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一)

 binho900 2019-03-06

引言

近日,美国病理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官方期刊《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以综述的方式专文介绍了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该肿瘤形态学并无明显血管性肿瘤的证据,因此诊断可能有一定难度,常需一组免疫组化指标确诊并与其他肿瘤鉴别。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并掌握这一肿瘤,我们对该文编译介绍如下。

推荐阅读

肿瘤科医师、外科医师、皮肤科医师、整形美容医师、解剖学教师、病理学教师、病理医师、病理技术员、规培学员、在校医学生、患者、健康人群。   


概述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seudomyogenic hemangioendothelioma),最初报道是在2003年,当时称之为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sarcoma-like hemangioendothelioma):作者Bilings等描述了一组病例,该组病例共7例,肿瘤组织学上均无明显血管分化证据,如血管腔形成、胞质内腔隙形成;但加做免疫组化后证实有明确血管分化。其中有6例(86%)此前被诊断为上皮样肉瘤,因此作者将该组肿瘤称之为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以强调其和上皮样肉瘤的相似之处。

其实早在1992年,Mirra等人就发表了一组5个病例,该文中肿瘤形态与此类似,但当时称之为上皮样肉瘤-纤维瘤样亚型(fibroma-like variant of epithelioid sarcoma);当然,该研究中并未进行血管标记的相关研究。至2011年,Hornick和Fletcher报道了一组50个病例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该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并首次将其命名为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以强调其似肌样的特征。2013年版世界卫生组织软组织及骨肿瘤分类中也首次纳入了该名称。

临床特征

该肿瘤患者年龄分布较广,但多见于年轻人,平均年龄为20至30多岁,且男性显著多见。临床主要见于下肢远端,但在其他多个部位均有报道,如骨、胸椎、阴茎、唇部、头皮、胸部等。多灶性发生一般并不常见。该肿瘤一般累及多个解剖学层面,如真皮、皮下组织、骨骼肌。骨受累者约占所有病例的1/4,但不同研究中这一比例报道不一,可自14%至60%不等。

病变大小不一,可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病变表浅者可表现为溃疡型结节,类似上皮样肉瘤。也有报道称临床类似皮肤纤维瘤者。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主要见于下肢的皮下肿物;临床可无症状,也可有疼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肿物累及深部结构所引发的症状,如累及脊神经根则导致疼痛、肌肉萎缩、感觉缺失。

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累及多个组织学层面(皮下、肌肉内、和/或骨组织内)的多灶性肿瘤。一般境界清楚。骨内者一般为多灶、界清的溶骨性病变,摄取增强,无骨膜反应或骨破坏。

病理学特征

大体上该肿瘤表现为无明显特异性的灰白色,境界不清(备注:此前文献及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中文资料中,均称该肿瘤境界不清;但本文原文中为肿瘤界清(well circumscribed);结合后述镜下特点,我们考虑为作者笔误)。

组织学该肿瘤表现为模糊的结节状结构,浸润周围脂肪组织或骨骼肌,偶见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瘤细胞呈片状或短束状排列,背景为程度不等的炎症,一般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少见情况下可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部分病例中可伴黏液样背景。

图1.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一般境界不清,镜下常呈浸润性生长。本例示边界不规则,浸润至周围骨骼肌。

瘤细胞为梭形、圆形、上皮样,也有相互移行的报道。部分瘤细胞具有大量疏松、嗜酸性胞质,细胞核偏位,类似横纹肌母细胞。除此之外,其余瘤细胞一般为致密嗜酸性胞质,细胞核形态温和,卵圆形至圆形,染色质细腻,数量不等的清晰核仁。大部分病例中细胞核多形性为轻度至中度,少数病例细胞核可见显著异型性。核分裂一般每10个高倍视野低于5个;少数病例核分裂数量可更高。肿瘤内一般无出血或管腔形成。一般并无上皮样肉瘤所特有的地图样坏死。罕见情况下,病变中可有少数胞质内空泡,而这本是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的特点。该肿瘤并非发生于血管。

病变主要位于真皮者,偶见上方的表皮出现增生改变。

图2.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病变位于真皮及表浅皮下组织,主要为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混杂而成,部分细胞呈横纹肌样表现。

3.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肿瘤细胞呈胖梭形,胞质嗜酸性,形似肌源性细胞,并可因此而考虑为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但免疫组化不表达desmin、myogenin,也无SMA的弥漫阳性表达。

图4.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细胞核轻度异型,未见核分裂,背景中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

 图5.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细胞核多为圆形至卵圆形,偶见拉长的细胞核;染色质空泡状,可见数量不等的显著核仁。

 图6. 除经典的致密排列、富于细胞区域外,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中可见局灶黏附性差的区域。间质表现不一,可自纤维瘤样、至黏液样等,也可出现促结缔组织增生样,但一般均为局灶性。本例右图示黏液样间质,但肿瘤细胞胞质仍为显著嗜酸性。

图7.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常见局灶疏松筋膜炎样结构,此时可误判为梭形上皮样肉瘤(纤维瘤样亚型)。筋膜炎样区域内的瘤细胞相对梭形更明显,且非典型程度增加。病灶中散在中性粒细胞。

图8.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细胞可出现上皮样形态,但一般仅为局灶性。由于该肿瘤可表达AE1/AE3,因此容易误判为鳞癌或上皮样肉瘤。高倍观个别瘤细胞形似横纹肌母细胞或横纹肌细胞;注意间质中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图9.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中局灶可见纤细梭形瘤细胞,一般见于肿瘤主体周围。低倍镜下容易考虑为反应性纤维母细胞增生,并在切缘判断时误判为阴性。

 图10.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可累及表浅软组织、深部软组织甚至骨。

尽管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免疫组化中可表达血管标记,但形态学一般罕见血管分化特征,因此需免疫组化检查来证实其血管内皮分化。

(未完待续)

注:本期文章中除图2、图4来自英文原文,其余图片均引自Matthew R. Lindberg主编《Diagnostic Pathology:Soft Tissue Tumors》第2版,p454-455。

参考文献

Al-Qaderi A.Pseudomyogenic Hemangioendothelioma[J].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2018.

DOI:10.5858/arpa.2017-0430-RS.

【版权声明】本文不允许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