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不合道,还要孝顺吗?

 道德经学用 2019-03-06

今天在道德经学用的课程上,有人提出一个问题:父母不合道,难道还要孝顺吗?

针对这个问题,大家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对我非常有启发,现将要点记录如下。

一、有个人救过你的命,这个恩报不报呢?

答:肯定报啊,救命之恩不报,那不就不是人了吗?

二、如果后来发现这个恩人素质不高、格局很低,甚至还做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救命之恩还报不报?

答:……还得报,他好不好是他的事,报不报恩是我们的事,这是两件事。

三、父母不但给了我们生命,还给了我们养育之恩,这两重恩,报不报呢?

答:肯定要报。

四、如果父母有错,甚至严重的伤害了我们或别人,还要不要报恩呢?

答:……应该报恩,但心里有不甘愿。

有一个故事:舜,是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子女之一,最后孝感动天心,成为千古名君。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比如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据传,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后来,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孝顺,不是说所有的事都要顺着父母,孝顺也需要有智慧。

《弟子规》里有句话:“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也是凡人,肯定也会有过错,遇到父母有错,子女一定要告诉他们,但是进谏的方式要温和——“怡吾色,柔吾声”,也就是深爱婉容、柔声细语。

就是说,心里有深深的爱,脸上的表情自然就柔和美丽,语气自然也就轻柔温和。

子女抓住时机,温和的奉劝父母,如果一次劝不听,就寻找机会,再劝,但始终要和颜悦色。如果父母生气了,甚至打骂我们,为了劝他们,我们还是要心甘情愿,但那是有智慧的心甘情愿。

《孔子家语》里有一个关于曾子的故事。

有一次,曾子和父亲去瓜地锄草。曾子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父亲气得便用棍子责打曾子。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子打昏。

当曾子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

但孔子知道此事后,却批评曾子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

意思是说,在父亲暴怒时,下手没有轻重,而曾子不知道逃跑,万一被打死了,就是陷父亲于不义,那就是大不孝!

所以,要孝顺,但不要“愚孝”,就像要忠诚,但不要“愚忠”。

六、最好的孝顺,是“孝养父母之慧”。

孝顺有四重境界:孝养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之慧。

最高境界的孝顺,是让父母学习生命规律,觉知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因为,人生旅途上,即使亲如父子,也没有谁能陪伴谁走一辈子,有些路必须一个人面对。

所以,有机会一定要让父母学习经典、了解生命、锻炼身体。当他们有智慧了,他们就会自己去解决自己生命中的问题。

这就是最好的孝顺!

所以,不管我们遇到的人是不是合道,那是他们的事。

我们还是要做一个合道的人,要感恩、要善良、要帮助,因为这是自己的事。

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好了一个世界!

逯欣心

2019年3月5日,第371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