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剂型 我国制药技术发展的很早,所以内容非常丰富,我们的祖先二千年来依靠了积累的经验,将药物按照它的效用和性质,制成合于临床使用的多种剂型,使药物正确地发挥其治疗与保健的作用。兹将常用的剂型说明如下: 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粉碎、配制成药或切成饮片前后,有一部分需要经过种种 方法的加工处理,这叫做“炮制”。 中药的药性 古人应用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气说法来论述药性,这些都是根据临床经验而得的总结,它反映了药物治疗作用。 (三)药性和用药的关系 中药的保存方法 中药采集之后,除供新鲜使用者外,必须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而把它保藏起来。一般的加工方法为除去泥土,用水洗净,然后可以采用不同的干燥方法进行处理,使其干燥,这是保证药材质量最重要的处理步骤,干燥也是保藏各种中药的最古老方法之一。 中药采集的季节 中药因入药部分不同,其采集时间亦因之而异,选择入药部分力量最充实的时期采集是总的原则。 (一)植物地下部分(根、根茎等) 应在秋季该植物地上部分开始枯萎之后,到早春植物将生长之前采集。在此时期内植物地下部分的组织中充满了有存储的营养物质,所含的有效成分也最多。 附:民间药用植物调查和研究的重要性 中药的分类 由本草发展来看,中药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按药物对人体所发生的影响来分类,分上、中、下三品,原书大意这样说:上品药一百二十种,无毒,属营养强壮药,可以经常服用;中品药一百二十种,有的有毒,有的无毒,应斟酌使用,可以补养,也可以治病;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是属于毒剧药,为治病用的主要药品。另一种以“本草纲目”为代表,按照药物本身的属性来分类。“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 中药的起源和发展 我们的祖先为了找食物,在和大自然斗争中认识了一些自然界动植物毒性以后,这种知识逐渐积累,并发展而成为一门得到广泛利用的科学——中药。 我国古代把记述药物知识的书称为“本草”,因为这门学问和人类的生活与健康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发达很早,刊行的书籍也很多,本草这门科学在我国约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我国历代的本草著作,就是我国历代的医药学家研究药物的经验记录和总结,对我们今日学习和研究祖国医学来说,是一部极宝贵的遗产。 兹将流传下来的主要本草著作,简单介绍于后: 1、“神农本草经”编著年代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又相传是吴普、李当之等人,依据他们的老师张机、华陀等传授给他们的药物知识编纂的。这书大概不是一个人写成的,不是一次写成的。也不是在一个地方写成的,而是很多地方,很多人,经过很长的时期,口传,笔录,收集、加工整理、增补而成的,所以就托名于神农了。 “神农本草经”收藏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有重复的十八种。实际共有三百四十七种,包括植物性药二百三十九种,动物性药六十五种,矿物性药四十三种。 2、刘宋(公元五世纪)雷斅著“雷公炮炙论”,论述药物加工配制方法,发明了用药的剂型。因古代中药炮制法无专书讨论,分散在各家本草之中,杰出的药学家兼化学家雷斅首先归纳总结了前人的成就,撰成了第一部举世闻名的中药炮制专书“炮炙论”,以往中药店所推崇的“遵古炮制”基本上是指雷斅的炮炙论而言的。 3、北齐(公元五世纪)徐才之依据“雷公药对”,按药性的有毒无毒,认为药物有相须(互相可以配合,同时发挥协同作用)相反(互相不有配合,同时发生拮抗作用)等作用。 4、梁(公元五世纪)陶弘景把“神农本草经“用朱来书写,又增加汉魏以来名医常用的药三百六十五种,用墨来书写,称为“名医别录”;两书合编在一起,叫做“本草经集注”。 5、唐(公元七世纪)苏敬等著“新修本草”,以集体力量,按物绘图,增加药物一百十四种,共收藏八百四十四种。 6、唐(公元七世纪)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因为本草经虽然经过陶弘景、苏敬等增订,然遗漏还是很多,所以他写成这本书,补充以前遗漏的各种药物。李时珍曾称赞他“博极群书”。 7、唐(公元七世纪)孟诜著“食疗本草”,收藏二百四十一种有营养价值的药。 8、后蜀(公元九——十世纪)韩保昇著“蜀本草”。 9、唐宋年间,有日华子著“日华子诸家本草”。 10、宋(公元十世纪)掌禹锡、苏颂等著“嘉祐补註本草”。 11、宋(公元十世纪)苏颂著“圆经本草”。 12、宋元祐年间(公元十一世纪)康愼微著“证类本草”,共收药一千七百四十六种,致大观二年由艾晟再加修订,由国家刊行,并改名为“大观本草”。 唐愼微四川晋原人,他的作风朴实,医道高明,给人治病非常谨慎,偶有人赠送他有名的方剂或秘方,他都详细的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作为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又把“新修本草”,“嘉祐补註本草”和“图经本草”,以及宋初或宋以前许多佚亡的本草、经史百家有关的经方秘录都汇集到这部巨著里,这样,“大观本草”在当年确是一部最可宝贵、最有价值的文献。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时,就是以此书蓝本,加以考整增补而成的。 13、宋(公元十二世纪)寇宗爽著“本草衍义”是依据“嘉祐补註本草”和“图经本草”,参考许多事实,引证许多论说写出的,这部书辩证得很详细。 14、南宋(公元十二世纪)王继先等核定大观、政和两本草而成“绍兴本草”,收藏药品八百六十一种。 15、明(公元十五世纪)朱橚著“救荒本草”,收藏了可以充饥的植物四百一十四种。经实地采访、写生,因之图像逼真。本书对采取部分和有毒无毒等均详细说明,使人不致误用。 16、明(公元十五世纪)刘文泰等绪著“本草品汇精要”,收载药品一千八百十五种。 17、明(公元十六世纪)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引用七百五十八种文献资料,集历代本草之大成,总结了用药经验,收载药品达一千八百九十二种。 李时珍(1518-1593)幼时体弱多病,喜欢钻研药物,在李时珍的时代已经有了四十余种药物学著作,李时珍看到当时有关本草的著述虽很丰富,但都不够理想,所以他就下决心把整理和总结的工作担负起来。他热心收集单方,阅读了一千种的著作,走过了上万里的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并亲自采集标本,和自己熟悉的药物重新对证,以研究它们的药性,历经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著作。“本草纲目”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中,有三百七十四种也是首先引用的。全书共五十二卷,分为十六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又分成若干类,并附有图版一千多幅,附方一万多首。 李时珍一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充分体现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他曾批判古人炼丹长服的的害处。古人炼丹的主要目的是求长生不老的药,但因其中含有毒的金属,长服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在“本草纲目”水银项下,李时珍写道:“本经言其久服神仙,……抱扑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 “本草纲目”以正名为首要,指出名称的来源和異名,其次是物品的出产地,形色和它经济上的价值,再其次是改正前人的错误,制备药物的方法,辨别气味及主治和附方。在“本草纲目”第三次(最末一次)手稿完成时,李时珍已经七十岁了,版刚刻好,他就逝世了。 18、明(公元十六世纪)李中立著“本草原始”,对药用部分注意描写,并特绘药用部分的形状,以辨别它的真伪优劣。 19、清(公元十七世纪)汪昂著“本草备要”,挑选了常用药四百七十五种,扼要记述,避免“纲目”那样繁杂,切合实用。为后世中医学习药物必读的书。 20、清(公元十八世纪)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校正“纲目”的错误,增加了民间药及外来的药物。现通行市场的药物,凡“纲目”不载的,在这本书里可以见到。 赵学敏字恕轩,清浙江钱塘县人,幼时性好博览,凡星历、医卜 ,方技诸学,无不涉猎,并抄摘成册,不下数千卷。他共著成医书十二种(称为“利济十二种”),其中以“本草纲目拾遗”十卷对后世贡献最大。 赵学敏认为“本草纲目”到他那时,经过了百余年,在这些年中,一方面生药品种衍生日繁(“物生既久,则种类愈繁”);另一方面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俗尚好奇,则珍尤毕集”);因此他以为仍有补遗的必要。他依据“本草纲目”体例,增加了藤、花两部。他精心撰述的“本草纲目拾遗”保存了若干民间药的疗法,并吸收了一部外来药物,这一著作是值得我们后世推崇的。 21、清(公元十九世纪)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收藏药用植物和普通植物至2552种,包括地区遍及全国。是现代研究中药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该书的特点是:绝大部分的图按照实物精绘,极其逼真。收藏药用植物品种甚多,足补本草类收之不足,图后附以短文,说明颜色、花叶形态、生长栽培情况药用部位及效用治验等项,在叙述上是实事求是的。还有记录的文字,都保持古代文献的原始面貌。除本草方书外,凡属经史子集中的有关文献,都有引录。 中药的来源 中药的来源有四个方面:野生者、人工栽培、加工品及进口药材。 (—)野生者 我国许多山区是药材的主要产地,不少药产区的农民,利用农间挖掘野生药材,猎获野生药用动物,作为主要副业生产。 (二)人工栽培 如吉林抚松的“园参”其产量点全国园参产量的90%,浙江四明山区樟村、密岩70%以上农户从事“浙贝母”的生产,福建龙安进水乡95%农户经营“银耳”,河南新乡专区(旧属怀庆府)种植的四大怀货:菊花、生地、牛膝、山药,供就全国。 关于人工栽培药材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栽培药用植物可以保证药材的供应。野生药材多生于高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分布地区相当广阔,所以采集困难。而且交通运输不易。产量也难以估计。而栽培药材则可集中于局部,采集容易,运输方便。产量易于估计。 再者,野生药用植物数量有限,如果需要量增加。就会供不应求,形成缺货,另外有些植物滥采滥掘,就会减少产量,甚至绝迹灭种。而人工栽培则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生产,避免缺货现象。 有些药用植物如豆蔻,诃子等国内没有野生,仅靠国外进口,帮只有进行自己栽培,才有保证需要。 2、栽培药用植物可以保证药材品质。野生者可能采错或掺杂。栽培品则可保持品质的纯一,保证药材品质一致。 野生品因地区分散,交通不便。采集和干燥的时间很难控制。如过早过迟均能影响品质。栽培品则可适时采集,保证了药材的质量。 栽培药用植物可以应用选种的方法,增加药材的品种。同时由于新品种的创造,可以增加药材的有效成分,也就提高了药材的品质。 (三)加工品 中药往往应用种种不同的方法,制造成各种便于应用的剂型,这种剂型用现代语来说,就是加工品。由于我国药材加工技术发展得很早,所以中药加工各类繁多。如丹剂有红昇剂、白降丹、轻粉、红粉、小灵丹等;胶类制剂有阿胶、鹿角胶、龟版胶等;发酵制剂有六神曲、建神曲、红曲、淡豆豉、胆南星等等。 (四)进口药材 目前我国不产或产量不丰,需待国外进口满足临床需要的。经调查有以下四十余种: 羚羊角、豆蔻(原蔻、小白蔻、三角蔻、贡蔻)、胖大海、天仙子、黑白胡椒、犀角、藤黄、穿山甲、象皮、天竺黄、新木香、阿魏、诃子、胡黄连、没食子、马钱子、乳香、没药、猴枣、番泻叶、芦荟、 鹿角、西洋参(野山泡参、种参)、玳瑁、海马、牛黄、槟榔、大腹皮、血竭、砂仁、玉果、公丁香、母丁香等。 目前尚需进口的药材应研究引种、栽培、饲养、生产的方法。一部分较贵重药材也可以考虑合成代用的问题。如牛黄、麝香等,已成功合成了人工代用品,经药理试验证明与天然牛黄一致,现已应用于临床。 附:我国的中药天然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出产药材极丰富的国家,全国各地,尤其是西北、西南一带,蕴藏着无穷的天然药物资源。 今将全国各地特产常用的药材列表: 浙江 延胡索、浙贝、白芍、麦门冬、玄参、菊花、乌药、牛蒡子、白术、半夏、山萸肉、蜈蚣、腹水草等。 江苏 半夏、丹参、夏枯草、苦参、明党参、苍术(茅苍术)、南沙参、茜草、平贝、水蛭、土元、龟版、龙虎草等。 安徽 白芍、茯苓、桂梗、半夏、菊花、葛根、山楂核、何首乌、 鳖甲、龟版、白果、夏枯草、宣木瓜、丹皮、明党参、白术(生晒术)、白前、辛夷、狠毒、半边莲等。 福建 泽泻、青皮、厚朴、薏米、青黛、乌梅、枳实(壳)、海龙、海马、昆布、海藻、石决明、祁蛇、穿山甲、琥珀等。 山东 沙参、半夏、蝉衣、桔梗、柴胡、香附、蟾酥、远志、金银花、瓜蒌、天花粉、苍术、前胡、黄芩、益母草、山楂、全蠍、丹皮、葛根、白芷、百部、荆芥、地骨皮、紫苏、猪牙皂等。 山西 甘草、远志、黄芪、柴胡、五加皮、知母、连翘、党参、麝香、防风、麻黄、秦艽、款冬花、猪芩、九节菖蒲等。 河南 茯苓、苍术、全蝎、防风、桔梗、金银花、红花、柴胡、杏仁、款冬花、山萸肉、连翘、半夏、土元、生地、菊花、牛膝、山药、麝香等。 湖北 茯苓、半夏、黄莲、柴胡、杜仲、桔梗、杜牛膝、厚朴、麝香、鳖甲、龟板、全蝎等。 湖南 厚朴、土茯苓、夏枯草、薄荷、前胡、木通、薏苡仁、乌药、黄枙子、荆芥、白术、白芷、木瓜、穿山甲等。 江西 枳实(壳)、车前、荆芥、茵陈、蔓荆子、樟脑、半夏、使君子、吴茱萸、香薷、白及、蜂蜜等。 广东 土茯苓、何首乌、巴戟天、山楂、黄精、高良姜、陈皮、山奈、益智仁、槟榔、沉香、桂枝、桑寄生、砂仁、佛手、昆布、海藻、穿山甲、地龙等。 广西 环草、何首乌、樟脑、蛤蚧、红芽大戟、鸦胆子、巴戟天、千年健、沉香等。 陕西 杜仲、玉竹、黄花、麻黄、苍术、猪芩、连翘、草乌、威灵仙、仁柴胡、地骨皮、山萸肉、甘遂、九节菖蒲、蒺藜、山楂、白芷、葛根、密蒙花、天麻、乌药、秦皮、半夏、荆芥、吴茱萸、麝香、玄参、五灵脂等。 甘肃 麻黄、黄芪、猪芩、知母、川芎、款冬花、苍术、升麻、防风、赤芍、党参、鹿茸、麝香、甘草、大黄、苦参、地愉、槐花、五加皮、益母草、旋复花等。 青海 冬草夏草、黄芪、麻黄、大黄、炉贝、甘草、鹿茸、鹿角、麝香等。 四川 附子、乌头、白附子、麦冬、白芷、半夏、白芍、党参、明党参、大黄、泡参、独活、羌活、当归、菊花、木通、桔梗、柴胡、前胡、秦艽、川芎、杜仲、牛膝、虫草、黄连、贝母、泽泻、白木耳、木香、甘松、郁金、巴豆、石斛、吴茱萸、天麻、枳实(壳)、使君子、续断、樟脑、麝香、鹿茸、蜂蜜等。 云南 云木香、三七、贝母、黄连、当归、茯苓、天麻、党参、白芍、防风、佛手、马槟榔、红芽大戟、天门冬、杜仲、红花、紫草、熊胆、穿山甲、斑蝥、麝香、琥珀、雷丸、蛤蚧等。 贵州 杜仲、党参、天麻、桔梗、荆芥、天门冬、吴茱萸、雷丸、虎骨、麝香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紫草、贝母、阿魏、红花、鹿角、鹿茸等。 辽宁 园参、五味子、细辛、沙参、全蝎、蛤士蟆、三稜、芡实、鹿茸、牛黄、大力子、龙胆草、黄芩、木通、杏仁、郁李仁、车前子、远志、益母草、马兜铃、鲜生地、石决明、獭肝。 吉林 园参、鹿茸、鹿角、五味子、虎骨、木通、细辛、杏仁、郁李仁、防风、车前子、麻黄、平贝、远志等。 黑龙江 熊胆、虎骨、五味子、木通、杏仁、黄芪、甘草、防风、麻黄、熊胆、熊掌、虎骨等。 内蒙古自治区 鹿茸、鹿尾、鹿胎、鹿角、甘草、防风、麻黄、黄芩、党参、银柴胡等。 台湾 大枫子、儿茶、白檀香、胡椒、槟榔、樟脑、相思子、木鳖子、降真得、玳瑁、海马、珍珠、白花蛇、穿山甲、斑蝥等。 西藏地区 麻黄、大黄、草乌、天南星、蛇床子、秦艽、芍药、知母、羌活、贝母、虫草、石膏、琉黄、硼砂、硵砂、芒硝、白矾、麝香、鹿茸、豹骨、虎骨、熊胆、羚羊角等。 中药命名的意义 中药的名称常根据药物的形态、颜色、产地、功用等特征而命名、因此可以使人联想到它的形态以及功用等。 (一)依形态命名 如人参,其根形像人;牛膝,它的茎节如牛的膝关节;白头翁,其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猫眼草,花的形状好像猫的眼睛等。 (二)因颜色命名 如红花,是红色的花;赤小豆,是赤色的小豆;玄参,其形如参,里面是黑的等。 (三)因气味命名 如木香,入药部分有一定的香气;麝香,是动物公麝由脐至阴部所分泌的一种物质,具有持久的香气;苦参,其形如参而味极苦。 (四)以产地命名 如芎川,是生长在四川的芎藭;阿胶,最早是以山东阿泉的井水熬制乌驴皮,制成的胶而得名。 (五)因功用命名 如益母草,因该划有益于妇女,用于产后子宫出血;骨碎补,可用于外科接骨行伤;防风,可防御风邪;通草,此草可通利小便。 (六)以收获时间命名 如半夏,其球茎成熟于夏季之半(仲夏);夏枯草,于夏至节后全草即枯萎;冬青,其叶凌冬尚青;款冬花,至冬至节始开花。 (七)因入药部位命名 如霜桑叶,是桑树的叶子,经霜以后采集入药;白茅根,是茅草的根;金银花,初开花时是白色,二三天后变成黄色,故名;桑白皮,桑树根部的内层皮是白色的;车前子,此草生道旁及牛马车跡中,入药用其种子。 (八)因使用人命名 如何首乌,相传有一姓何的老头,服用此药白发变黑发,因此称此草为何首乌。 (九)进口中药译音 如诃黎勒,今称诃子,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天主持来,相传药王手持者为诃黎勒;曼陀罗华,亦系印度梵语的音译,原意思是细小园形美丽的花。 目前中药名称尚存在混乱现象,一物多名或同名异物的情况是很严重的,因而造成采集、收藏、使用等等方面为之不便,这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一物多名的,如云帮纸又称木蝴蝶,千张纸、千层纸、肉蓯蓉又称大芸,红豆蔻又名山羌子,洋金花又称风茄花、曼陀罗花,吴茱萸又称茶辣,左力等等。同名异物的,如以木香命名的中药有好几种,一种是川木香,它是产于四川的菊科植物,品质轻松,香味薄弱,虽有健胃利尿驱风的功效,但不为医家所重视,青木香,有的是菊科植物土木香的根,有的是马兜铃的根,有的是痧药草的根。 形成这种混乱的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为了写时方便 大黄写成大王,信石写成人言,硼砂写月石,薤仁写成内人,枣仁写成找人等。 (二)区别药材规格 采集后未经加工去皮的甘草称皮草,已去皮的称粉草;橘红常于集散地切成相连的五瓣或六瓣,然后折叠起来捆札成把,切五瓣的商品上称为五爪,切六瓣的称为六爪;大黄的规格有蛋吉、中吉、片吉、大黄渣等,蛋吉系将集散西宁的大黄选中型坚重的削去外皮,两头切齐,楞角处刮光成鸭蛋园形;中吉系将大中型大黄按其生长形状,削去外皮,露出内部花纹(如大理石样纹理,是大黄 鉴别质量的依据),不如蛋吉坚重,片吉系用大型大黄从面剖成二片或三片,切开面花纹明显,质较松而油性小,大黄渣系大黄加工刮下部分,成片状及碎渣。 (三)旧时封建迷信 蒺藜写成吉利,蔓荆子写成万金,茯苓写福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