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漆中有乾坤——谢震

 涤砚堂 2019-03-06

导读


大家新年好!


本文由我发起邀请于2018年末,谢震老师梳理于2019年元旦,全面地阐述了他自1985年至2018年历时30多年的创作历程。谢老师的创作分为架上漆画、漆立体、漆装置空间等。早在1986年他的作品《月晖》获得《首届中国漆画展》优秀奖,从此也开启了他的漆艺术创作之路。

九十年代他的作品开始摒弃腰果漆与化学漆使用天然大漆,如漆架上绘画《涅槃》、《正果》、《四证》在材料表达与形式语言上所呈现的艺术表现力在同期艺术家群体中已经很超前。新世纪初期他创作出了多个系列漆立体作品,由《花火》、《夜色》至《双子》再到《经袱变》、《水月变》、《流砂变》系列造型与质感尤为耐人寻味。其漆架上绘画,如《上弦》、《云逸》等作品运用的生漆、麻布、显箔技法更是跳脱《月晖》贴银箔的技法之后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思路,其作品的当代性尤为凸显同时也形成了个人语言风格。而《天界》系列作品更是将大漆单一材料语言发挥到了极致,此后对大漆着迷的他开始了一系列对传统漆艺剔犀技法的再思考、再推进、再延伸,如《面具系列》。

2011年创作的《云梦系列》重回麻布材料的表现,这无疑与九十年代漆架上绘画《涅槃》、《正果》遥相呼应,更多是对材料厚度和画面感重度的捕捉并由此生成材料的神秘感。不得不说谢震老师九十年代的创作感知就已经很让人羡慕了。

2013年至今作品多以漆装置、漆空间为主,如大型漆装置作品《博山·茶弈》、《原道》、《觞褉》、《乡关何处》等可见一斑。自此他的创作思路与方向也推向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因篇幅略长,在此不再赘述,希望大家细细品读并有所收获。

王海瑞

2019年1月12日 于桂林




谢震自述

 

     1985-1994年,漆器厂学做漆工,恰逢86年《首届中国漆画展》,入手做第一张漆画《月晖》,用手边所能获得的黑推光漆,外加薄铅片和银箔完成黑白灰构成画面。薄铅片找不到现成的,就搜集用完的水粉画颜料铅管经手工压平后制成。此后,工厂生产全面弃大漆改用腰果漆,685聚氨酯流行,开始长达近十年的化学漆创作期,其间做了很多漆画,作品参加各类展览,获了好几个国家奖。


《月晖》(1986年)

86首届中国漆画展〉优秀奖

【木板·黑推光漆·颜料管铅片·纯银箔】


1994-2000开始使用天然漆,也是麻布、丝绸、宣纸材料的平面漆画重要试验选择期,主要形式为平面镶嵌研磨描绘,曾试验丝绢底和宣纸底可柔卷软漆画并获得成果,重点关注漆画的轻薄,这时期的作品有《花鸟》(1994年)等。后受综合艺术的影响,开始逐渐向麻布基底表现漆研究转移,这阶段有《正果》(1995年)、《涅磐》(1995年)、《四证》(1998年)等作品,多佛教题材。


《花鸟》1994年


《涅槃》1995


《正果》 1995

 

《四证》1998年


局部

 

2000-2004年,千禧年之前偶然的景德镇之行,触发思考传统脱胎的自由造型方式。这阶段创作一批最早命名为“修长系列”的麻布自由塑造作品,其中较典型的有麻片卷胎接局部脱胎合体的《暮语》(2000年)、《花火》(2001年),麻纤维编织卷胎的《夜色》(2002年),麻布平板拼胎作品《双子1》(2002年)、《斫木变》(2003年),纯麻片卷胎的《双子2》(2002年)……。尤其是麻布自由披挂定型的《经袱变》(2003年)、双层麻布异位造型的《蔓生》(2003年)、麻片卷胎加自然褶皱的《悬立》(2004年)、和壁面悬挂式自然褶皱加局部脱胎的《水月变》(2003年)《流砂变》(2004年),这四件作品成为后来一系列自由造型麻布褶皱表现的开始,极具个人作品重要识别特征以及预示个人立体造型风格的起点。同时,从2000年开始的这一系列创作,也因此成为个人造型审美转型期的重要标志性作品,获得业内共识。这一阶段的另两个重要发现,一个是天然漆在水饱和状态下的发白氧化,以及近似于铁器的亚光装饰特征,并学会自由驾驭这一表达语言,将之适度呈现于上述作品表面;另一个是利用漆灰的层层叠加,形成圈带状的大花磨显圈纹,并在随后的一系列作品中作为常规表达的装饰手法。

 

2004329日《修长系列》在苏州工艺美院(老校区)展厅首展。

 

《花火》(2001年) 

   

《暮语》(2000年)    


《夜色》(2002年)

 

《双子》(2002年)    

                  

《斫木变》(2003年)


局部 

 

《悬立》(2004年)   

              

《经袱变》(2003年)  


《经袱变》(2003年)


《水月变》(2003年)


《流砂变》(2004年)

 

2000-2004年的另外一部分研究是关于平面漆画的。在立体创作研究的间隙,将前期研究的麻布柔卷漆画作为正式作品的基底,尝试了多种手法。前期研究有研磨推光型的《秋樱》(2000年)、《鱼的机械时代》(2002年)。后来基于铝箔表面不覆盖漆的理念,一方面用揉擦法弱化表面铝箔的光泽,形成绘画肌理感,另一方面弱化传统漆画的镶嵌,采用重绘轻贴,创作了一系列重要的灰色阶段漆画作品,重要的有《上弦》(2001年)、《云逸》(2001年)、《水面下的飞翔》(2001年)、《丽色》(2001年)、《鱼隐者》(2002年)、《水际线》(2003年)等,以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得铜奖的《夏天》(2004年)作为整个灰色平面表现阶段休止节点。


《秋樱》(2000年)

【生漆麻布片·箔粉针刻·平磨推光】

 

《鱼的机械时代》(2002年)

【生漆麻布片·平磨推光·显箔技艺】

 

《上弦》(2001年)

【生漆麻布片·显箔技艺】

     

《云逸》(2001年)

【生漆麻布片·显箔技艺】

 

《水面下的飞翔》(2001年)

【生漆麻布片·显箔技艺】 


局部  


《丽色》(2001年)

【生漆麻布片·显箔技艺】

 

《鱼隐者》(2002年)

【生漆麻布片·显箔技艺】 


《水际线》(2003年)

【生漆麻布片·显箔技艺】


《夏天》(2004年)

【生漆麻布片·显箔技艺】

 

其间,也有做一些特殊尝试的作品,如用麻丝纤维和麻布表现的平面作品《轨外》2002年)


《轨外》(2002年)


另外一件用传统透明漆罩涂研磨的作品《天界》2003年),后来成为2003-2010年间另一个系列《天界》(8幅)的开始,也就是说,这一阶段始终没有放弃用传统髹涂经典技艺尝试创作的根本,绕来绕去,重点还在关注天然漆的基本表现力。


《天界》(2003年)【木·金箔罩明磨显】

 

《天界》(2010年)【木·金箔罩明磨显】

 

2005年之后,由于偶然机缘,开始在琴师指导下制作古琴,创作了《行月》2005年)、《霁月》2006年)、《溪月》2008年)三张古琴,这一系列的古琴重要的尝试点在于古琴表面的漆装饰,以及漆装饰与弦路磨损的关系,提供了漆琴满饰的艺术可能。同时开始尝试漆装置作品,2008年用传统经典技艺“剔犀”创作了《琴亭》2008年)


《行月》琴(2005年)【木·朱漆水纹犀皮】

 

《霁月》琴(2006年)【木·银箔罩明磨显】


 《溪月》琴(2008年)【木·漆犀】

《琴亭》(2008年)【木·传统剔犀技艺】


局部

 

2009年,开始着手传统剔犀的现代改造,创作的《面具》系列,改变了传统红黑两色的剔犀面貌,增强视觉感,这一系列作品针对大漆色彩序列的研究,也为后来2017年在广东省博物馆呈现的《雲幾漆玉作品展》的一系列定称为“漆犀”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面具No.3》(2009年)【木板·彩色剔犀】

 

2007年开始至2011年,用5年时间创作了当时称为“仙界系列”、后来定称为《三山四象》的博山香薰漆立体系列,2013年在《大漆世界-2013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展出。

 

《三山四象》(2008-2011年)

【麻布脱胎·水氧化斑】

 

《三山四象·瀛洲》博山薰(2008年)

【麻布脱胎·水氧化斑】


局部

 

2011年完成的重要作品尝试是《云梦系列》,这一系列共十件作品,重回麻布材料的表现。此时的创作观点除了重新审视1995年《涅磐》、《正果》,更多是对材料厚度和画面感重度的捕捉并由此生成材料神秘感。这一系列的绘画材料单纯,仅止天然漆生漆、麻丝纤维及少量的金箔,冀望于单纯常态的漆色以及被过度水氧化的啡色色感、潜藏金箔的琥珀光泽,呈现属于天然漆的纯美,最终作品的呈现方式依然沿袭早年的框内悬浮法。


《界上No.1》(2010年)

【多层麻布裱胎·水氧化斑】


 《界上No.2》局部(2010年)

【多层麻布裱胎·水氧化斑】


《界上No.4》(2010年)

【单层生漆麻布片·多层金箔叠加犀皮·麻纤维·水氧化斑】


这一系列的作品连带一部分博山薰,组成后来看到的大型漆装置作品《博山·茶弈》,首展在香港艺术馆2013年的《原道-中国当代艺术新概念》,其后陆续在2013年湖北美术馆《大漆世界-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以及2014年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的《漆语三人行》分别展出。

 

2013年香港《原道》展览现场  

                       

2013年湖北三年展展览现场


2014年广州33展览现场

 

2014年,另一件将传统的推光与麻布髹漆的单纯涂刷作品组合成的装置作品《觞褉》,在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漆语三人行》展出。


《觞褉》(2014年)

 

此后,创作材料一直在麻布和纯漆之间进行,重点关注漆性的异化表现性,创作思维对于漆材料多是逆向的,甚至于是破坏的。当然,传统对漆的唯美性追求也成为其中比照的一部分,依然固守,如果没有漆的混沌恣肆如何更明确关照漆的贵洁华丽?2016在福州国际三年展展出的剔犀平面作品《融》、《空》,创作理念基于涂刷150层的贵重(剔犀)漆层和强行烧灼破坏引发起翘开裂,对漆材料本质和价值属性提出追问。天然漆的饱水氧化在传统漆艺是病态的,但正因为这种偶然的异化,才有可能使壁垒森严的贵漆产生异化,从而令漆的表现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的脱胎固然严谨,但严谨的同时也限制了造型的一部分自由,单纯的无模麻布塑造,可以更自由地面对造型,从而获得规矩中间杂着自由而意外艺术美感。这也是我这么多年一以贯之津津于漆性的“毁坏”、改变传统脱胎规矩传统试验徒手造型和麻布单纯造型的意念根本。

 

《面具No.7---空》(2015年)  

【木·剔犀毁坏重造】    

    

《面具No.1---融》(2015年) 

【木·剔犀毁坏重造·螺钿片】

 

2018年初,和我的朋友殷建国在广东省博物馆做了漆玉合璧的作品回顾,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材料跨界,也是对传统剔犀漆技艺色调色系作现代改造、以及两种古老艺术媒材结合表现的新尝试,这一系列的漆装饰技艺融合了传统剔刻、雕刻打磨、犀皮叠加磨显等多重手法,沿用传统的“剔犀”、“犀皮”称谓都不再合适,由此派生出介于“剔犀”、“犀皮”的新概念 “漆犀”


《白玉漆珠手提》(2015年)


《漆犀天眼香座》(2017年)

 

最新平面作品《界上·山月No.1》、《羿射》、装置作品《乡关何处》(《残舟》、《雀御》部分),在2018年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藏器待时-当代漆艺的四个个案》展出。

 

《藏器待时-当代漆艺的四个个案》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2018年)

 

装置作品《乡关何处》,整组作品各构成件表面处理,以漆氧化的类木色调为主要表征,于类木的假象中不失漆的温润与光滑,这是多年来乐此不疲、确切地说是2003年《斫木变》即已成就的表面加饰方法。

《羿射》沿用了2011年《云梦》系列片状麻布结构基底的绘画样式,使用同质漆分层氧化叠加磨显的成像方式,在同色叠加的研磨结构中寻求弱对比,旨在获得平面漆形式感的新可能。《界上·山月No.1则用了纯麻布多层裱涂立成的夹苎麻布平面基底,虽然贵,但取其轻,也少了木板的视觉板滞,有类于架上的布面绘画质感,画面用多种不同的麻纤维塑造出月下山景,色调运用了纯漆被饱水氧化破坏而成的亚光黑,隐现基底麻质,月轮用未经破坏的黑推光,亚、光对应出月辉,初见时可能并未关注此番用漆玄机,有的只是黑的层次空间。

对天然漆的理解,这或者只是我当下所能做到的了。

 

《羿射》(2017年)【麻布片·同质漆水氧化与常规氧化面磨显】

《界上·山月No.1》(2017年)【多重裱布胎基底·麻纤维·水氧化与常规氧化同色漆面对比】

 

《界上·山月No.1》局部(2017年)

【水氧化与常规氧化同色漆面对比】

 

 

 《乡关何处》局部(2017年)【麻布自由塑造基底·漆树种子·漆氧化的类木色调】


注:

作品时间纪录来源:《当代美术家/谢震》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ISBN 7-102-0337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