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阳虚惊狂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方证标准

 FyssqzhOk 2019-03-05
原文: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伤寒论》《玉函经》《金匮要略》
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 蜀漆三两(洗去腥) 桂枝甘草二两 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成本止载后法,五升作三升。

【辨证提要】 本条为火劫亡失心阳的证治。火逆劫汗,导致心阳亡失。《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精则养神”,心阳亡失,心神失养,心神无主,故惊狂不安。所谓惊狂不安,指病人起卧不宁,起则狂,卧则惊也。治疗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用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阳虚则常伴痰浊凝聚,故加蜀漆化痰,心神浮越较重,故加牡蛎、龙骨镇潜安神。生姜、大枣资建中焦,化生气血,以养心阳。本证无论从病机还是从证候看,均较上两证为重。
【疑难探讨】 何谓“亡阳”?“救逆”
“亡阳”在《伤寒论》中有
卫阳外亡,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
肾阳外亡,四逆,四逆汤治疗;
本条为火劫亡失心阳,治疗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救逆”是针对“惊狂,卧起不安者”证重势急而言。
【病机关键】心阳外亡,阴痰凝聚。
【诊断依据】心悸喜按,烦躁惊狂,短气,神疲,脉虚弱
【鉴别要点】
阳虚烦躁与中医传统观念阳热烦躁有何不同?
《难经》“狂家所起,皆阳盛所致
辨别阳盛还是阴虚可从汗鉴别
阳证无汗,少汗乃阳郁所致。
心阳虚狂躁则腠理开,大汗出,且可参考病人的脉象

【治疗要点】治法
温通心阳,涤痰镇惊。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运用思路】 
1.温通心阳,镇惊安神主治:心阳虚损而痰浊扰心,症见心悸、胸闷、惊狂、卧起不安。本方用于“阳虚挟痰型”的惊悸、癫狂病症,以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润滑)为审证要点。若属“痰热扰心”者,也可用本方去桂、姜、枣辛热之品,加黄芩、黄连、胆星、远志等清热化痰。
2.病机为心阳外亡,心神错乱。故治疗心阳虚不寐、狂躁证
3.心阳外亡:烫火伤,烦闷疼痛者
4.阳虚失禁为主的自汗、盗汗、梦遗、滑精、带下、泄利

【参考文选】 成无己:伤寒脉浮,责邪在表,医以火劫发汗,汗大出者,亡其阳。汗者心之液,亡阳则心气虚,心恶热,火邪内迫,则心神浮越,故惊狂,起卧不安。《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经方例释》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伤寒论》《玉函经》《金匮要略》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蜀漆三两(洗去腥)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成本止载后法,五升作三升。
【案】 蜀漆善吐,龙骨善入,牡蛎善软,此方三味同用,为去积、散结、软坚诸法之祖。积去、结散、坚软,则神安矣。故为安神方之所自出。亦有去其一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方,皆用龙、牡,而不用蜀漆。如蜀漆散,用蜀漆、龙骨,而不用牡蛎;如牡蛎汤,用蜀漆、牡蛎,而不用龙骨。此方惟火逆者宜,余逆不可用,何言之?凡误皆各有见症,各有法度,其误于吐及下者,伤在肠胃;误于温清者,伤在气分,并不涉于心;若误于汗者,始伤及心肺,但汗之伤心,未及包络,且其弊在去其津液,而非鼓其津液,不能成涎,故复其津液,即无妨。独火之为用,与心同气,故由火逆者,火气必伤包络,包络先受火邪,津液必至粘腻而为涎,故发惊狂,非通剂不足以提之。方用蜀漆,正与夏伤于暑之疟同理,疟法包络受暑蒸而为涎以发,所谓无痰不成疟也。火邪与暑邪同气,其入于包络亦同义,则制方亦同意,经方之妙,非深思参互,不足以知之。成注但以辛散为词,未了龙、蛎,亦治疟所需。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金匮要略》
龙骨 牡蛎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案】 徐氏《轨范》云:经曰脉极虚芤迟,乃为虚寒之症,故用桂枝及建中等汤。若嗽血而脉数者,乃阴虚之症,与此相反,误用必毙。泉谓:此方《外台》名龙骨汤,治梦失精,诸脉浮动,心悸,少急,隐处寒,目眶疼痛,发脱,然则脉浮动者亦宜之,不独虚芤迟也。大法虚而有风者皆宜用。徐氏非也。深师名桂心汤,治同《小品》,亦名龙骨汤。曰:虚羸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枚,炮,故曰二加龙骨汤。

1、特征症状:心下悸,喜按;或者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中空悬感,或自觉惕怵感,如有人捕之;兼有神志病:烦躁不宁,或者失眠多梦,更有甚者癫狂或者惊狂。

2、主要症状:汗出或者有大发其汗的病史,气短或胸闷感,面色苍白,无口干口渴,小便清。或见痰浊证

3、可伴随症状(太阳证轻症):发热,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嫩红、湿润,舌苔白厚或者腻,脉浮滑。

[条文荟萃]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112)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金匮要略。惊悸{MOD}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114)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救逆汤)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牡蛎(熬)五两 蜀漆(洗去腥)三两 龙骨四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阴阳解析

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处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蜀漆(二两洗去脚)龙骨(四两) 牡蛎(五两熬)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解析:

阳性药:桂枝、生姜、大枣、蜀漆(半夏替代)

平性药:甘草、龙骨

阴性药:牡蛎

君药:桂枝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甘草:甘,平。归心、脾、肺、胃经。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龙骨:甘、涩,平。归心、肝、肾经。镇静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

牡蛎:咸,微寒。归肝、肾经。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针对寒证;君药功效以发汗解表为主,针对虚证 ;太阳太阴合病,津亏阳浮、水饮上逆。

方剂中,桂枝、生姜,发汗解表;半夏、生姜,降逆利水;大枣、甘草,补虚生津;龙骨、牡蛎,平肝潜阳。

诸药合用以发汗解表为主,降逆利水为辅,兼顾补虚生津、平肝潜阳。适用于外有表证,津亏水饮上逆、浮阳上越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