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照时,由于白平衡设置或环境光照的影响,照片很可能会出现色偏,导致色彩不自然;而在拍摄人像时,这可能会导致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前期拍摄环节,你可以通过选择恰当白平衡模式或自定义白平衡来修正色偏;但如果前期环节没做好,后期也并不是没有挽救的余地。 今天要为您介绍的,就是最常见、最简单的几种用 PS 修正色偏的方法,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 1. 自动颜色 在上方工具栏选择“图像—自动颜色”,你会发现偏色的照片瞬间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色调了,十分方便快捷: 但是,这一方法有很严重的局限性:它判断色偏的标准,是依据画面中的“黑白灰”与 18% 灰进行对比。 也就是说,你的原始图片里必须含有大片明显的黑白灰,自动颜色的校正效果才会好。 如下图所示,画面中的主色调是红色、橙色而缺乏黑白灰,点击“自动颜色”几乎没有任何效果。 2. 曲线-设置黑白场 当使用“自动颜色”效果不佳时,你可以尝试手动在画面中设定黑白灰基准,重新构建正确的色彩对应关系。 以这张照片为例: 由于该图中黑白灰的部分较少,“自动颜色”的效果并不好。 在 PS 上方工具栏选择“图像-调整-曲线”,会出现这样一个界面: 在上图中的红圈处,有三个滴管,分别是“设置黑场/灰场/白场”。 具体操作方式是,当你确定画面中“某处是黑/18% 灰/白色”时,选择相应的滴管,并在该色彩处单击一下。 比如说,如果你确定上图中的小姑娘穿的是白衣,就选中右侧的“设置白场”滴管,在小姑娘的衣服上点一下,照片就会变成这样: 可以看到,小姑娘的衣服颜色变得更接近白色,脸也变得没那么黄了。 根据实践证明,设置 18% 灰场比设置白场的效果要好(而单独设置黑场的效果并不明显),前提是你必须记住画面中“哪里是灰色”,这肯定不像白色一样容易辨识。 3. 色彩平衡 在 PS 上方工具栏选择“图像—调整—色彩平衡”,会出来这样一个界面: 可以看到,有三个滑块:青色-红色,洋红-绿色和黄色-蓝色。把滑块往左边拉,就会增强左边颜色的饱和度同时减少右边颜色的饱和度。 以上一章节中的偏色图片为例,从肉眼判断,这张照片明显偏黄,所以把黄色-蓝色滑块恰当地往右拉一点,减少黄色而增加蓝色,照片变成这样: 黄色是减少了,但照片又有点发红,于是把青色-红色滑块向左拉一些。 总之,遵循这种“啥颜色浓就调啥”的原则,不断地削弱画面中色偏的色调,最后得到一个色偏相对没那么严重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曲线-黑白场设置,校正效果会比直接对着原片设置黑白场更好: 用色相-饱和度工具其实也能实现类似效果,即“针对某种颜色进行饱和度的升高或降低”,但它单纯地减少某种色彩饱和度而不会增加其互补色饱和度,很容易造成总体饱和度严重缺失,导致整体色彩很不自然。 以调整前的偏黄图片为例,如果只针对“黄色”进行饱和度降低,调整结果如下: 可以看到,黄色的饱和度降低了,却没有填充进相应的互补色(蓝色),导致画面出现饱和度不均匀的情况;放大后更是会觉得部分区域很“脏”。 4. 平均模糊滤镜 在“滤镜-模糊”工具栏选项中,有一项“平均”,其本质是将当前区域以“整个区域的平均色调”进行填充。利用这一点,可以消除色偏。 仍然以章节 2 中的“偏黄小女孩”为例,先复制一次背景图层,工具栏选择“滤镜-模糊-平均”,得到“系统计算出的当前画面平均色调”。 再按 ctrl+i 或者“图像-调整-反相”,你可以得到当前平均色调的互补色: 把图层混合模式改为“柔光”,向下合并图层: 复制图层,再次运用平均模糊滤镜,并把图层混合模式改成“叠加”,完成。 在这一步,你可能会感觉校正结果有些“矫枉过正”,适当降低图层的不透明度即可。 如果感觉还是有色偏,可以重复上述步骤,多利用“平均模糊-反相”来创造一些互补色图层,实现修正色偏的目的。 5. 匹配颜色 复制一个图层,然后在上方工具栏选择“图像—调整—色彩平衡”。 在下方的“源”一栏选中当前图像(如果你的 PS 同时打开了多个图像),再在“图层”一栏选中“背景”,再在“中和”选项处打钩。 如果需要,可能还要把“明亮度”恰当地调高一些。 最终结果如下: 这一方法的本质是通过算法,对场景中的色彩进行全局中和。好处是方便快捷,堪称“万能”方法,坏处是未必符合“真实”场景,可以搭配曲线黑白场方法使用。 以上就是本期要为您介绍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