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索画不卖,不索偏画——“扬州八怪”郑板桥到底有多怪?

 老鄧子 2019-03-04

郑板桥,原名郑燮,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既是画家更是怪人。

作为“扬州八怪”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的确确将“怪”字尽情演绎。

作为一个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文豪,却爱写什么“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的文章,还煞有介事地加上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把“糊涂”当做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其率真境界可见一斑。

《竹兰石图》轴 清 郑燮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那个年代,文人弄笔作画大多崇尚闲情逸致,淡泊名利,最反感和暴发户一样的人同流合污。但郑板桥反其道而行,对自己的画明码标价,用以营生。

在扬州期间,他以卖画为生。“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除此之外,还特别加注了一条“若送现钱,则中心喜悦,书画皆佳”——你送现金,那我会很开心,书画的质量就会很高。

《行书诗》轴 清乾隆七年(1742年)郑燮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有时候活多了,对卖画的理应是好事,但他也不开心:“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有人索画更是“傲娇”:“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这种如熊孩子一样的怪脾气,也难怪传出去是“八怪”之一。

所以,文人里,官场上,看老郑不爽的人很多,有人说他“狂奴故态”,他倒也不恼火,依旧我行我素。

《墨兰图》扇页 清 郑燮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他的画,不学堂堂正正的大家风范,也没有宋人的精致雅韵——他明白,只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画才有价值。

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所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区区几笔墨竹,你就是能一眼看出“郑板桥”的筋骨。

《墨笔竹石图》轴 清 郑燮绘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年轻时,郑板桥也曾怀着治国安邦的雄心,当官时清廉刚正,体恤百姓,政绩显著。但目睹官场的污浊,他渐渐向往起“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幽窗字学颜”的生活。

他辞官回家,仅“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卖画所得,或给了穷人,或资助年轻学子,入不敷出。穷惯了的郑板桥,对物质生活一直没有太多追求。翰墨、香茗和友情,才是最令他欢乐和陶醉的。

在《题画》中他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茅屋一间,新篁(huáng,竹子)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茶为创作伴侣,竹是灵感来源,独坐窗前,倏忽一阵风。此间清味,浮躁的人很难领会。

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辛辣,几分苦涩。郑板桥的“怪味”人生旷世独立,自成一家,需要的不仅是才华,更是一股独一无二的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