今生,

这能让你更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黄屯河

黄屯河,源出庐江县东南天光山东麓、寨基山北,有十里长冲、汪家冲、黄演冲等溪流入黄屯河,自南向北经三溪桥、黄屯镇至迎水庵汇入西河,黄屯河干流长15.2公里,流域面积51.2平方公里。

而在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宽浅,尚无堤防,巢湖流域的西河也未形成。今无为县西河沿岸的广大圩区还是处在长江无为河段河谷内的河漫滩地。地处群山丘陵环绕中的今庐江县的这一低洼区域,在当时唯其东南面在长江无为河段的上游直接与宽浅的长江河道相通。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使这一低洼区域成了周围山洪下泻及江洪倒灌的天然滞洪汇水区,习惯称“庐江东乡古代湖区”。其水面面积在三国前后曾达300平方公里左右。广袤的水域和湿地范围覆盖了今之白湖、黄陂湖、西河与兆河的相关河段以及杨柳圩、天井圩、裴岗联圩、盛桥联圩等万亩以上大圩和周边一些千亩以上圩口。一句话,那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个圩那个圩,有的只是一片浩淼的水域。

三国以后,随着长江流域人口的增加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农耕活动对江河湖泊自然形态的影响愈加明显。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使沿江沿湖滩地的面积不断扩大。至北宋时,巢湖流域兴起了对沿江沿湖滩地的圈圩垦殖。宋代以后,庐江东乡古代湖区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淤积、围垦之后,至明中叶时,已逐步在萎缩中呈现出明显的群湖轮廓,演变成既相互连接又独自成湖的五个湖泊:黄陂湖、沙湖、后湖、白湖、排子湖(现在也仅仅剩半个黄陂湖了)。

如此看来,

今天的黄屯河,

不要说与两千多年前相比,

即使与六百多年前相比,

早已是面目全非。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一代帝王朱元璋和我们今天的黄屯河,

发生一段惊天动地的风云际会。

先给大家看几段史料。

一是《明太祖实录》(卷三)记载:

乙未夏四月丁巳朔丁丑,……未几,和阳乏粮,上与诸将谋渡江,患无舟楫。

时“双刀赵(赵普胜)”、李普胜、俞通海父子,拥众万余、船千艘,据巢湖结水寨,与庐州左君弼有隙,屡被其窘,惧为所袭。五月丁亥,谴俞通海间道来附,乞发兵为导使,凡三至。

上谓徐达等曰:“方谋渡江,而巢湖水军来附,吾事济矣!”遂亲往巢湖与李普胜等会,就观水道,以舟出和阳。时铜城闸、马场河等隘口,皆为元中丞蛮子海牙水寨所扼,惟一小港可达,然浅涸不可通大舰。

已而,大雨兼旬,川谷流溢,素非行舟处皆水深丈余,上喜曰:“天助我也!”遂乘涨发巢湖舟鱼贯而出。至黄墩(庐江县黄屯),“双刀赵”以所部叛去,余舟悉至和阳方降。

壬寅,上帅舟师攻蛮子海牙于峪溪口,敌舟高大,不利进退,永安等操舟如飞,左右奋击,大败其众。遂与诸将定渡江之计,诸将咸欲直趋金陵,上曰:“取金陵,必自采石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图也!”

二是清代谷应泰主编的《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太祖驻和阳久,谋渡江,无舟楫。时廖永安、永忠、俞廷玉与其子通海、通源、通渊、赵伯仲、桑世杰、张德胜、华高等,各率众泊巢湖,连结水砦以捍寇。会妖党左君弼据庐州,永安等为所扼,乃谴使间道纳款,太祖大喜,曰:“此天意也,机不可失。”即以夏五月,亲率兵至巢湖。永安等迎太祖登舟,出湖口,至铜城闸,已脱险,然未入江。蛮子海牙集楼船塞马肠河以阻。诸兵屯黄墩(庐江县黄屯),会巢湖将赵普胜蓄异志,永安等密露其机。太祖遂声言归和阳,取舟同攻蛮子海牙,实欲以兵势挟之。既归,集商人舟,载精锐猛士,复至黄墩,督兵攻蛮子海牙。敌舟高大,进退不利。永安等小舟往来如飞,奋击,大败之。时湖口浅涸,会大雨连旬,水涨,遂纵舟至浔阳桥。众恐舟大不能渡,比至,才余分寸,永安等遂得入大江,从归和阳,遂定渡江之计。

三是清代张廷玉主编的《明史》上,亦有记载:

夏四月,常遇春来归。五月,太祖谋渡江,无舟。会巢湖帅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千艘来附,太祖大喜,往抚其众。而元中丞蛮子海牙扼铜城闸、马场河诸隘,巢湖舟师不得出。忽大雨,太祖喜曰“天助我也”遂乘水涨,从小港纵舟还。因击海牙于峪溪口,大败之,遂定计渡江。

上述几段史料中,提到的铜城闸(今含山县铜闸镇)、马场河(又名马肠河,今无为县三汊河乡)、峪溪口(又名裕溪口,今芜湖市鸠江区)、黄墩(又名黄屯,今庐江县龙桥镇),都属于元代无为州管辖范围。只不过在张廷玉主编的《明史》上,省略了朱元璋到黄墩这一节。

如果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那就是公元1355年,朱元璋准备带领巢湖水师出巢湖、过长江、攻南京。可这时的铜城闸、马肠河等关口,都被元将蛮子海牙楼船重兵把守。要想打败元军的大船,必须利用巢湖水师船小灵活的特点,可是天逢干旱,这一带的河道较浅,不利于船战,朱元璋只好来到黄墩(今庐江县黄屯)水寨,也就是廖永安的老巢,整顿队伍,等待时机。结果吉人天佑,一场大雨不期而至,朱元璋乘机带领廖永安等巢湖水军,操纵小舟,往来如飞,穿插战于楼船之间,大败打破元军元将蛮子海牙。

至于前两段史料中提到的“黄墩”,

是不是我们今天的庐江县“黄屯”呢?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这也有两段史料可以佐证。

一是《明太祖实录》(卷三)记载:辛巳,定征矾法,户部言庐州府黄墩、昆山及安庆府桐城县,皆产矾。

二是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黄墩河县(庐江县)东南七十里。源出黄墩山,通大河入江。墩,亦作屯。元末,义师廖永安等结黄墩水寨于此。明太祖督其兵,攻败元将蛮子海牙于马肠河口,是也。

关于朱元璋的这段传奇经历,

民国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先生,

在《明史演义》第五回“郭家女入侍濠城,

常将军力拔采石”中,

有段精彩描述,特摘抄如下,以飨读者。

“元璋以渡江不可无舟,正在忧虑,忽报巢湖帅廖永安兄弟,及俞廷玉父子,遣人纳款,愿率千艘来附。元璋大喜道:“这是天赐成功,机不可失。”便谕来使先归,一面召集众将,亲往收军。原来巢湖帅廖、俞诸人,尝结连水砦,防御水寇,庐州盗魁左君弼招降,廖、俞不从,君弼遂遣众扼住湖口,不令出入,乃从间道贻书,输款元璋,无非是乞援的意思。至元璋已到巢湖,廖永安与弟永忠,俞廷玉率子通海、通渊、通源,及余将桑世杰、张德胜、华高、赵庸、赵馘等,均上前迎接,由元璋慰劳一番,即令调集各船,杨帆出湖,直至铜城闸,已越湖口,寰宇澄清,一碧如洗,并没有敌舟拦阻。永安方入贺元璋道:“明公到此,先声夺人,寇众不战自溃,从此可安心渡江了。”言未已,忽报前面有大舰驶至,元璋即与永安出舱遥望,但见楼船数艘,逐浪而来,上载兵士无数,并悬着一幅大旗,写着“元中丞”等字样,奇笔不测。永安惊讶道:“莫非是元将蛮子海牙么?他现为中丞,屯兵百里外,如何闻报至此,与我作梗?”元璋道:“不是左君弼勾结,定是贵部下与君未协,泄漏军机,现不如暂避敌锋,改觅间道出去,方为得计。”永安道:“此间只有两路可出,除此地外,只有马肠河了。”元璋即命回走马肠河,迅驶而去,元兵恰也不来追赶。转入马肠河中,凝神远眺,也隐隐有重兵驻扎。元璋大疑,亟令永安检查各舟,有无缺乏?寻查得众人俱在,只少一小舟,掌舟的叫作赵普胜。元璋便语永安道:“照此看来,马肠河口,亦有元兵阻住,我等不便越险,且择要屯泊,再作计较。”永安乃令各舟退屯黄墩。元璋复与永安约,拟从陆路归和阳,取舟同攻。实则元璋无舟,恐永安亦有异图,意欲借着兵力,镇服永安等人,所以匆匆登岸,取道竟归。窥透元璋心事。

既返和阳,急募集商船,载着精兵猛士,复至黄墩督众往攻元兵。时值仲夏,气候靡常,江上忽刮起一阵怪风,黑云随卷,如走马一般,霎时间大雨滂沱,河水陡涨。元璋乘机奋勇,令各舟鱼贯而前,一齐从小港中,杀出峪溪口,奔向大船而来。蛮子海牙忙跃上船头,迎风抵敌,不意巢湖各舰,轻捷便利,忽东忽西,忽左忽右,忽环攻,忽飏去,恁你蛮子海牙如何威猛,怎奈船高身重,进退不灵,顾了这边,不及那边,顾了那边,不及这边;相持数时,料知杀他不过,一声呼啸,竟回船自去。倒是三十六计中的上计。元璋督兵追赶,夺了许多器械。至元兵去远,方从浔阳桥通舟,直入江中。”

朱元璋大败元军水师蛮子海牙军队后,打通了进入长江的水路。公元1355年夏七月,朱元璋集结大军,直攻采石。采石大捷是朱元璋立国的重要一仗,巢湖水师中的俞氏父子、廖氏兄弟等诸多战将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巢湖水师的归附,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梦想至少难以很快地实现。

因此说:黄屯是朱元璋的又一处“龙兴之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