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传统笔墨语言转换的探索者——访山水画家朱零

 涤砚堂 2019-03-06
瀚墨云桥推荐语

初见朱零老师便被他散发出来的个人气质所折服,他是那种喜欢理论和概括性思维的人,独立且内敛,因好奇而富于进取精神。他善于有条理和建设性的交流,不会因为琐碎而无意义的问题争论不休。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思考,他把人文思想融入到他的作品当中,他的作品也如同他本人的性格一样,精妙而富有情趣。本期为大家介绍学者型山水画家——朱零。

本期采访艺术家
朱零



以中国传统笔墨、传统文化为根本



说起朱零老师从事艺术工作的经历,他说其实在学画之前已经练习书法十几年了。他学书法和一般人不同,一般人练书法都是从楷书入手,不是学颜体就是学柳体,等到结字、行笔熟练之后再开始学习行书、草书。朱零老师是直接从魏碑和隶书入手的,魏碑和隶书的形成是早于楷书的,它们在线条的表现力度上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比较自由奔放,从魏碑、隶书入手可以达到气象万千的雄强态势。


 朱零作品《秋高气爽》145 × 121cm


有了深厚的书法功底后再学习绘画就如同鱼翔浅底,可以自由的在艺术的海洋中任意遨游。在学习绘画不久,有一次朱零带着自己的画作参加画展,有位老先生见到朱零本人后吃惊的问:“这些画是你画的?你这么年轻?”


的确,中国画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许多国画大师都是晚年才达到艺术高峰的,朱零老师能短时间内领悟到国画的境界,这是与他多年练习书法密不可分的。


 

中国画的核心问题是“笔墨”,强调用线条来塑造物象的形态和面貌,几千年来中国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它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笔墨也成为了中国画的代名词,是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艺术载体。朱零老师认为,中国画必须以传统笔墨和传统文化为根本,如果脱离了传统笔墨和文化就必然脱离了中国文化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朱零作品《百转千回》 136×146cm


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书法入画法”和“画法入书法”之说,有的人认为中国画的用笔是从书法引入的;有的则认为书法应该学习绘画的方法。这其实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古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新时代、新条件下也会引发对于书画艺术的思考。


 

对此问题,朱零老师说:“写好书法不一定能画好画,画好画也不一定能写好书法”,书法和绘画在各方面都有各不相同的规律性。书法和绘画的结合提升了中国书画的艺术境界,欣赏书法的时候我们从点画中能看出意象的表征;在观看国画时我们同样能从山石树木中领悟出古人对于精神境界的思考。


书法、绘画都是高层次的思维艺术,它们各自发展出自己独立的体系,长久以来两者各自发展又相互影响。其实他们都遵循了中国古人共同的审美标准,无论书法还是绘画,它们的每一点、一画都不是随意而为的,它们都表达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取向。


 朱零作品《燕山秋色》 180×200cm


中国书画同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已经不是简单的线条艺术,其中蕴含的是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理想、情怀的认知,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只有从文化角度出发才能去深入理解和发现其中的价值。


 

中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的解读可谓充满了矛盾、起伏,到底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什么?朱零老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可谓深入根本,他理解的中国文化在于“整体性”。中国文化是综合性的,它强调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联,中国人习惯于把万事万物作为一个整体去观察,这种思维决定了中国绘画艺术。


 朱零作品《春风化雨润物华》 124×210cm


在朱零老师的作品中他所塑造的美是建立的传统基础上的,是在构建一种有秩序的规律。它是由真实情感而生发出来的,从他的作品中既能观察出丰厚、华滋、绵密的笔触,亦能领略雄强、壮观的大美。


他以线条和墨点追求着细微精妙,又能把山石、树木、农舍、溪流巧妙的结合于一体。他的大幅画作气势如虹,然而缩略到每一局部又能构成独立而又精美的小品,这正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深刻理解。



中国画传承的是中国人内心最真诚的感情,它能够使人们的内心平和、静谧,给我们带来愉悦和舒畅,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艺术灵魂,朱零老师的作品真正表达的是他的情感,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他用传统的人文思想去探索中国画在新时代的表现手法,坚持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用人性化的方式传递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灵魂。



传统笔墨语言转换



近代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之下,中国开始对自己的文化开始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否定。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他提出的文化主张却深远影响了社会各个层面。他说“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日已极矣!”主张改良中国画,向西方写实的方法学习,才能使中国画重新振作起来。在康有为等人的批判之下,中国艺术界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自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局,他们开始迷茫了。


 朱零作品《大山意象》70×138cm


作为文化、艺术、学识、修养全面的具有使命感的学者型艺术家,朱零面对这个问题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从传统文化入手研究几千年中国艺术史,发现传统从来都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从早期的顾恺之、吴道子,到元代的四家,再到近代的李可染、傅抱石、黄宾虹等等,他们无一不是从传统中来,又突破了传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朱零根据自己多年的潜心钻研,创造性提出了传统笔墨语言转换的概念,并把这种理念实践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和教学之中。


传统笔墨是最基本的造型手法,一部中国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笔墨的发展史。最初的笔墨并无太多的内涵,它只是画家用以描绘物象的手段而已。但是随着思想和审美的进步,人们发现线条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淡交替都可以传递出韵律感和富有感情色彩的灵性。



 朱零作品《雾锁清秋》48X48cm


朱零认为笔墨是中国画中的抽象性表现,已经脱离了线条作为表现手段的初级模式,笔墨发展到今天早已成为一种艺术语言,它具有独立的审美体系。朱零老师的作品中提、按、顿、挫亦如书法的节奏感和灵动性,率意而有秩序的笔触似乎勾勒出文人的恬淡潇洒的意境。


 

在经历十多年的笔墨技法的训练后,他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技法上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了,在创作时往往眼观处、心向往之,手笔就已经反映到画作之中。这时他开始思考,过于纯熟的技巧会让人们看到的只是外在的形式,反而会忽视对于艺术情感的表达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朱零认为成功的艺术品应该是触动人们内心的,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外在的形式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生活在共同的文化氛围当中,艺术家是用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人与事物,创造属于自己也属于大众的心灵港湾。因此笔墨不应该只是对形象的表达,而是从真实的情感出发找到人类共同的认知,这才是对于传统精神的领悟。


传统笔墨与自然物象的融合



朱零老师非常注重写生实践。在中国画史上凡是大师级人物几乎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身体力行者。元代黄公望为了画《富春山居图》,七年间游历富春江沿岸,观察烟云变幻的神奇,遇到美景随即写生。有了扎实的写生基础才会产生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近代的李可染黄宾虹更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从自然中寻找素材,注重艺术与生活,艺术与自然的关联。


 云蒙山印象 124×245cm


朱零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到自然中去寻找灵感,自然界的美稍纵即逝,实景写生可以训练判断力和反应力,对于景物细致入微的体察,体现在写生稿中一定是打动人心的作品。建立在迅速反应基础上的熟练度可以提升到习惯层面,手快心更快进而化作艺术家的创作本能,这种艺术本能也就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现在身为人师的朱零非常重视中国画的传承与教育。中国画的教育方式到现在基本上还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师傅口传心授。由于每位师傅都有各自的门派和技法,造成要么模糊不清、要么秘而不宣的结果。


朱零老师在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了中国画的教育体系,只有站在高处才能从整体上对中国画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让优秀的中国画一代一代的传承、发展下去。


 朱零厚土 124×180cm


有着丰厚的学问支撑,朱零老师多了些一般画家所不具备的意蕴和书卷气。正是他全方面的修养,在他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是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家的才情。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画源源不绝的动力,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和艺术品,祝愿朱零老师秉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赋予新时代以新的气象,在艺术创作和教育传承双方面齐头并进、展翅高飞!



朱零简介


■朱零(林)出生于新疆石河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北京大学中国画高研班、研究生班执行导师。


■作品多次参加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首届中国写意画展、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第二届中国山水画双年展(铜奖)、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中画精品展(优秀奖)、李苦禅纪念馆开馆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奖)、第七届全国书法作品展、第八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首届兰亭奖书法展等各种展览并获奖。


■出版有《中国画廊推介画家精品:朱零卷》、《收藏界关注的中国画家:朱零卷》《当代名家精品集粹:朱零山水写生》《中国美术出版界推荐画家:朱零》等、《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中国书画》、《中国书画博揽》、《中国典藏》、《十方艺术》、《美术内参》等数十种媒体专题介绍。多幅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2006年被中国画拍卖等杂志评为《当代100位最具有学术价值和升值潜力的画家》,2008年被《中国书画》杂志提名为最具学术价值和升值潜力十位中青年画家之一,被《水墨大家》评为100位最具有学术价值和升值潜力的中青年画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