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肥水的好处极多,但每逢冬春之际,肥水难的问题总是横亘在广大养殖户心头,挥之不去!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细讲讲关于肥水的事儿,帮助大家扫除心里的阴霾! -肥水的好处- 1.培育浮游藻类,提供天然饵料,提高放苗成活率。 2.促进虾蟹池塘微生态平衡的建立,减少水温波动。 3.增加水体溶氧。 4.改善水质指标,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 5.降低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6.提高虾蟹的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 7.降解重金属离子毒性和降低有机污染。 8、抑制青苔等大型水生植物的繁殖。 9.肥水后保持合适的透明度,起到遮蔽的作用,减少应激和相互残杀。 嫩爽水质 -养殖中常见的水肥不起来的情况以及处理建议- 1.池塘本身的条件不足 池塘为新塘或池底为沙质土壤。其保肥蓄肥能力差,肥水一般较难或者水肥起来后会在短时间内“返清”。 处理建议:对于新塘来说,最好是使用一定的有机肥,例如,尽快形成淤泥层,有利于肥水。沙质底、高位池和铺地膜池塘肥水较土池困难。为养殖水体藻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来源,效果相对更好一些。 水色发白 2.水源缺乏藻种 池塘所引进的水源中藻种缺乏,无法进行藻类扩培。 处理建议:可以通过引进一部分周边池塘含藻丰富的水,再进行肥水操作。 3.天气因素 前期水温偏低,以及阴雨等不稳定天气,光照不足,藻类生长受到限制。 处理建议:一般在连续晴好,天气稳定的时候进行肥水操作容易取得成功。 4.池塘水体偏酸 施用的磷肥在浮游植物利用之前被酸性土壤吸收,导致浮游植物生长缓慢,肥水困难。 处理建议:对于偏酸的养殖水体,可以通过使用生石灰来调节养殖水体的酸碱度。 5.水体浮游动物过多 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过多的浮游动物容易导致水质清瘦,肥水困难。 处理建议:1、物理方法,用机械收集过多的轮虫,之后再肥水;2、化学方法,一早一晚沿池边用喷雾器施用“阿维菌素”,第二天解毒,之后肥水。 6.池塘底部青苔的滋生 青苔会和藻类争夺水体中的营养元素,抑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 处理建议:池塘中有青苔的情况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下肥前池塘底部就有大量青苔滋生,可以通过使用草木灰或者腐殖酸钠进行杀灭。死亡后的成团的黄青苔可以人工捞出,之后再肥水。 第二种,池塘底部的青苔刚刚开始生长,可以用全溶速溶青苔抑制肥一起进行肥水。 7.泥皮底 底栖藻类的生长,形成泥皮,吸收养殖水体的养分,导致肥水困难。 处理建议:需要进行底质改良处理的泥皮,将池塘底部的有机质彻底氧化,阻止厌氧呼吸产气带动泥皮上浮,同时将底部表层的泥皮氧化分解,然后再进行肥水操作。避免池底接受到阳光的照射,彻底解决底栖藻类的生长条件。 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天上午,使用底质改良剂化学改底“过硫酸氢钾”底改,泥皮集中的地方可以加量干撒,配合适量的增氧颗粒,效果更佳。 第二天上午,使用多元有机酸、果酸如:解毒卫士,解毒。 第三天上午,全溶速溶肥列如:磷太好+藻菌多肽,进行肥水培藻。 8.水体浑浊 水体浑浊同样会导致肥水困难,因浑浊水中含有大量悬浮物,影响了水体的透明度,导致水体中的藻类得不到充足的光照从而影响生长。同时过多的悬浮物会大量吸附肥料导致肥料的效力下降而出现肥水困难。 处理建议:先将导致水体浑浊的原因(例如:鲫鱼、泥鳅、天气、投饲量等)找到并处理好,然后再肥水。 9.池塘渗漏严重 池塘渗漏厉害,造成肥效的散失,导致肥水困难。 处理建议:选择不渗漏,保水性能好的池塘,或者在养殖间隙对池塘底部进行防渗漏处理。肥水之后需要及时追肥,保水色。按照少量多次原则,在肥水期间,前10天,每4-5 天追一次肥,后二十天每10天追一次肥。防止肥水后由于藻类的生长繁殖导致水体中的营养元素耗尽缺肥,水色老化。 10.缺乏藻类必要的营养元素 当水体中藻类的限制性营养元素缺乏时,藻类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无法繁殖生长。 处理意见:在肥水操作的时候注意肥水产品所提供得藻类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全面性,选择营养元素(特别是微量元素,例如“洱源”)含量全面的肥水产品进行合理搭配肥水。 -各种肥料的优缺点以及选用方法-
《养殖前沿》征集个人观点原创文稿,欢迎任何涉及农牧类养殖文章,积极爆料。本公众号为非盈利性质,只为搭建养殖群体交流平台,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因来源无法定论的未署名作者,若有侵害您的利益或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Welcome to your attention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