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原创 红鲤鱼文化 2019-02-28 06:51:32 石涛是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同,被誉为300年间第一人。他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黄山住了10年左右,结交画家,后来到了江宁(南京)。晚年弃僧还俗,成为职业画家。 他在艺术上是个很狂妄的人。他的“我自用我法”,“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安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安入我之腹肠。”“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之语,就是现代画家,也没人敢说。他甚至豪迈地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可以说狂妄到了极点。就凭这份轻狂,也可以称得上古今第一人。 名言有“一画论“、”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要“借古以开今”等。 石涛自画像 石涛 (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存世作品有《石涛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驻锡于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后半世云游,以卖画为业。山水初学黄公望,后学沈周、董其昌,人物、菊花也效法沈周,梅花则步陈洪绶。石涛一生绘画作品中,无论是寻丈巨制,还是尺页小品,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气息,观之令人难以忘怀。 如将他的作品从时间顺序和作品特征来分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传统技法学习时期,亦即石涛在武昌的时期。时处石涛早年,正赶上摹仿董其昌风格的时期,康熙初,董其昌的画风和理论对中国画坛产生着重要影响,南北宗说广为传播,其间还明显地带有抑北扬南倾向。 石涛 《山水人物花卉册》纸本设色 每副纵24.5厘米,横3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年),当时16岁的石涛,已在绘画艺术方面显露出他的天赋,当年的《山水人物花卉册》是目前所能见到,石涛署年款最早的作品之一。 其间也已初露“一知其法,即功于化”的变革端倪。在《山水人物花卉册》中各图题跋书体有这样几种: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在取法上,有董体、苏体、郑体、黄体。既似某家又非某家,既属某书体又不纯属某书体,能入能出。 石涛艺术的创新阶段,是他在宣城的十余年里。饱览名山大川,广交友人,结识了很多知名的诗人画家,往来于黄山、宣城、芜湖一带。他把观察大自然和借鉴宋元以来优良绘画传统技法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三十岁创作《陶渊明诗意图》,现藏于北京博物院。 石涛 《陶渊明诗意图》 现藏于北京博物院 石涛艺术达到升华和炉火纯青是在南京和扬州定居时期。石涛在文人荟萃的南京如鱼得水,在结识的社会名流中有不少收藏古画的鉴赏家,他从中汲取丰富的绘画技艺,兼以自身娴熟的笔墨技巧,变化莫测的创造手法,他的作品别具一格。《石涛书画卷》、巜秋声赋图卷》、《荒城怀古图轴》、《山水清音图轴》等作品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石涛《山水清音图轴》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石涛与世长辞,卒年六十五岁。在最后的岁月中,他还能以苍劲流利的画笔画出一些作品,(1705年)的巜梅竹图》为其中之一,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凡有成就的艺术家,在早期艺术实践中总离不开临摹、学习传统技法的,并要受到时风的影响:石涛也不例外。 石涛山水画欣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石涛道人书画神品》约绘于1695年 现藏于美国大都会美博物馆。共12幅,一图一诗。旧藏日本大收藏家桑名铁城,书名页 “石涛道人书画神品”为日本著名画家富冈铁斋题。 ![]() ![]() ![]() ![]() ![]() ![]() ![]() ![]() ![]() ![]() ![]() ![]() ![]() ![]() 石涛《忆金陵》册页纸本,设色,12开 23.8×19.2cm,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 ![]() ![]() ![]() ![]() ![]() ![]() ![]() ![]() ![]() ![]() ![]() ![]() ![]() ![]() 石涛 《花卉册页十帧》 尺寸: 37.5×25cm×10 2008年5月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1574万元成交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