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治法与方剂(第4版)》陈潮祖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治法与方剂(第4版)》是一部专论病机、治法、方剂关系,并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专著。该书自1版在我社出版生,历经20余年,总印数达40余万册,深受读者喜受,成为几代中医学者必备参考书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化,作者自感对羰机、治病机探讨治法,举成方为例,并增加五官七窍的病机和治法,写就4版《中医治法与方剂》,使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形成异病同治模式,并与临床各科构成一经一续的辨证体系。 当然这本书现在已经又第五版,但第四版中医治法与方剂还是相当精典,值得珍藏!
2、《马丁代尔药物大典》原著第37版 马丁代尔药物大典》是世界公认最权威药学巨著。本书为原著第37版。 该书旨在向专业医护人员提供全球使用的药品的准确、公正、广泛而适度的以及定期重估的简要信息,是一部世界各国药师、医师及制药企业非常熟悉和必备的参考书。本书由S.C.斯威曼主编。
3、《中华药材养生全书》(上下卷)林余霖 胡炳义 焦明耀主编【高清彩图】
中国历来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中医学自古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 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 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 础。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因为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就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益,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通过讲究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形成了药膳食疗法。 药膳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选取食材一般以植物性原料为多,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成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使药借食味, 食助药性,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因此,药膳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 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 为了达到健康之道,在选择中药进行食补前应先了解药(食)物的性质,辨识真伪,才能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失去其意义。这正是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
4、《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原书第11版中文版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原书第11版)》为皮肤病学世界专著,已有82 年的出版历史,以一卷本书包揽皮肤科疾病的临床体征、症状、诊断试验及治疗精华。第11 版较第10版增加收录疾病70余种,并删去了一些过时或已经见不到的疾病。针对每种疾病,明确了一线疗法、二线疗法及替代疗法,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补充了大量新的参考文献,保证了《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原书第11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5、《药用辅料手册》原著第四版 舍斯基/韦勒 辅料是药物制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药物传递技术的迅猛发展,药用辅料已不再被看作是一种惰性或者是无活性的成分,其研发和应用也必将推进我国药学研究的飞跃。本手册是由美国Pharmaceutical Press出版,全球药物制剂辅料生产技术的专家共同编写的第四版药用辅料手册,共收载了250个辅料品目,在美国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它的数据内容丰富、参考性强、使用方便:(1)小汇集了包括辅料物理性质的基本数据,如沸点、松密度和轻敲密度、压缩性、潮解性、流动性、熔点、含水量、粒度分布、流变性、比表面积和溶解度,此外很多辅料还附有扫描电镜照片。(2)附有索引,可用化学名、通用名和商品名互相查询。大多数品目的正文内都有同类物质一项,有助于制剂研发人员进行新剂型的开发。(3)编排有序,每一品目分为22项,读者容易查阅,并且将同类物质一起讨论,条理清楚。故本手册是一本综合性的、编排格式统一的有关药用辅料的使用、性质和安全性的指导书,它也是药物制剂的开发、生产、质量监督和法规方面的主要参考书。
6、沈渔邨《精神病学》 《 精神病学(第5版)》是 200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沈渔邨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并阐述了精神疾病谱的变化和对防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现在最新版本已经是第六版,在第五版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和严谨,如果你是医药从业者,务必读一读这本书!
7、《风湿性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汤美安 潘云峰主编 风湿性疾病症状鉴别诊断学》详细描述了风湿病常见症状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可能的病因,提出依据症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思路,以树状图形式进行诊断流程的总结,并结合临床经验,选择一些病例给予介绍、分析和点评;同时对风湿病相关系统损害、风湿病影像学、风湿病常见实验室检查及相关综合征进行阐述,力图使读者对风湿病常见症状及相关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提高风湿病的诊治水平。风湿病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其临床表现多样,呈现多学科交叉重叠的特点。一些临床医师受困于对风湿病知识,尤其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风湿病常见症状知识掌握不够,给临床的诊治带来困难。因此,提供一本风湿病常见症状鉴别诊断的专业参考书显得尤为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