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两周中,我进行了“无任务体验”——没有任何任务,不能加入团体学习,也没有任何人引导自己的学习。可以说,这两周我一直处于没有任何管束下的一个“透明人”。那么这两周我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从中又有哪些收获与感悟呢?这些都需要我对这次体验进行一个细致的总结,以让我对这次的体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及对未来有一个细致的规划,以用我的改变重新获得加入团队的机会。 一,整个“无任务体验”中我的状态。 在这整个体验中我是非常低落消沉的,这体现于: 1.每天不知道要干什么,无所事事。 2.跟随别人学习,效果不佳。 即使我看着别人学什么跟着学习,但是别人有任务的督促及环境的影响,都肯定会认真完成,但我并没有良好的自制力,也没有别人来督促自己,所以我取得的效果远远不如同伴,再拿《可汗学院》举例子,别人都以此当成教材进行备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我只是当做闲书翻了翻。所以差别巨大。 3.被“排斥”在群体之外。 由于同学们都被特别叮嘱:千万不能和一漓交流学习方面的内容,也抱着“为了一漓更好成长”的想法,我被“遗弃”在群体之外,只能和他们开开玩笑,便再也无法深入交流。而看着他们在为学业拼搏努力,而自己只能坐在这看他们,被他们再度甩下一大截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透明人”。 4.自己的心理压力。 由于之前也察觉到了自己状态的不佳,担心自己无法走过这一关而被学堂淘汰,所以自己很有心理压力,这也是导致消沉低落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包袱。 再加上“看着他们在为学业拼搏努力,而自己只能坐在这看他们,被他们再度甩下一大截的时候”的忧虑与焦躁等等心态,我整个状态就越发地焦虑与纠结。总而言之,我的整个状态就是在轻松,到焦虑再到解放一步步过度而来。 那么,从整个状态的转变又有什么收获呢? 二,整个“无任务体验”中我的收获。 先说一说,我在观念上的转变: 1.任务对我这种人的帮助。 之前,朱老师在茶话会上说的话,我很认同: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适合怎样的学习模式,怎样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而通过这两周的体验,从我上述的状态中,我意识到了我是一个自制力不强,并且不会很好规划自己学习生活的人。自制力不强,我需要任务,需要环境的督促让自己努力提升,不会很好的规划,需要学校、团队给予一定的课程安排以帮助自己最好的成长。 所以,任务能够非常好的帮助自己成长。 2.任务,最好的成长方式。 而在整个无任务体验中,我也一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除了完成任务以外,是否有其他方式能够帮助自己迅速进步呢?可就连“听老师上课”这个方法,其实也是要完成任务的,比如老师教导了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难道学生不试着思考分析一个问题一锻炼自己吗?再比如老师教导了人际关系的处理,就需要任务,让学生去多交交朋友,进行锻炼,以确保学生对道理的理解透彻。 所以,任务是最好的成长方式,想要成长,就必须通过多多练习任务的方式。 3.任务是自己的选择,实现目标的小阶梯。 让我们来假象一下,假设我想在35岁的时候成为心理大师,那么,我在20岁的时候,我就必须有非常成熟的思维与心境。我在18岁的时候呀,身心思就要非常成熟,能独当一面。以此类推,我要在明天就比今天更上层次,更进步一点。 而如何才能在今天比昨天更进步一点呢? 答案很简单:努力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为这些任务就是为了引导自己学习的方向,告诉自己该往哪方面努力,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所以,如果能认真尽力完成任务,我的水平就能比昨天更加有进步。 总而言之,我认为任务可以很好的保持成长的状态,让人充满斗志与前进的动力。而我也不仅对任务的观点也有很多改变,而且在实际的方面也有很多感触: 1.热爱任务。 从原来的抗拒任务,经过两周的体验后,在认识到了任务的重要性,以及体验到了没有任务的痛苦感觉后,我现在对任务充满了期待,并且在这几天有任务的时间中,我也因为有任务可做而非常地开心。所以说,我对任务的感觉也彻底改变,我喜欢上了任务。 2.主动寻找任务。 而经过两周的体验后,我虽然没有达到优秀学生的状态,但也从一把学生提升至两者中间。 我原来是很抗拒任务的,经常想的是:老师什么时候能少布置一点任务,让我多有点自由时间来干自己想做的事情,如休闲放松等等,因为我还是再为别人学习,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而现在我知道提升自己,完成任务并不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而是我需要做的事情,我想做的事情。所以我现在欢迎任务,并且努力给自己安排任务。所以虽然还没有达到聪颖、卓蓝的那种境界,但是也在不断靠近。 三,对未来的规划。 1.每日坚持冥想及日课。 在日课与冥想中多想一想自己的动力来源,如自己的人生目标,超越其他同学等等,及经常跟自己交流任务的意义。 2.在完成任务前,多思考自己做任务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