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我们推送的第668篇原创文章 莎翁笔下的黄金 文|子岩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国文学作品重新进入了读者的视野,人们如饥似渴阅地读外国名著,到了痴迷的地步。笔者选修了外国文学,有机会在老师的辅导下阅读了部分莎士比亚的作品,学校安排同学们观看北京人艺的莎剧《哈姆雷特》,记得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肯离去,演员们再三上台谢幕,这场景成为了美好的回忆,那是一个文学的春天。 出国以后,步入英语社会,时间长了发现苏格兰人对莎士比亚的崇拜渗透在骨髓中,特别是学习英文后,更加体会到莎士比亚是现代英语的奠基人,由于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和广泛阅读,他的文字、修辞、句式及语言风格影响了后世的英国人。英国人崇尚文学家,历史上著名的英国作家得到了极高的尊重,如英格兰银行(央行)将《傲慢与偏见》的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头像印在了英镑上,而英国人对于莎翁的崇拜已经到达了迷信的地步。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人称莎翁。作为一个作家,莎翁的作品涉及到各种内容,包括情感、伦理、道德、罪恶等,他也时常会谈到金钱和财富,莎翁有关金钱的言论被后人视为警句。 莎翁在他最后一部悲剧《雅典的泰门》中,这样写道:“咦,这是什么?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不,天神们啊,我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信徒;我只要你们给我一些树根!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讽刺黄金的功利和猖狂作用。是的,人们对黄金的疯狂时至今日依然横行。 最近世界两大黄金企业的并购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使人再次想到莎翁的台词。500年过去了,人们对黄金的追求与莎翁笔下的台词如出一辙,从未改变过。日前,世界最大的金矿开采公司巴里克(Barrick Gold)向全球第二大金矿公司纽蒙特矿业公司(Newmont Mining)发起敌意收购。市值近230亿美元的巴里克打算与市值190亿美元的纽蒙特进行全股票、无溢价交易合并,巴里克毫不隐藏企图长期占据全球第一金矿的地位,不惜以敌意收购的方式打乱纽蒙特矿业公司与其他公司的交易,出手之狠,着实让人开眼,黄金在资本催生下,交易变得残酷,失去理智。无他的,无论是什么时代,人们对黄金的控制欲始终不变,疯狂程度丝毫没有退却过。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提到过罗马神话中的黎明女神Aurora,后人用这位女神的前两个字母AU,作为黄金的化学符号为。黄金的符号虽然很浪漫,但其历史却充满了残酷争夺和虚荣消费。印度目前是全球黄金第一大消费国,购买黄金是当地人们的传统消费行为。中国的黄金需求在2013年就已经达到顶峰,家庭对金条的需求处于“低迷”状态,消费者对珠宝的品味需求继续从足金产品转向含金量较低的产品,它恰恰证明消费趋势的改变,年轻一代的女性已从追求价值,改为追求款式,时尚成为了这个时代最有价值东西。 几年前,到访距离伦敦180公里以西的斯特拉特福镇,这里是莎士比亚的出生地。当地人尽力维护莎翁故居的原貌,河水清幽、枝茂叶盛、绿草茵青,500年的多年老房子安静地立在小镇上,室内陈列着当年主人的生活用品和他的文学作品,讲解员轻声细语地述说着伟大作家的生平……。 这才是人类文明的黄矿。 -END-
|
|
来自: 潇潇雨ekg9m5f4 > 《文学一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