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古玉的净、肥、熟、美—从湖北博物馆藏说起(五)

 来来永胜 2019-03-04

         高古玉,虽然经过数千年的埋藏,但是出土后稍做清理,就会显现出它应有的岁月特征,“净”、“肥”、“熟”、“美”,这里的“净”,特指出土的高古玉不会像现在做旧处理过的仿品一样,看起来脏兮兮的,而是显现出它干净闲适的一面。“肥”和“熟”,主要是体现出了高古玉的熟态,肥而不腻,熟态可掬!“美”,主要是从古人的审美出发,每件高古玉都要符合古人当时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在当今也应该是百看不厌的!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高古玉来细细体会一下高古玉的“净”、“肥”、“熟”、“美”的状态吧!


东周四节龙凤纹玉佩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9.5厘米,宽7.2厘米,厚0.4厘米。这件玉佩采用分雕工艺,将一整块玉料雕琢成相连的四节,使之可以自由卷折。玉佩上刻有龙凤一体的纹饰,带有浓厚的神话宗教色彩,也是对生命互为因果的和谐体现。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兽面纹玉琮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高5厘米,宽6厘米。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祭祀时可作为沟通天地的法器。这件玉琮外方内圆,上下贯通,直观地展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出土于曾侯乙的腰腹部,器表浅雕兽面纹,庄严而不失优雅。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

东周云纹玉梳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9.6厘米,通宽6.5厘米。这把玉梳放置在曾侯乙的头部下方,梳背双面阴刻云纹,上端中间有一个小孔,可能是丝线系绑之处。梳子是日常生活用具,以玉梳陪葬,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玉琀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最大者2.1×0.2×1厘米。玉琀是放在逝者口中的玉器,古人认为坚固温润的玉石可令尸身不腐。曾侯乙口中含有牛、羊、猪、狗、鸭、鱼等共21件玉琀。这些小动物只有黄豆大小,却刻画入微、简练逼真,堪称微雕技术的鼻祖。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东周金缕玉璜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11.8厘米,宽2.7厘米,厚0.25厘米。这件玉璜用3道金丝穿缀2件青白色玉璜,是目前所见先秦时期唯一1件金玉合一的器物,所用之玉为新疆和田软玉,质地优良。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16节龙型玉挂饰  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 全器用5块玉料、1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技雕成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并饰有谷纹、云纹、斜线纹。 出土时这件玉饰置于墓主头部,可能为冠上的玉缨(帽带).其特色之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例:第二节玉璧上的云纹,是采用压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龙,这种形制是到战国晚期才广为采用的; 第十一节雕成三条蟠龙相连的玉佩状,龙身为'S'形,是春秋后期在中原开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节玉饰却巧妙地把它们用在一条大龙身上; 第十二及十三节的玉饰,分别由双首相向和双首相背的蟠龙构成,每条龙身上各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方楚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在漆器等绘画品中屡有发现。


(文字编辑:廖郭平,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