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前的今天(1990年3月3日),由美、法、中、苏、英、日6名极地探险家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历时220天、跋涉5984公里,完成了人类第一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横穿南极的路线 这次任务由美国和法国联合发起,当时,南极大陆四周陆续建起了考察站,但腹地仍是个谜。得知组建探险队的消息后,曾两次到南极考察的中科院副研究员秦大河毛遂自荐,得到了这一宝贵机会。 当秦大河信心满满地准备踏上征程时,他的妻子在上班途中遭遇车祸,伤势严重,他不得不放下一切工作守在病床前。在他纠结还要不要继续此次任务时,妻子的话让他打定了主意:“你不去,六面国旗中就没有中国的旗。” 出发前,6名队员在北美伊利镇进行了集训。集训期间,口腔外科医生告诉秦大河,他需要拔掉10颗牙齿,“因为探险吃的食品全是坚硬、冻结的压缩食品,如果牙齿出了问题,在南极洲无法医治”。秦大河就一个字:“拔!” 秦大河看牙医 秦大河曾将南极洲称为“世外桃源”,但“世外桃源”之旅并不顺畅。 秦大河回忆,他们穿越南极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狗橇与滑雪板,但冰盖上冰裂隙随处可见,不少还藏在积雪下,他们经常连人带狗一起栽下去。此外,暴风雪经常“光顾”,积雪被吹起来,眼前一片白茫茫,他们有时一天只能前进两三公里。 有次,日本队员圭三突然失踪,他们用绳子彼此相连找了13个小时才找到。原来,圭三出帐篷喂雪橇犬时暴风雪加剧,没走几步就迷路了。后来,他在雪地挖了个坑藏身其中,只露出一个孔供呼吸。雪一直吹,他就一直挖,挖了整整一晚,他才没被掩埋。 秦大河介绍,他们的食品补给由飞机预先运到指定地点。“有次两个储存点都没找到,大雪掩埋了一切。”好不容易飞机来了,但能见度太差,“明明听到隆隆声,但飞机盘旋一两个小时又返回了”。后来天气好转,节食多日的他们才收到补给。 环境艰险,但秦大河还肩负一项重要任务。 秦大河是以冰川学家的身份参加此次活动的,一路上都在进行科考工作,因此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劳动。秦大河介绍,他每隔55公里就要采集一次雪样,采样时需要先挖一个2米多深的大坑,再用专门仪器每隔两厘米取一次雪,每采一个样换一双手套,每采10个样换一次口罩。 采集雪样 由于气温低,挖雪坑要费很大力气。在“不可接近地区”(年平均气温在零下70°C-80°C之间)前段,他花了整整6⃣小时才挖成一个雪坑。有次探险队要精简装备,秦大河丢掉备用的衣物,却把采样小瓶都带上了,法国队员直感叹:“真是个疯狂的科学家。” 最终,秦大河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工作,共采集到800多个雪样,首次获得了这一地区的连续观测资料和雪冰样品,填补了冰川学空白。这次探险活动也被视作人类到达两极、登上珠峰、飞上月球之后取得的又一次胜利。 到达终点后的合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