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成长的六要素

 江山携手 2019-03-04

武凤霞

关键词一:努力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不要说我们没有机遇、成就,首先看我们每一个人有没有付出努力。在我的成长中,有多少次在夜半灯下辛苦地做事情。我们经常感叹特级教师的课堂智慧、开放、创新。他们对教材的研究,对教法的选择,对流程的预设,对学生的了解,对提问的设计,对问题的应对,反反复复地思考,认认真真地研究,这就是努力!是不是特级教师们对课堂有着深深的迷恋,让他们研究教学乐此不疲?也不完全是,更多的是拥有这一身份的需求。
  关键词二:渴望

一个不能在一个领域做出成绩的人,不是他没有能力,没有机遇,没有这方面的智慧,而是他没有真正地渴望过,像濒死的人渴望生命那样渴望过。老师们经常遗憾:我缺少教育理论,我缺少好的方法。但是这些东西我们身边缺吗?很多的书摆在那里,很多的杂志放在那里,一点都不缺。但老师们又分明地缺,那么缺的是什么?我们缺少拥有它的强烈的渴望!我们要与渴望成长的人为伍,结成团队,相互激发,共同成长。
  关键词三:付出

渴望需要付出护航。没有哪一份的精彩是不劳而获,没有哪一步的成长是别人代步!1996年,我第一次讲优质课,为了练课,三岁的女儿竟背会了《等天都峰》。当有机会在我身边的时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它。在没机会的时候,要静下心来养护自己的根。我1986年师范毕业,1996年上优质课,这10年的时间我在阅读、写作。《教育时报》《河南教育》都是我成长的平台。
  每天以60厘米的速度生长的一种毛竹,在6个星期内就完成了它一生所要达到的高度,并把它的同类远远甩在身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这种毛竹最后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就是前5年的日积月累。在别的毛竹向上生长的时候,它却默默地向地下生长,在5年的时间内伸展出长达几千米的根系。积微成著,才造就了毛竹的一注擎天。
  关键词四:学习

学什么?学理论,学教学,学学科素养。
  学理论时,读懂——背诵——翻译这三条路径是可以借鉴的。读懂:比如我反复读《教师之友》《美的历程》《美学散步》。背诵:背书中精炼的、经典的语言。翻译:就是把比较艰涩难懂的语言,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如同翻译古文一样。这一做法的价值就是让老师学会自己写理论。
  学教学时,运用“情景填空、实录还原、教学语言、分类整理”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成长绝对离不开对经典课例的研究和学习。读实录的时候,发现问题要思考:如果我来教,我怎么做?有些教师上课的语言不够丰富,那是因为积累得少。我建议将特级教师的课例进行整理,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并创造出更多的语言。
  做“培训者”,学学科素养。我们学校一直在做学科培训。以语文为例,语文学科素养包含的方面是最多的,理论培训、文学素养培训、写作能力培训等等。
  关键词五:特色

每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海明威曾说:“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教师可以通过课例群,进行海绵式研修、淘金式研修、体验式研修、反思式研修。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尝试表达你的主张;一段话,尽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主张;一篇文章(3000字),从理论层面思考;用一组课例群,用实践表达。这样下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与风格。
  关键词六:研究

有这样一本书《再加10%,从平凡到卓越》,我们90%的工作时间都在备课、上课、处理问题,剩下的10%,就是研究。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教学、教育。
  教学研究应更多的研究自己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研究力要注意这三方面:认真解读、极力发现、创造努力。思考是需要力量的,是需要积淀的。留心记录每一件有价值的事,放在理性的层面去思考处理方法,把事件变成文字。这样就是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