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大唐木子 2019-03-06

元稹(公元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唐朝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宰相,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咏廿四气诗》共有二十四首诗,均采用格律谨严的五言律诗格式,构成一副大型组诗。组诗中每首诗对应一个节气,其内容主要反映了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并与物候、农事活动相结合,辅以生活与民俗等内容。由于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别样的构思手法和质朴清新的语言,加之画面交替、情景交融、音韵转换,读其诗有如观有声之画,使《咏廿四气诗》成为此后同类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春季】: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立春正月节(唐·元稹)

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间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

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意味冬季结束,开始进入春天了。'东风解冻、鱼儿上冰'等物候,预示着万物开始复苏,人们都在庆贺立春节日。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雨水正月中(唐·元稹)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

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诗中开篇直接点明雨水节气。'平田已见龙'是'见龙在田'之意。我国古代将二十八星宿以七个为一组分为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每年春季东方星宿青龙从田间地平线升起,称之为'见龙在田'。'祭鱼'是'獭祭鱼'之略,春天獭常捕鱼陈列水边,如同祭祀。《礼记·月令》中说:'(孟春之月)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诗中的'归雁迴山峰''花色影重重'正应了'鸿雁来、草木萌动'的物候。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惊蛰二月节(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惊蛰节气时天气开始转暖,春雷震响,蛰伏的动物们纷纷苏醒、活动起来。'鹰老化春鸠'一句,根据《逸周书·时训》记载,'惊蛰十日,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化为鹰。'此处当是指物候变化。'矩脩'为巨大修长之意,惊蛰时节,温暖的气候争催着万物急迫地生长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春分二月中(唐·元稹)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此时冷暖空气正是进退频繁的时候,春季强对流天气活跃,雨来云过时,常伴随着电闪雷鸣。'玄鸟'即燕子,《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玄鸟至',燕子北归正是春季典型的物候特征。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清明三月节(唐·元稹)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清明节气正是山清水秀的好时光。空中先有柳絮随风飞舞,路边的梧桐花随后又陆续开放,喜阴的田鼠钻回地洞中,一场清明雨过后,天空挂着彩虹。看这样的天气状况,不用担心谷雨时缺少雨水了。《礼记·月令》说:'(季春之月),桐始华,田鼠化鴽,虹始见。'这与'梧桐续放花''鴽声知化鼠'和'虹影指天涯',相互呼应。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谷雨春光晓(唐·元稹)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鸣鸠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戴胜'是一种头顶五彩羽毛的小鸟,这种被视作吉祥象征的鸟儿正在桑树上鸣叫,桑林间的池塘中长满了浮萍。温暖的屋中蚕蚁啃食桑叶的声音沙沙作响;温暖的春风拂过,麦类和葶苈植物在节节拔高。布谷鸟们一边振翅飞翔,一边'布谷、布谷'地鸣叫着,反复地提醒人们要播种啦!

【夏季】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立夏四月节(唐·元稹)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

帘蚕呈茧样,林鸟哺雏声。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仲吕'是古代音律名,古人认为天体运行、季节变化与音律有关系,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的说法,所以'仲吕'成了四月的代称。而'朱明'则是夏季的别称,所以'仲吕启朱明'即'四月开启了夏季'。'蚯蚓谁教出,王瓜自合生'出自《逸周书》:'立夏之日,蝼蛄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小满四月中(唐·元稹)

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

杏麦修镰钐,錋竖棘篱。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为?

小满时节何止'苦菜秀',很多植物都开始秀穗了!小满四月在一年里正是阳气最充足的时候(下一个中气'夏至',阳气到顶,已开始'一阴生'了),靡草(播娘蒿)怎么会'衰'呢?'麦秋至'似乎也早了点,因为麦粒只是'小满',农民只是在修理镰刀和打麦用具,准备迎接收割而已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芒种五月节(唐·元稹)

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

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芒种时节人们对农事的关注。按农历,芒种属于五月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需要马上收割。因此,芒种也可以理解为'忙种'。白居易的诗《观刈麦》开头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即是说这时小麦一垄接一垄的黄熟,抢收十分急迫。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夏至五月中(唐·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穴,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这里写的是夏至五月时炎热在加剧,以及蝉鸣、雷电、彩虹等物候和天气现象。夏至过后,阳气开始衰落,阴气开始生长,所以诗中说'二气各西东'。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小暑六月节(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突然暖暖的热风到了,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竹子的喧哗声已经表明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仿佛已经听到了隆隆的雷声。正因为炎热季节的一场场雨,才有了门户上潮湿的青霭和院落里蔓生的小绿苔。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蟋蟀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斗。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大暑六月中(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三秋'指秋季的三个月,'九夏'指夏天的四、五、六月,三个月共90天,'林钟'是六月的音律。'桂轮'指月亮,'萤火''菰蒲''瓜果'都是热天生长或享用的东西。最后两句则有点'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意思。'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秋季】

立秋七月节(唐·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即立秋头5天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因为这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了;中5天,大地上早晨会有白色露水产生;后5天,蝉也开始鸣叫了(古人认为蝉感阴而鸣,故称寒蝉,其声为寒声)。

元稹的诗把这三种物象都写了进去,还写到了七夕的牛郎织女。至于'一叶惊心绪',古人认为,一到立秋,梧桐树就开始落叶,甚至这还成了立秋的象征。据记载,宋朝时国家有'迎立秋'仪式:立秋这天,皇宫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百官到场等候,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这时,梧桐会应声落下一片叶子。因此还留下了'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成语。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处暑七月中(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鹰乃祭鸟'指老鹰开始大量捕猎小鸟;'天地始肃'指万物开始凋零,即'天高不见心'诗意;'禾乃登'指农作物成熟,即诗中说的'禾黍熟'。另外,诗中的'白藏'指'秋',古人把四季配以四种颜色,称'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白露八月节(唐·元稹)

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

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

诗先写'白露'名称的由来'露沾蔬草白',再写秋季的特色天蓝云稀,接着写树叶飘落以及由此引发的人们的垂暮之感。'养羞'句,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燕子)归,三候群鸟养羞。'这里'来'当是往南飞的意思,羞即'馐',即三候到来时,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准备过冬了。'为客'句,是在感叹自己的不为所用和虚度年华。后两句则是说的农事活动:白露时节作物相继成熟,必须开始抢收了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秋分八月中(唐·元稹)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首句说按音律八月属于十二律的'南吕'。'雷收'句,源自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天地阳气过盛引起的,秋分后阳气衰落,所以不打雷了);二候蛰虫坯户(冬眠的动物做茧、封窝门);三候水始涸(河流进入枯水期)'。'寒暑合均平',指秋分是从暑到寒的盛衰转折点,不但昼夜平分,也是气温处于全年平均值的日子。最后二句则也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意味。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寒露九月节(唐·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始黄华。''鸿雁来宾',指鸿雁大举南迁('随阳')、中途休息('宾'即住宿);'雀入大水为蛤',指雀鸟进入海中变成蛤蜊(深秋天寒,很多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水里出现大量蛤蜊,贝壳条纹和鸟的很相似,便以为它们是鸟变成的);'菊始黄华',是说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诗中把这三件事都写到了。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霜降九月中(唐·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诗中写了霜降时节云尽天高、木落雁飞的景象,也写到了豺祭兽的典故。霜降节气离九九重阳节很近(今年重阳节在10月21日),所以诗中特别强调了重阳,包括重阳赏菊花、饮菊花酒等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做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冬季】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立冬十月节(唐·元稹)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前几句写天寒水冻,月影瘦、雁南飞,作物收获,寒衣制成。后两句则是典故,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所谓'雉入大水为蜃'即指野鸡一类的鸟钻入水里,变成大蛤(河蚌类)了。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小雪十月中(唐·元稹)

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

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

古书上说,小雪的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诗的前二句即是说'虹藏不见',三、四句指'天气上升地气下降',由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导致天地闭塞不通,所以到三候万物失去生机而进入冬天。所谓'小雪十月中',即小雪为'十月中气',是农历十月的标志。十月是冬季的第一个月,又叫'孟冬'。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按易卦的解释,十月为'坤',是个全阴的月份,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孤立看待这个'全阴',古人认为,十月虽然全是阴,但暗含一点纯阳,所以反称十月为'阳月'。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大雪十一月节(唐·元稹)

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玉管鸣寒夜,披书晓绛帷。

黄钟随气改,鴳鸟不鸣时。何限苍生类,依依惜暮晖。

在诗人的眼里,'大雪'时节阴气集聚,到处白雪霏霏。雪夜里,有人吹乐消遣,有人伏案读书。临近冬至节,鷃鸟已不再鸣叫,冬末就如同一天中的暮色,令人珍惜不已。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冬至十一月中 (唐·元稹)

二气俱生处,周家正立年。岁星瞻北极,舜日照南天。

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綺筵。万邦歌有道,谁敢动征边?

'二气'指大自然的阴阳二气,'周家'句指周历以冬至月为正月(夏历以雨水月为正月),'景日照南天'即冬至这天太阳纬度最南。冬至一阳生,从此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所以古人认为冬至是个吉日,必须隆重庆贺,历代皇帝都会在冬至这天,在天坛举行隆重的祭天大典(这也就是元稹后几句诗的意思)。本来,按一般的思维方式,夏至的时候,阳气最旺,应该最被看好,但古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夏至'一阴生',君道开始衰了,自然万物的气运也开始衰落,所以反而不庆贺。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小寒十二月节(唐·元稹)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我们平时说的'黄钟大吕',是中国古代十二律中的头两个音律,黄钟是对应子月即十一月,大吕对应十二月,所以诗中说'小寒连大吕'。后五句说的是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向),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都说的是阳气发动后鸟类的活动:大雁开始北迁了,喜鹊开始筑巢了,野鸡开始鸣叫了。'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两句说,虽然仍是严冬,但离春天正月已经不远了。

元稹《咏廿四气诗》,24首诗配24幅画,真是美得彻骨!

大寒十二月中(唐·元稹)

腊酒自盈樽,金炉兽炭温。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冬与春交替,星周月讵存?明朝换新律,梅柳待阳春。

'腊酒'乃腊月所酿,岑参诗'玉瓶素蚁腊酒香。''兽炭'泛指炭火,张南史诗'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星周'指《礼记月令》说腊月的'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星'是指北斗周回运乡,又起于东,一年又将开始。'讵'是副词,相当于'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