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踢脚山田野考察记

 吴三元晒书台库 2019-03-05
吴三元
 
    己亥雨水第13天是个星期天,看到久违的太阳露出了笑脸,乃决定前往木子王店的踢脚山做田野考察。我搭乘到木子天然的班车于下午1.40到达王店街,严波亭开着车已经在站点等候。严波亭是我同学好友周忠明的姨夫,今年正月初七,老周接春客,我和严波亭有个约定——踢脚山见。

市人大代表、王店村支部书记严波亭  吴三元摄

    我们经过周天线,严波亭指着公路边的一段红石墙对我说:“这是王店的一点古董,王店老街遗址。爹爹(祖父)对我讲:'王店老街只有一百多米’。”严波亭的爹爹严之章,1984年离世,享年84岁。看着掩映在荆棘丛中的红石墙遗址,听着严波亭的讲述,我心生感慨:“现在人们和社会太不重视、懂得历史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孔子曰:“礼失于诸野”。胸中有历史故事的老人们已经或正在以“苍老”而离开世界;历史遗址要么在时光里沉寂腐朽,要么因建设发展而毁弃。”我在做田野考察时,听到最多,感觉最深刻的,就是人们有的是对有历史故事的老人离世的憾叹,而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却是漠不关心。

王店老街遗址  吴三元摄

   我环视王店老街遗址,就在周天公路隔离栏下,红石墙遗址下是翻水垱,这个区域目前整体处于闲置状态。如果稍加规划整理,应该是很不错的一处景观带。古今交融,既有现实的美感,亦有历史的情怀。这也正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所大力倡导的。
 
    严波亭打通妹夫周锋的电话。周锋是踢脚山下榨屋周人,1975年生,在广州打工。因母亲生病,目前暂时在家里照料老人。

周锋(右)和舅哥严波亭在踢脚山上 吴三元摄

    我们一行3人登上踢脚山,环视四周,踢脚山系是一个环形状,由5个山包组成。最南端的是圆状小山,故为“团山”;紧挨踢脚山的是后山,榨屋周,也叫上周的塆落就在山脚下;最北端的是北山,紧挨踢脚山的是狮子山,也叫石门山。踢脚山位于东经113.486,北纬31.191(卫星地图),海拔82米(《安陆县地名志·1982》)。在山上,严波亭讲述关于踢脚山的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两位神仙下棋,不知道为了什么,闹起了不愉快。一位神仙气愤一脚,就踢出了一座山,人们称之为踢脚山;另一位神仙不甘示弱,伸手就抓出一个堰,人们就叫作“抓皮堰”。”

踢脚山  吴三元摄

踢脚山北看  吴三元摄
 

踢脚山南望  吴三元摄

踢脚山西眺  吴三元摄

    踢脚山远看似碗,因此也叫“碗山”;近看则是土质围墙,墙内有3000平米左右大小。踢脚山在漳河东岸突兀而起,十分的陡峭,山脚长满荆棘丛林。丛林枝条上悬挂的漂流物似乎在诉说着洪水的暴虐;一眼下望,是清澈的河水,如处子般安详;极目四望,是无尽的原野,如淑女般宁静。
 

远看踢脚山  吴三元摄

踢脚山顶平面  吴三元摄

踢脚山土围墙 吴三元摄

    我们来到狮子山,山下建着一座185千瓦的泵站。上世纪70年代中期修建,新千年更新重建,灌溉面积1650亩。爬上狮子山顶,严波亭告诉我,漳河,是安陆和京山的界河,但在狮子山以北和雷公双河店之间的河东岸,有京山的一个村——刘程庙村。狮子山山脊就是我们和刘程庙村的分界岭,冲间泵站渠道占用地就是我们王店村用地换过来的。因此北山是京山的版土。

踢脚山泵站  吴三元摄

泵站渠  吴三元摄

    漳水在刘程庙村地段是东南流向,至狮子山下就变成为北南流向。因此旋流就在此处造就了4米多深的“石门潭”,泵站就建在石门潭上。周锋告诉我,此段河流有四个段名,刘家河(刘程庙村)、石门河(石门山)、榨屋河(上周)、白尼庵河(下周)。白尼庵河原来是一座滚水桥,修建周天公路建了白尼庵大桥。榨屋河是一处古渡口,爹爹(祖父)告诉他说,应城盐就是从这个渡口过的。
石门潭  吴三元摄
    祥察踢脚山系周边地势,南面起于团山;北面止于北山;东面望及的是雨林岗,中间是平畴的田地,修建泵站时才在山与岗间的平地上做起了一段不是很长的泵站渠道;放眼西望,是宽广的漳河平原。由此不难想象,踢脚山,在古云梦泽时期就是四面环水的水中高地,笑看云梦古泽的历史变迁,静看人类历史的风云变幻,喜迎桴筏舟楫的南来北往,见证上巳节日的喧闹欢腾。

踢脚山看漳河平原  吴三元摄  

    细考踢脚山系的地质构造(感观),总体上是红石机构,但不乏花青石的层面。团山、后山、北山是红石,虽然现在长着绿油油的庄稼,但只有一犁多厚的红石分化土壤层。踢脚山上就是土壤中富含玛瑙古的样子。狮子山则很是奇特,是红石和花青石交错的格局。泵站北是陡峭的花青石,直至水底;这段石面只有10来米的宽度,看似门的样子,传说山里面有街道,藏着金银器物等珍宝,所以狮子山也叫“石门山”。泵站及南侧的下层是红石,中间是花青石,而花青石上又是红石。这里曾经是石场,打造条石和碾磙。狮子山上还长出一对石狮子,3米多的距离,遥望着西方。可惜的是前几年,泵站抽水,这对石狮子倒埋于泵站渠里。这对石狮子是自然长成,还是认为打造,现在谁人也说不清楚。

团山  吴三元摄

北山  吴三元摄

花青石门 吴三元摄

狮子山红石  吴三元摄

狮子山花青石 吴三元摄
    踢脚山周边只有一个塆落,榨屋周也叫上周。上周是相对于下周(白尼庵处)而言,榨屋周是说过去这里有榨坊。榨屋周是古渡口,是通向西边的一条主要通道,因此这里很是兴旺发达,曾经是400多人的大村落。解放后有四家被划为地主,1家被划为富农。86岁的刘兰英老人(周锋三妈)说:“我家就是地主成份。”62岁的周永刚说:“下周是由我们这里迁过去的,还有河对面的有好几个塆子也是从我们这里迁过去的。现在,我们这里好多都外迁了,好些在王店集镇或安陆有房子。”周锋带我到老塆转悠,看到的是一派破落的景象,没有几家像样的房子,只是门口大塘才似乎能够让人感受到昔日的繁华气息。

刘兰英(86岁)吴三元摄

周永刚(62岁)吴三元摄

    榨屋周无论现状怎么样,或者今后走向如何,但榨屋、渡口、古道、传说、神话、祖居、踢脚山、狮子山等,都向人们诉说着古老村落那浓厚而热火的历史气息,在漳河上游是西周曾国的考古史实挥昭下,在漳河下游是西周郧国的史籍记载挥映下,在“漳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郧国都城的考古不断进行中,定会和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步伐,榨屋周、踢脚山、狮子山定会发出沁人心扉的芬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