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要祖国需要,上海的房产算什么 | 科学人生

 人老颠东 2019-03-06

上海国际饭店,纵使在今天仍是沪上寸土寸金的中心地段。70年前,却有一位院士自愿放弃这里的房产,义无反顾地投入祖国西北建设。

3月5日,是这位院士的百岁诞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往事,回顾他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陈学俊(1935年 摄于安徽滁县乌衣镇家中)

1947年,陈学俊结束在美国普渡大学的学习,回到上海,开始实现少年时许下的报效祖国的理想。归国后,他一人担当多方重担,一方面筹备实验室,一方面对上海电厂进行调查研究。最后他带领的团队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人力投入、最少的财务消耗建成了中央工业试验所的热工实验室。由于在热能工程方面的突出成就,陈学俊在1950年出任上海交通大学的专职教授。当时陈学俊早已在上海市国际饭店后面名叫牯岭路的街上买了一处房子,那里当时是上海最为繁华的地方。

1957年 担任锅炉教研组主任的陈学俊在备课

1955年,国务院做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希望交通大学援迁西北,帮助西北地区建设军工、工程事业。当时学校里关于是否西迁的讨论十分激烈,陈学俊在校委会上积极响应迁校号召,并在全体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言,说明迁校利大于弊,阐述迁校的重要意义和正确性。

在国家后方布局中,西北地区是重点建设地区,但却没有重要学校。为了加快西北的经济建设,1955年国务院做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

祖国的需要就是陈学俊的志愿

1957年9月,陈学俊和夫人袁旦庆带着四个孩子以及全部的家具行李,乘坐第一批载着交大基础技术课与专业课教师的专列由上海来到了西安。

夫妇二人当时在交通大学已经有了比较高的职称、体面的职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离开。

临行前,两人将解放前在上海购置的两间房产交给上海市房管部门,毫无牵挂地赶赴西北,投身国家的西北建设。此后50余年扎根在大西北,为培养高层次工程建设人才辛勤耕耘。

当时西安交通大学位于西安东南郊,学校附近连中学都没有。陈学俊的大孩子正值上初中的年纪,不得不到城内的一所中学念书。孩子们每天都要坐老乡的送粪车上学。虽然夫妻俩有空就会在傍晚时分前往学校的东门接孩子,但有空的时间寥寥无几。

一天早晨,陈学俊望着远处的逶迤秦岭,感慨万分,写下一首《迁校有感》,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诗云:

秦岭一片白云飘,关中平原真富饶。

周秦汉唐是古都,工业重镇在今朝。

交大西迁任务重,西安建校热情高。

文教适应工农业,经济建设进高潮。

西安交通大学代表团团长陈学俊副校长、副团长凌雨轩副书记与瑞士洛桑工大校长维多在一起

回顾陈学俊的一生,他是两相流与传热理论的奠基人。他指导的学生遍布热能工程领域,他资助的失学儿童顺利返回课堂,接受教育。

繁华过眼,甘守清贫。陈学俊用一生诠释了西安交通大学“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校风。

希望这位院士的故事得以在交通大学的腾飞塔下、在无数学子漫步过的梧桐道下代代相传。

陈学俊

(1919.3.5-2017.7.4),热能动力工程学家。

1919年3月5日生于安徽滁县。

193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

1946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学部委员(科学院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曾任动力系主任、副校长。长期从事热能动力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是我国锅炉专业、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50年代起,在国内最早开展应用基础学科——两相流与传热的理论研究,是国内这门新学科分支的奠基人。开设电力、热能工程及锅炉专业的大多数课程,编著有《锅炉学》、《锅内过程》、《燃气轮机》、《蒸气动力厂》和《锅炉原理》及《两相流与传热》等11本著作,为高等院校所采用。培养研究生50余人,其中获博士学位27人,硕士学位14人。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科技进步奖4项,部委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

(本文由中科院学部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提供。故事来源:李红著.陈学俊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