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学国】“理由”的概念与黑格尔的目的性本体论

 太阳当空照917 2019-03-07
摘 要 :自从古希腊哲学发韧 , 对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本质的发问便被放置到对存在者之存在根据(理由)的探索之中 。 在理性本体论产生之后 , 事物存在的“ 理由”往往是从其合理性方面得到解释 。 这里知性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立场是根本不同的 。 黑格尔对理性本体论的扬弃主要在于 , 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实际上是一种“ 本质性的本体论” , 而思辨哲学则是一种“ 目的性的本体论” 。 但它们都仍然属于本体论上的理由解释的层面 。 在本世纪哲学从认识论上的“理由”重新回到存在之本质的追问的总体思想语境之中 , 黑格尔的目的论思想再次显示出其特殊的意义 。
关键词 :理由 ;合理性 ;本质论 ;目的性本体论 ;思辨哲学
一 、“理由”概念的差异性
在人们的日常谈话中 ,“理由”(Ground , 又译“根据”)一词既可指人的特定行为的动机 ,又可指事物发生的原因 、存在物存在的根据和基础等等 。从理论上来说 ,对于理由的反思规定首先就有把理由作为单纯作用因和究极因(Causis efficientibus und Causis finalibus)的区别 。
莱布尼茨把事物运动的根据分为因果性的和目的性的根据 , 即服从充足理由律的单纯的原因和作为最终的原因的目的因 。这种区分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人们的活动本来就有服从自然因果性的理由以及作为一切活动的终极原因的理由 。前者必须束缚于作为外在必然性的因果功能性链条 , 而后者则是自由的 、返回自身的 。这最终决定了人们对于自身实践的理解和抉择 。但是不幸的是 ,自从近代以来 ,对实践的单纯的技术性理解已然居于精神的垄断地位 ,从而剥夺了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本来意义 。这些都是与对人类活动的“根据”(理由)的片面和狭隘的理解分不开的 。
在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们那里 , 对事物存在根据的解释往往是从宇宙构成论和宇宙生成论出发 。这一根据常常被说成是作为宇宙本原的某种特殊的元素 ,如泰勒斯认为是水 ,阿那克萨哥拉认为是气 ,至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说 , 作为事物存在根据(或始基)的元素才具有了抽象的形态 。另外像毕达哥拉斯 、巴门尼德斯 ,乃至于柏拉图等人 , 开始以抽象的思维范畴(“数” 、“存在” 、“理念”等)作为存在物的根据 ,因此根据也就等同于“本质” 。
知性对于事物的本质根据的认识 , 将现实世界划分为两个方面(现象与法则),从而形成了两个截然对立的世界(感觉世界和超感觉的本质世界)。柏拉图定义本质的超越的世界为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背后的宁静的图象 。现象界只是本质世界的拙劣的模仿 。因此先天的理念是现实事物存在的绝对根据和真理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彻底合乎法则性的世界 。格尔认为这种“柏拉图 —伽利略”的本体论体系 , 仍然停留在知性认识的阶段 。知性将普遍的法则作为个别事物或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共相 。法则是真实的东西 , 现象是法则的表现 。个别事物和其特质统一于法则的普遍性之中 。
从这里我们实际上可以看到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科学思维的影子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 ,解释事物的存在根据 ,就在于确定它的运动规律或规律的体系 。科学把根据等同于规律性 ,并且认为只有合乎规律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科学认为事物的存在就是力 :力的自身区别和相互作用 。力的作用的统一性及其真理就是力的法则 。力和法则构成科学的超感觉世界———它的存在使意识达到普遍性和规律的王国 , 并坚持认为惟有这一普遍的领域才是现实真实的基础 。这就在观念上构成了一个“倒转的世界” 。在这个“倒转的”超感觉世界中 , 普遍性不是感觉表象的共同元素 ,它是本质 ,是知性的绝对普遍性 。
自从理性本体论确立 ,事物的根据便被理解为其存在的“合理性” 。而对于合理性的意义 ,则康德的理性本体论与黑格尔的肯定的思辨哲学的看法是有根本区别的 。在康德那里 ,经验事实的合理性在于它是以纯粹理性的先天建构作用为充足理由的 。经验事物(作为知识对象)的存在(其所以具有一定的内容)完全来源于先天范畴的作用 。这里 ,经验对象的根据是本质的先天性 。用黑格尔的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说 ,康德的这种合理性解释 ,是一种“本质性”的理由解释 。
黑格尔本人对合理性的理解却似乎完全是另一种思路 。在黑格尔看来 , 事物存在的根
据 ,与其说是其逻辑或本体论的开端 ,毋宁说是它的逻辑或本体论的末端 。而开端只有在其
发展过程之中 , 才真正成为开端 。因此根据并不是来源于作为自我同一性的绝对全体的先
天综合作用 ,而是奠基于事物自身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之中 。感觉世界和超感觉的本质世界(柏拉图的“倒转的”世界)的对立 ,只有抽象的意义 。感觉世界和本质世界的真理都存在于一个更高的领域之中 , 这就是否定了“ 倒转的世界”的另一超感觉世界(“颠倒的倒转的世界”)。黑格尔说 :“那颠倒了的超感觉世界是同时统摄了另一世界的 ,并且把另一世界(知性的法则的世界 ———引者)包括在自身内”。彼岸不再是那种抽象法则的宁静世界 ,而是一个所有事物都自我运动着的世界 。因此彼岸世界并非与现象分离 ,它就是现象之为现象自身 。真实的超感觉世界包括了两个方面(现象与法则),它将自身区分为两个方面 ,从而自身与自身相关联 ,它是现象世界与法则世界的真理 。
因此处于开端的思维和存在(知觉与本质的领域)决非世界的本体论的始基 , 它毋宁说是最抽象 、空洞和荒谬的东西 ,并且只有在事物活生生的辩证展开的整体性之中 , 只有在其自身的合目的性的生命进程之中 ,它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我们认为 ,黑格尔的这种合理性 ,也就是合目的性 。我们称这种合理性的解释为“目的性”的理由解释 。
这种合理性解释的差异性 ,反映出黑格尔思辨哲学与旧的理性本体论立场的重大区别 ,这也就是本质论与目的论立场的区别 。
二 、黑格尔与近代理性本体论
黑格尔认为 ,康德的本体论 , 仍然只停留在“ 意识” 的阶段 。他说 :“我们可以确切地认为 ,康德哲学把精神理解为意识 , 仅仅包含精神的现象学的规定 ,而不包含其哲学的规定 。
它认为自我与一种彼岸的东西发生关系 ,而这种彼岸的东西就其抽象的规定而言叫着物自身 。”[ 2] 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 , 康德的合理性解释 ,是一种本质论的理由解释 。它设定两根本对立的东西(即感性内容和统觉的统一)作为客观对象的本质, 这种对立也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 、形式与内容的对立 。在康德看来 ,作为感性材料来源的物自身 ,是非理性的 ,它处在理性的统一性之外。从知识论上来说, 合理性概念只对受知性先天能力统握,作为人的知识总和的自然界有效。作为经验现象之本体(根据)的先验对象, 是知性的纯粹概念 ,实际上即先验统觉本身 。因此康德意义上的合理性也就是“合知性” 。通过设定作为现象本质的意识的纯粹的“我性(Mein)”和感性的东西的绝对性, 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使经验与主观的统觉(Apperception)之间形成了一个不可调和的二重性结构。
这种理论在解释理性的知识时 ,必然会陷入一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 。因为理性一方面企图寻求对于现实世界的知识 ,另一方面由于经验性的东西或物自身对于理性的外在性, 这种知识必然是非本己的知识。因此理性在寻求对于实在的知识同时,又在宣称真知的获得是不可能的。
在黑格尔看来,以前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还处在“知性”的阶段。知性总是把理念的两极端了解为彼此分裂的抽象的东西,而看不到它们的统一性 。知性把反思总是理解成一种外在的关系 ,而没有把反思理解成理念自身内在的不同开端的辩证联系 。所以,在知性的观点看来 ,理念的诸环节之间都是自相矛盾的,它不懂得理念自身就是辩证法。知性试图通过把一与多放在不同的世界来解决它们的矛盾, 但实际上是回避了对象作为一中之多的矛盾。实际上对象的真理不是一种抽象的普遍 ,而是把自身分化为特殊的普遍 。通过这种分化普遍的东西仍然在他者中保持与自身的同一性。所以辩证法认为对象的普遍性是具体普遍性,是与主体性同一的概念。因之, 主体在对象中看到自身。于是精神克服了知性的片面性,进入理性和自我意识的阶段。
而知性哲学所谓的范畴,就是存在物的本质性或单纯统一。康德的唯心主义直接将范畴作为本质 ,而且本质不是被当作绝对的否定, 相反, 本质是作为事物的始基出现 。因此实际上可以称这种本体论为“本质论”的本体论 。这种本质论的形而上学 ,跟近代科学的立场是一致的 。其片面性在于 ,它看不到事物的真理乃是在事物不断的自我区分又保持同一的整体性过程之中 ,看不到真理存在于展开自身的运动之中 。因此这种本体论是不可能达到主体与客体 、思维与存在、精神与实在的统一的 。而这种统一性的实现 ,在黑格尔是通过理性的目的性的整体运动来达到的。根据这种目的性的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的流动的大全之中,并在其中具有它自身的位置,这个大全,就是黑格尔所谓理念的自身同一,即精神、理性和生命 。因此在黑格尔的“颠倒的世界”之中 ,永恒(法则)并不是消逝和变异的反面。反倒是,唯有事物在自己反对自己 ,自己区分自己的统一性活动中,它才是自由的、有生命、有精神性的东西 。
黑格尔所说的理念, 不是一个在旧形而上学的隐喻中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逐渐接近而又永远留在彼岸的目标, 它不是高高地盘桓于污浊尘世之上的超越的神圣性,而是就在现实之中并通过现实来运动自身。所以理念是单纯的概念的自为存在及与之相类的现实性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念分解自身为“个体及其无机的自然界” , 并通过使无机的自然界受主体的支配, 而又重新返回到最初的单纯的普遍性;黑格尔说,“理念的自身同一 ,与这一过程是一回事”。
理念是自身消解为各环节并在此消解中自身同一的东西 ,所以理念自在自为地就是精神和生命 。在生命的目的性的整体性中 ,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现实达到了统一。
黑格尔说:“理念第一是生命” ;“它与它的客观性相区别, 单纯在自身中渗透其客观性 ,并且作为自身目的而在客观性中具有它的手段,而且把这种客观性建立为它的手段” , 但是在这个目的本身当中 , “它(指`理念' ———引者)却是内在的 ,并且在其中它就是实现了的 ,与自身同一的目的”[ 3]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 , 正是通过这种目的论的统一性 ,打破了旧形而上学的关于彼岸世界的神话 ,而建立起绝对知识的一元论体系 。所以思辨哲学的本体论实际上是一种“目的论的本体论” 。这种目的论的本体论 ,就在于将存在者存在的根据 ,归结到合目的性的概念中去 。因此 ,它与本质论的本体论 , 都仍然是一种理由解释 。
三 、黑格尔的目的性本体论
对理由概念的进一步阐释 ,终于将我们的目光引向黑格尔的目的性本体论 。
黑格尔说 :“目的作为内容 ,是自在自为之有的规定性” ,“目的的活动则一方面是过程的真理 , 而作为否定的统一 , 又是外在性映现的扬弃” 。绝对理念就是精神运动的目的 , 但正如黑格尔指出 ,绝对理念不是外在于现实的东西 ,绝对理念的内容就是结束于绝对理念的整个逻辑系统 。所以绝对理念是包含差别性和发展于自身的“自我目的性”的整体过程 。
此我们藉以达到绝对知识的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绝对理念本身的合目的性 。而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体系 ,也是合目的性地构造出来的 。绝对理念自由地从其自身把其特殊性的环节解放出来 ,从而产生了自然和人的精神与生命 。但这并不是说绝对理念是宇宙人生的先天的预成的始基 ,而是说 , 绝对理念是自身展开之过程的结果 。所以说黑格尔的目的性本体论 ,是通过他的逻辑学 、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得到充实的 。
目的性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核心概念[ 4] 。在逻辑学中体现出来的目的性 , 乃是指概念自身否定的整体性原则 。概念的真理乃是在于自身否定的辩证过程之中 ,通过这种自身否定的关系 ,它得以展开其丰富的差别性的内容 , 并且在其中保持其具体的同一性 。因此概念作为开端的规定性总是最贫乏 、最片面 、最抽象的 ,但其中包含有向更高的形态前进的冲动 。
概念自身的运动使这些片面性的开端统一起来 ,克服各自的有限性 , 从而达到自由 。辩证的逻辑本身是一个不断自我修正 、自我补充 、自我完善的思想 , 它的运动本身是合目的性的 。
所以作为概念的逻辑开端的直接的思维规定 ,是由其逻辑末端来设定的 。这一运动是无限的 ,因为概念永远是在否定自身的过程中指向绝对 , 而绝对则同时将自身消解到它的部分 。绝对理念不是脱离事物发展的诸阶段而存在的东西 ,它是贯穿事物发展诸阶段的全体 ,它把自己的界限展示给它们 , 并根据这种界限展示它们的价值 。因此绝对理念的运动是真的无限性 ,即是过程的自我目的性 。
理念是客观现实的生命和目的 , 它不惜以现实的诸环节为手段 。它既超脱于诸环节之外 , 但同时又在它们的丧失和扬弃中保存其自身 ,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理性的狡计”。
概念本质上是活生生的创造过程 。而支配这一过程的无限目的性的理念 , 并不是一个康德意义上的抽象的逻辑起点 ,而是现实世间作为合理性的结果的具体存在(自然和精神)。因此在黑格尔的体系中 , 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过渡 ,并不是一种概念真理的丧失 。相反 ,绝对理念除了在自然界和人的精神中存在之外 , 是根本不会具有任何现实意义的 。而黑格尔的整个理论实际上就是一个合目的性的体系 。
可以说黑格尔体系的逻辑起点应是自然哲学 。在其中理念通过作为物质客体的自然的发展 ,最终达到具有客观性的精神和生命 。在黑格尔看来 , 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 。自然的发展 , 乃是从自在物的相互外在的状态朝向构成物的相互反映 、相互作用 、互为目的和手段的有机体的内在统一性的 。从逻辑上看 ,自然现象包含有从简单到复杂 ,从存在物接受环境规定的单纯必然性到个体逐步实现的自由的转换趣向 。
通过生命现象 , 理念达到其内在的无限目的性的直接的现实化 , 并且包含有朝意识和精神现象发展的内在趋势 。这种目的论思想与自然的进化的理论是一致的 。有机体的生活本
是以无机的构成物的相互反映的整体性的建立为前提 ,矛盾的不断产生及其不同方面的统
一与和解 ,是生命起源的内在根据 ,同时这种不断迈向更高的整体性的进程也代表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通过这一进程 ,生命体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性而迈向新的自由 ,并最终导向人类精神的产生 。黑格尔说 :“自由的精神作为自然的目标是先于自然界的 ,自然界是由精神产生的 ,然而不是以经验的方式产生 ,而是这样产生的 ,即精神以自然界为自己的前提 ,总是已经包含于自然之中 。”
精神是逻辑理念与自然的统一 。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中 ,合目的性思想体现得更为显著 。与康德哲学截然不同的是 ,在黑格尔看来 ,构成事物最终意义的精神 、理性 ,并不是处于事情的开端 ,而是一个发展过程的结论(末端),这也就是精神运动的全体 。黑格尔说 :“精神自身不是某种单纯的抽象物 , 而是系统的运动 ,在其中它将自己区分为各环节 , 并在此区分中保持自身的自由”,“精神是全体自在自为的存在 , 此全体通过自身的斗争 , 献身于实体之中而在其中持存 , 并将实体重新收回它的统一性”
在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中 , 感觉的灵魂虽然达到了精神的自在自为的阶段 ,但是灵魂还囿于肉体和自然的形态之内 。它是混沌未凿的 ,是精神的单纯的直接性 。“感觉灵魂只同它的内部规定性相交流 , 它自己和相对于它的东西之间的对立 , 仍然包裹在它自身之内 。”[ 2] 只有到了自我意识的阶段 , 精神才在对象的普遍性中认出自身 。到了普遍的自我意识 ,精神认识到对象既是绝对独立的他者 ,又是自我 。因此自我与对象的差别就是一种“十分模糊的多样性” ,一种“不是差别的差别” 。它的真理即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理性 。
理性是普遍的自我意识的真理 。它是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统一 , 因为理性的对象既是独立的他者 ,同时这个他者又是与自我同一的 。理性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普遍性与自我意识的客观性 。黑格尔说 :“在那不幸的意识形式中得以完成的自我意识 ,只是重新朝向无法迄及的客观性挣扎的精神痛苦” , “个别的自我意识将自己带向的与其不变的本质的统一性 ,便保持为它的超越性(此即理性的直接的此在),前者(理性)是从痛苦中走出” , “因为理性的自我意识在直接的现在中知晓和寻觅自身 。”
精神的运动是一个无限目的性的过程 。绝对理念作为精神运动的目标 , 是以自身为目的的 , 因此绝对理念的内容就是绝对理念自身展开和发展的体系 。辩证法的终极就是辩证法本身 ———就是精神辩证发展的过程全体 。无限目的性在有理性的个体的思想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思想的过程 、材料和内容都属于思想 , “思”外无物 。所以思想是以自身为目的的 。
因此目的的实现 ,并不在于达到了某种超验的彼岸幻想 ,而是我们没有达到目的的观念被废除了 。在辩证法看来 ,作为开端的直接存在的东西 ,是由末端来设定的 。这也就是说 , 事物存在的根据即是它的合目的性 ,事物的真理就是它在绝对世界整体性运动中的位置和意义 。所以理由的解释 ,也就是黑格尔的目的性本体论的归宿 。
对黑格尔的理性本体论的目的论性质的揭示 ,也是对“理由”概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化 。
因为近代的本体论 , 实际上是一种解释存在者的存在根据(合理性)的理论 。不管是本质性的本体论 ,还是目的性的本体论 ,最终都是一种理由解释 。
追问存在之为存在的本质 ,是哲学的使命 ,但是这一使命在人类历史中 , 却始终是被误读的 。存在者之存在的本质被理解为存在者存在的理由(根据),标志着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的开端 ,而西方思想以后的进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一开端决定好了的 。
在古代思想中 ,事物存在的根据常常是从宇宙论层面得到解释 。世界千变万化的存被归结到少数几种(或一种)元素。但理由的提问最终陷入西方思想的二元性语境 ,理由于是被理解为现实与本质的符合 ,这种误读,规定了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命运。旧有的本体论将真理和价值高悬于普遍性的彼岸, 漠视人的具体的生命存在 ,而现代西方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对这种本体论的反动 ,理由的思考便让位于个体生命存在的追问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
的目的性一元论 ,打破了以前的合理性解释对作为实体现存性的彼岸世界的渴慕,将人们的
目光重新引向对于精神的现实性的思考 ,从而暗示了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的思想道路。在
这一思想演变的语境之下 ,我们可能会更清楚地看到黑格尔的目的性本体论的特殊意义 。
黑格尔哲学是近代形而上学发展的顶峰 。他企图通过概念的反思的推演, 来达到思想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理性和自由的精神。通过意识的自身否定,生命的直观被纳入到逻辑的整体性之中 。因此黑格尔就实现了一个开始于费希特的知识论的目标 ,即建立一种彻底的先验客观化逻辑 。“逻辑的东西” 是全面对象化的基础和目标 。因此不难看出,在这种彻底的逻辑统治导致的“理性的白昼”之下, 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直观反倒被置于思想关注的视线之外。这样 ,理性的彻照反过来构成了对存在本质的遮蔽。这也表现在,辩证的推演没有看到解释情境的不透明和不可对象化的性质 ,以及概念本身的语言性 。伽达默尔在评价黑格尔辩证法时曾说 :“思想越是以彻底客观化的方式反思自身并展开辩证法的经验,它就越是明确地指向它所不是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