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北京办一场冬奥会, 最需要的、也是最多的是什么? 是雪。 尤其是竞技类赛道上, 所必需的是, 密度比天然雪高3到5倍的人造“冰状雪”。 而你知道吗, 2016年以前, 中国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 最后,是下面图中的, 这位其貌不扬、普普通通的中国老头, 造出了“冰状雪”, 实现了今天中国冬奥会的用雪自由! 我们以前不知道他的名字, 往后,他的名字将被永远铭记! 他叫:秦大河。 ![]() 秦大河是谁? 他说自己是一个普通人。 1947年出生,6岁读书,成绩平平, 小学都是来来回回换了三所。 高中勉强考上了重点, 大学虽读的985、211, 但和知名的清华北大相比, 还是差了点意思。 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 秦大河认为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普通人, 他被分配到甘肃省一所学校教书, 也许唯一的不同, 就是他是全校最严厉的老师, 带着三个班的数学, 150个学生的作业, 全部亲自批改无一遗漏。 照着这样的路走下去, 秦大河会是千千万万教师中普通的一员。 可他干了三件大事, 人生从此走向不凡! 1978年,秦大河改行了, 从一个教数学的老师, 进入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当起了研究员。 隔行如隔山, 冰川冻土的厚厚资料, 就像是天书一样看得人云里雾里。 冰川科考生活更是枯燥, 走在茫茫雪地里, 和那些冰块、积雪打交道, 感觉人生仿佛也和它们一样淡然无味。 但秦大河展现了他不一样的一面。 1983年, 年轻的秦大河首次前往南极工作, 那个时候中国在南极没有站点, 最早的长城站两年后才完工。 他只能去澳大利亚的凯西站, 成为其中为数不多的中国科学家, 除从事实验室研究工作, 秦大河还需经常外出采样钻取冰芯。 这是危险的野外作业, 通常在夜间进行。 由于南极大陆地表覆盖冰雪, 不可见地形构造多样且脆弱, 意外时有发生。 一次外出科考, 秦大河的车队刚离开科考站不远, 牵引车就坠入了冰沟。 这种境况时有发生, 可以说每一次外出都是拿命科考。 枯燥的实验,危险的科研, 足以劝退很多人。 而秦大河最终留了下来, 不光留了下来,他还将乏味的日子, 过成了有趣的每一天。 他爱上了摄影, 冲洗胶片的暗房成了他第二个工作室; 经历了十天暴风雪, 他给全站队员包饺子, 热气腾腾的中国美食, 令国外科研人员直呼美味; 南极本是一个娱乐匮乏的地方, 可秦大河的到来, 为这里增添了快乐, 中国民族音乐在这里响起, 他和站内队员们, 欣赏时下最流行的披头士歌曲...... 一个能改变自己,改变周围的人, 有一天,他会改变世界。 秦大河,就在42岁那年, 做成了第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 ![]() 1989年, 来自中美苏法英日6个国家的6名队员, 组成了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 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 开始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 6个人, 4名探险家,仅有两名科学家, 秦大河, 就是其中仅有的两名科学家之一。 横跨南极, 于个人而言,这是一条悲壮的征途, 因为此前有无数探险家, 为此献出了生命; 于国家而言,这更是一项神圣的任务, 因为没有一个中国人, 成功横穿过南极! 能不能活着回来? 秦大河心里没有底, 但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 我为能够受派遣参加这一历史性的活动, 而感到荣幸。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 即便发生意外,我也绝不后悔。” 临行前, 秦大河“舍弃”了自己的10颗牙齿, 因为南极大陆没有医疗条件, 牙齿的健康很重要, 一旦出现问题就无法吃下食物, 医生建议, 所有有“嫌疑”的牙齿都要拔掉。 为了喜欢的科研, 他就这样硬生生拔掉了10颗牙齿, 才40岁出头,就只能靠满口假牙吃饭了。 而在横穿南极之初, 因为时间仓促,秦大河没学会滑雪, 在雪地里行进,没有滑雪板不堪设想, 怎么办? 他只能踏在滑雪板上跑着前进, 这比起在陆地上跑步不知要难多少倍, 几乎每两分钟就摔倒一次, 体力上市极大的消耗, 他累得连腿都抬不起来了, 就把自己拴在雪橇上拖一段路, 也不知道摔了多少个跟头、 流了多少汗, 他终于学会了滑雪。 ![]() 在横跨南极的日子里, 对生命的挑战从未缺席。 他们从早八点出发, 到晚六点几乎片刻不停, 暴风雪的袭击令人苦不堪言, 更为凶险的是穿越冰裂隙地带, 冰桥表面看似坚牢,实则一踏即碎, 下面就是深达几丈、几十丈的冰沟。 有一次行进途中, 科考队的牵引犬不小心掉进了冰隙, 幸好冰沟不深,被队员们救了上来。 而艰难的一天行进结束后, 队员们都去休息了, 跑了几十公里的秦大河, 还要身着洁净服挖雪坑、采集雪样, 观察雪层剖面变化等, 每隔5个纬度, 还要再挖两米深的雪坑、 每2厘米采一个雪样, 并将雪样装入携带的净化样品瓶中。 他每获得一个雪样,一个新数据, 一张新照片, 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3个月下来, 光铁锹都挖坏了三把。 最后的一段路途, 队员们为全力加速,要求轻装前进。 秦大河为了保住珍贵的雪样, 宁愿丢掉自己的衣服, 宁肯少吃几口食物, 也要将它们带在身边。 风雪肆虐, 他可能会冻死,也可能会饿死, 却从未想过,要将雪样丢下...... 同行的法国队员连连摇头, 说他是“疯狂的科学家”。 如此“疯狂”的代价, 换来了震撼世界的成果。 整整220天的艰难跋涉, 他们终于完成了横跨南极大陆的探险。 而秦大河, 不光成为中国横跨南极第一人, 他更以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毅, 带出了800多个珍贵的雪样, 迄今为止, 他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 全部拥有, 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 尽管他消瘦了足足30斤, 脱下衣服已经皮包骨头, 可他仍洋溢着“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笑容。 为什么一定要到南极? 为什么为了雪样生死都不顾? 因为早在百年前, 英国就率先宣称南极领土主权, 此后共7个国家声索南极主权。 尽管后来美苏牵头, 12个国家缔造的《南极条约》, 宣告南极为全人类共有,仅限科考研究, 但上述国家从未彻底放弃主权争夺。 而秦大河作为一个中国人, 完成了这次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不光在科研上, 成功填补了世界冰川学领域空白, 更极强的捍卫了祖国利益。 横跨南极之后, 秦大河成为享誉中外的冰川学家, 但他拒绝了所有的媒体采访, 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南极带回来的800多个雪样, 等着他去分析研究, 为此, 他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冰芯实验室。 通过他的雪样分析成果, 中国在对南极的认知中, 开始从跟跑奔向领跑。 2013年,秦大河再一次惊艳世界, 他获得了沃尔沃环境奖。 沃尔沃环境奖, 是实践环境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励, 被誉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 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环境科学年度奖项。 该奖成立几十年了,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站上领奖台! ![]() 一辈子和冰雪打交道, 秦大河在70岁高龄之际, 为中国办了第三件大事。 进入新世纪后, 随着人造雪技术的不断更新, 冬季冰雪运动成为时代热点赛事。 但对于中国而言,人造雪起步太晚, 国外又实行技术封锁, 我们无法拿到赛道用雪参数标准, 很长一段时间, 国内赛道雪务技术几乎空白, 在2016年以前, 中国甚至造不出一条合格的“冰状雪”赛道。 我们的运动员没有合适的场地, 训练只能去国外“找场子”。 而就在这个时候,北京申冬奥成功了, 喜悦的同时又有苦涩, 因为一个即将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不能连一条冰状雪赛道都没有! “造出中国人的冰状雪!” 这个艰难的攻坚任务, 最终落在了秦大河的肩上。 他已经70岁了, 一肩扛起, 组建冬奥用雪保障关键技术组的责任, 一肩又担起造出冰状雪的科研攻坚。 距离冬奥会只有短短的五年, 每一天都要争分夺秒。 秦大河和团队, 就在黑暗中摸索,好不容易有了突破, 请来西方专家考核, 人家用脚踩一踩就说不合格, 哪里不对不说, 更不会提供任何数据和方法。 没有冰状雪的含量标准, 未来北京冬奥会的每一步, 都将是寸步难行。 秦大河和攻坚队拼了命一般, 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上! ![]() 他们几乎是住进了试验区, 零下20几度的寒冷中, 一干就是超过11个小时。 四年奋战之后,中国终于突破了, 这项艰难的人造雪技术! 我们可以在不同环境的影响下, 实施相应的人造雪密度, 真正实现了中国人的用雪自由! 并且这项技术, 还可以保护我国正在融化的冰川。 有了这项科研技术的支持, 中国的冰雪事业将会得到蓬勃发展。 如今,北京冬奥顺利开幕举办, 我们的冰状雪赛道完全达到国际标准, 为冬奥会提供最坚强的后盾。 而所有人都不知道, 这艰难不易的冰状雪背后, 凝聚着一位“中国老头”的心血。 ![]() “我要让我的脚印, 印遍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这是秦大河小学时写过的一句话, 后来, 他成为中国横跨南极第一人, 中国获得沃尔沃环境奖第一人, 中国造出冰状雪第一人...... 他为这个国家默默做了那么多, 本该是光芒满身的巨星, 但他却事了拂尘去,深藏功与名, 他说:我只是一个科研人, 一个普普通通的秦大河。 一生逆流而上, 平凡终能造就不凡。 今天,为奥运健儿加油, 更感谢这位为中国冰雪事业, 奉献出一生的, 普通却又非凡的老头:秦大河! 高山景行,只因罕见中华英魂; 叹为观止,此间尽阅人中龙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