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跟你说过了吗?”再说一遍你会死啊!

 昵称44943940 2019-03-06

作者:凯特

团长说心理主创团

'不是跟你说过了吗?'

嗨,这句话你应该经常听到吧。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时刻,被对方怼了一句,自己瞬间冻结,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去做什么,只因为他说的那句,'不是跟你说过了吗?'

只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让你无所适从,好像自己犯了挺大的错误一样

那一刻的你,就像一只被手电筒的强光射到的兔子,呆若木鸡,忘了自己卓越的奔跑技能。

是啊,对方已经和自己说过了,但是一大堆资料里,真难随时记住每一句话啊……不,这不是重点!

真正让你不解的,是对方的态度,那么的愤怒和不耐烦,好像自己做了一件多么该被指责的事情一样,是的,指责,我们容易以为做错了才会被指责。

停,打住,亲爱的,你没有所谓错不错,不要急着否定自己,你只是被这句话触动到了,于是开始了对自己的怀疑。

你也许接下来会出现很多类似的想法:

也许是自责:'怎么办?我是不是记性不好啊,他会不会讨厌我'

也许是羞愧:'啊,好像的确是我没记住,我怎么会那么笨呢?'

也许是愤怒:'说过你不会再说一遍啊,真当别人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啊你的每一句话都要记住,你个超级自恋狂,不管你有理没理,我就是不爽,&¥……&#%@%'

也许是看似心平气和地怼回去: '看,这是我和你的聊天记录,你说了1,2,没有说3,所以我不清楚是正常的',直到把对方怼到哑口无言为止。

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前两天刚用这句话怼过我的朋友,当她对我说'我多问一句怎么了,你这样说话好伤人'的时候,我才想起,我也曾经被这样对待过,而且,这句话真的让人很不舒服。

说我的人是谁呢?只有个模糊的印象,我想不起来了,也许不止一个人,但是我记得那时候的我,内心的感受很不好,但我很快给自己找个理由,先把事情做完,事情才重要。

于是这份情绪我没去理会它,直到我把它投射到我的好友身上。

我有点好奇,其他人听到这句话是什么感受呢?我做了个小调查:

原来,大家都不舒服。有人直言'只有情商低的人才会说这样的话。'

为什么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会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呢?同时,那些说出这句话的人,当时是什么心态呢?他们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我又采访了下,其实,说这句话的人,当时的心情也不好受:

'真的很烦啊,最反感这种不带思考地问,我以前哪有人会和我解释那么多啊,还不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

'同样的话,真要说两遍吗?聊天记录里有啊。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

所以,其实不是你一个人那么不舒服,对方也一样。

我刚说过我好奇,习惯性这样对他人说话的人有什么特点(注意,是习惯性),我发现,还真有些共同特质,当然,每个人说这句话的原因都不一样,但最接受不了别人反复问自己的,刚好也是平时不太'麻烦'别人的人。

这类人在人群中很优秀,很独立,也很努力,这种不靠别人,对于极致优秀的追求,一方面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全感,觉得自己有一点不好就要被抛弃了,另一方面,又成了他们创造力的很大来源。

对优秀的追求,慢慢会内化为内心的标准,而当他们做不到这些'正常标准'时,就会开始责备自己。高要求有时伴随着低容错率和低自尊,即使他们很需要别人的帮助,也不太会找他人求助,甚至还会为自己【麻烦别人】而感到痛苦。

于是,一个高要求的人,感觉到自己被'麻烦',时间和空间都被侵犯,他人没有主动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时,就会愤怒指责向自己询问的人,无论这个人是自己的同事还是亲人。

被指责的一方,如果压根就没打算记住对方曾经交待过的事情,倒也听过就罢。

如果被指责的一方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就会把这句话完全内化,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事情最后过去了,但是心里的坎还是没过去,自我的怀疑或者是对对方的愤怒,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停止。

亲爱的,不用自责, 你要知道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一个批判标准,这个标准是我们心中的'法官',他们一般来自我们的童年,来自于'做好了不会说,可一旦没做好就会挨骂'的父母教育。

那时候我们还小,会通过他们的标准来判断我们是否做好了事情,是否能得到他们的爱与表扬。现在我们长大了,可以拿回那个标准了,'我'才是我是否优秀的决定者和判断者。

既然,无论是指责者还是被指责者内心都不舒服,我们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能为自己做点什么呢?

像我一样,事情过了再回来处理情绪,也是一种方法,但是对没有学习过心理学的童鞋来说,往往会忘了回来再处理情绪,这样情绪很容易继续积压,要么在你以后做事情中反复掉进同样的模式,要么在你的身体里用病痛提醒你它的存在。 

'冰山原理'是萨提亚流派的一个技术,把人的行为比喻成大海上浮在海平面的冰山一角,而人的内心世界就像海平面下面的巨大冰山,是我们肉眼所无法看见的部分,这些部分有'感受'、'观点'、'期待'、'渴望'等

指责的那一方,其实很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视,比如,'我说的话你都记住了',这是'我'在意的一种尊重,当这份渴望没有被满足时,他就会用指责的行为这种能够被看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遇到对方有这种情况,我们所能为自己做的,就是也看看自己的冰山,'我'的渴望和期待又是什么呢?

看到后,我就能够和对方表达:

我明白你希望我记住你说的话,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理解你的意思,也许是信息量太大了,你和我说了10件,但我刚好有1件忘了,也许是你确实没有说清楚,也许是我还不够相信自己,想找你再确定一下,以便更清晰地理解你的意思。但是我并没有根本没去思考或者不尊重你。

同时可以和对方商量一下,下次怎样避免出现相同的情况。在对方不理解自己的时候,更要学会给自己一份理解。

这种沟通方式叫一致性沟通,是解决自己和他人冲突的一种方法,更多的用途以后还会和大家分享。

和我们产生冲突的这个人,也许不是有意要指责和伤害我们,他说的每一句话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期待。

而沟通的最终效果,就是拉近两颗心之间的距离,让你打开这份心结,当你愿意为自己负起责任时,也能更加理解和接纳对方的行为。

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人理解或者爱我们,而是我们自己是否“看见”了自己,看见那份无助,也看见那份渴望和期待!

我是凯特,在跟团长学心理学,我会每周持续和你分享我学到的东西,心灵成长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同行。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