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历法基础知识——二十四节气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2-05
古代历法基础知识——二十四节气

一、释义

(一)名词解释

气候,是指节气和候应各取一字组成的概括天气状况的名词。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节气和物候互相参照的完整记录。

黄道: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我们从地球上看成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365或366圈,太阳这样移动的路线叫做黄道。

节气: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情况依次分为二十四个节段,每段约半个月时间。宋王应麟《玉海》:“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气。每月的二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

,指气象、气候,即根据每一个阶段内所特有的气象或物象(如大地上的农作物变化等)以确定各段名称,称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自然季节物候的特征。

(二)字义演变:

,《说文》:“竹约也。从‘竹’,‘即’声。子结切。”段注:“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引伸为‘节省’、‘节制’、‘节义’字。又假借为‘符卪’字。”竹节——骨节——时间的节段。节气之节是二十四个时段的交接点。又引申为节日,竹节分段有规则,引申为礼仪、礼节——法度、准则——操守等。

,《说文》:“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去既切。”段注:“‘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爲‘云气’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象云起之貌。”《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气’。氣爲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爲‘求乞’字。‘气’、‘乞’本同一字也。后世隶、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笔以别之。”

氣,《说文》:“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春秋传》曰:‘齐人来气诸矦。’饩,氣或从食。”段注:“《聘礼》:‘杀曰饔,生曰饩。’餼有牛、羊、豕、黍、粱、稻、稷、禾、薪、刍等。不言牛羊豕者,以其字从‘米’也。言刍米不言禾者,举刍米可以该禾也。今字叚‘氣’爲‘云气’字。而饔餼乃無作‘氣’者。”

,象形。本义是射布,即箭靶。古代群居,能为众射兽除害者则以为长,故引申为官爵、君主、达官贵人。

,《说文》:“伺望也。从‘人’,矦声。胡遘切。” 《素问》:歧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由守望又引申为侦察、观测、占验、征兆、事物变化的状况。天气变化观测有一个过程,古代把五天视为一个观察变化的基础,叫候。三个候相当于一个节气,一年分为七十二候。

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圭表观影。

古代历法基础知识——二十四节气

最早用八尺长竿子立在地上,称为表。在竿子正北修土埂称土圭。太阳升至正南方,太阳光照射竿子的投影就在正北的土圭上。根据竿影的长度来确定一年的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一年中竿影的长度是在不断地变化。在测量中就会发现,冬季有一天竿影最长,夏天有一天竿影最短。这两天古代就叫作“日至”。夏天竿影最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叫“日长至”,即“夏至”节。冬天竿影最长,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叫“日短至”,也就是“冬至”。

河南登封现存“周公观影台”(如下图示)

二十四节气当中,自然界的动植物及天气变化是有规律的,每个节气内都有三个物候现象,这就是七十二候,用以表示气象时段的规律,是二十四节气的详解和补充。七十二候之名,最早见于《逸周书·时训解》《礼记·月令》也有相应的内容。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表

古代历法基础知识——二十四节气
古代历法基础知识——二十四节气

三、二十四节气略解

1、立春 正月节。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在每年2月3—5日,六九的第一天。一候东风送暖,大地解冻。二候蛰居的虫类开始苏醒蠕动。三候河鱼上浮冰面下可见,如负冰而游。立春之节,十五天中迎春花、樱桃、望春花相继开放。民间有“贴春花”、“鞭春牛”,吃春饼、春卷的习俗。

2、雨水 正月中。一般从公历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此时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冷空气仍很频繁。人们需要养护脾脏、锻炼身体。华北地区小麦返青。菜花、棠棣、李花相继开放。一候水獭开始捕鱼陈列岸边似祭天。二候大雁北飞。谚有“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三候天地之气融合,草木始萌芽。这个时候就要开始培土施肥、清沟排水。

3、惊蛰 二月节。在每年3月5—6日。原名启蛰,西汉时避景帝讳改名惊蛰。《集解》:“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华北地区春雷较晚,要到清明后方可闻。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华北民俗惊蛰时要吃梨让毒虫远离。一候桃花开。二候杏花开,黄鹂鸟鸣。三候蔷薇花开。此时看不到鹰,可以听到长得象幼鹰的布谷鸟在歌唱。

4、春分 二月中。在每年3月20—21日。分,半也,平分之义。当春季九十天之半,又昼夜时间相等。秋分同。皇帝在春分这天要祭日。“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作物开始灌溉播种,小孩出来放风筝。一候燕至。二候雷乃发生。三候始电。海棠、梨花、木兰相继开放。

5、清明 三月节。在每年4月—6日。《集解》:“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前后,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此时小麦生长旺盛。又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作为传统节日,习俗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主题。小孩子们有荡秋千、踢蹴鞠、放风筝的游戏。一候桐树花开。二候牡丹、麦花开。三候柳花开,虹始出现。

6、谷雨 三月中。在每年4月19—21日。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开始回升,雨水增多。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也需要雨水才能播种出苗,雨水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生长,故称“谷雨”。谷雨之得名亦与民间传说有关。《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今陕西白水县尚有谷雨祭苍颉的习俗。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巳节”。仲春之月,亦称蚕月,此时节气候湿润,适于作物播种及生长,桑树枝繁叶茂。谷雨之时,南方采摘茶,北方香椿可食。一候水草始生。二候斑鸠在树林中整理羽毛。三候戴胜鸟在桑树间出没捕捉昆虫。

7、立夏 四月节。在每年5月5—6日。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作物已经出苗。早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一候蛙鸣。二候蚯蚓出。三候土瓜成熟。

8、小满 四月中。在每年5月20-22日。小满是指麦类及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谓之小满。是一年当中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期。蚕也开始结茧。一候苦菜秀。农谚:“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可食用野菜。二候靡草死。靡草,葶苈之属,至夏则枯死,故此时采之。《蜀本草》:“葶苈,苗似荠,春末生,高二、三尺,花黄,角生子黄细,五月熟,采之暴干。”《滇本草》:“葶苈一名麦蓝菜,生麦地。如荠,高几二尺。”主要功用是泻肺降气、消肿除痰、止咳定喘。第三候麦秋至。《集解》:“‘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

9、芒种 五月节。在每年6月6日前后。夏麦有芒,则作物成熟。正是其他暖季作物抢种时期。“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说,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10、夏至 五月中。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至,极也。夏至之时,果树剪枝除虫,夏种作物要锄草灌溉。“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一阴生而阳气始衰,故鹿角脱落。麋属阴,所以在冬至角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11、小暑 六月节。在每年的7月7日或8日。此时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茁壮成长阶段,需要加强田间管理。《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一候温风至。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二候蟋蟀居壁。由于炎热,蟋蟀躲到墙隙中避暑。三候鹰始击。《集解》:“击,搏击也。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

12、大暑 六月中。在每年7月22-24日。大暑节气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一候腐草化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13、立秋 七月节。在每年8月7-9日。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秋,《说文》:“禾谷熟也。”段注:“其时万物皆老。《礼记》曰:‘西方者秋。’秋之为言揫也。”《集解》:“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要抓紧播种,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一候凉风至。早晚已明显有凉风到来。二候白露降。白天地面温度仍很高,夜晚水气凝结出现露珠。这是天气转凉的开始。三候寒蝉鸣。

14、处暑 七月中。在每年8月23日前后。处,止也。表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一候鹰乃祭鸟。此时大地一片丰收景象,可供鹰捕食的鸟类增多,鹰捕鸟后把猎物摆放在地上,似先祭天状。且不击有胎之鸟,故古人谓鹰为义禽。二候天地始肃。草木落叶,有缩栗之象。《礼·月令》:“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三候禾乃登。即谷物成熟,要收获和加工收藏了。

15、白露 八月节。在每年9月7日或8日。《集解》:“阴气渐重,露凝而白。”白露之时,大部分庄稼都已收割,是播种冬小麦的重要时期。还可播种大蒜、萝卜、白菜等。一候大雁南飞。二候燕子南飞。三候群鸟养羞。《礼记》注曰:“羞者,所美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

16、秋分 八月中。每年9月23日或24日。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秋分时阴气盛,雷声收敛。越冬的小虫开始在洞口培土,准备蛰藏天气干燥,雨量开始减少,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沼泽及水洼开始干涸。

17、寒露 九月节。每年10月8日或9日。《集解》:“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大白菜、萝卜、薯类作物都已成熟可以收割。接下来的农事活动就是是深翻土地,填埋秸秆沤肥,保持土壤水分。寒露时节虽然天气转凉,但冷暖适宜。适合登高远望。九月九有重阳登山节。寒露一候鸿雁南飞。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集解》:“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按:古人认为黄雀之类的小鸟深秋潜入大海,而蛤类的条纹与雀相似,故以为是雀所化。此说荒谬牵合。当是二候之时,黄雀入大水觅食,蛤类大量繁殖景象。三候菊有黄华。

18、霜降 九月中。每年10月23日或24日。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此时柿子成熟可食。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植物停止生长,山野树木开始枯黄,是欣赏红叶的时节。霜降又是黄淮流域羊配种的好时候。一候豺乃祭兽。秋天动物膘肥体壮,数量繁多。豺很容易猎取小动物,将捕获的动物放在地上,古人以为这是在祭天。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夜晚地面温度降到了零度以下,虫子感到寒冷,全部钻到了地下不动不食,准备蛰伏越冬。

19、立冬 十月节。每年11月7日或8日。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一候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也。”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20、小雪 十月中。每年11月22日或23日。《集解》:“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节气,意味着我国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冷空气使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21、大雪 十一月节。每年12月7日或8日。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俗谚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一候鶡鴠不鸣。鶡鴠,《月令》作“曷旦”,《增韵》:“求旦之鳥,似雞,晝夜常鳴。”《本草》以为寒号鸟。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荔,《说文》:“草也。似蒲而小,根可作刷。”吴氏《集解》以为《本草》之蠡实,即马薤。段注:“荔,今北方束其根以刮锅。李时珍以马帚之荓当之。误也。”

22、冬至 十一月中。每年12月21—22日。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古代以冬至为重要节日,汉代时政府要举行仪式贺冬,例行放假休息。唐宋以后皇帝要在这天举行祭天大典。民间传统北方到这一天要吃饺子。一候蚯蚓结。冬至初候时,地冻,蚯蚓在泥土中倦缩冻僵成一团,象绳子打结。二候麋角解。麋鹿角至冬至脱落。三候水泉动。“冬至一阳升”,大地阳气回升,泉水下有地中热气向上冒起。

23、小寒 十二月节。每年1月5日或6日。《集解》:“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一候雁北乡。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二候鹊始巢。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三候雉始雊。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集解》:“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24、大寒 十二月中。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自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在腊月,这时就要准备过年,置办年货。一候鸡乳。大寒时节,母鸡开始孵化小鸡。二候征鸟厉疾。天气寒冷,树木干枯,地表裸露,视野开阔,鹰隼在高空中很容易发现在地面觅食的小动物,然后象利箭一样扑食猎物。三候水泽腹坚。这时江河湖泊的水结冰达到全年最厚,很坚硬。《集解》:“冰之初凝,水面而已,至此则彻上下皆凝,故云腹坚,腹犹内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