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知世事休开口, 纵会人前只点头。 假若连头俱不点, 一生无恼亦无愁。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烦恼都源于你的欲望,你要求的越多,那么可能现实跟您的要求就会有越大的反差,烦恼就会更多。 今天这个故事,《襄王不许请隧》,说的就是晋文公提出了一个不该提的要求,导致了他的烦恼。怎么一回事呢? 说的是晋文公定襄王于郏,这里边的晋文公咱提过很多次了,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什么叫定襄王于郏呢? 这有个故事背景,说的是在晋文公继位之后的第二年,周王室出事了,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犯上作乱,周襄王镇不住了,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就来勤王,平定了动乱,护送襄王回到京城,这个郏就是今天的洛阳,原址可能是在洛阳以西。 所谓功高莫若救驾,计狠莫如绝粮。晋文公相当于把周襄王给救了,帮助周襄王稳住了王位,周襄王自然要赏赐他,给了他一块地,但这时候晋文公就有点不知所以了,忘了自个的身份了,您猜怎么着?这块地他不要。 他要什么呢?原文写“请隧”,什么叫请隧呢?隧是隧道的隧,其实这里边指的是墓道,下葬的时候,修坟墓有墓道,但您可要知道,这可不是小事,因为只有天子下葬才能有墓道。一般人下葬也有墓道,就叫僭越,有犯上作乱的嫌疑。所以您看晋文公提出这个要求,这肯定是不合适的。 作为周襄王也不能答应他这个要求,这要搁一般人敢这么说话,可能早就被杀了,但这可是晋文公,刚刚帮周襄王复位,又是一个诸侯,周王室其实拿他也没有办法,还得给他做解释说服工作。 所以看人下菜碟其实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作为领导也好,面对不同的员工,面对不同的合作伙伴,你的办事方法肯定都是不一样的。那要反过来说呢?你作为一个员工也好,你作为一个合作伙伴也好,你能够拿到的资源,能够影响对方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您看有时候有些企业,请我上员工心态建设的课,我就经常讲一点,一个员工怎么样在一个企业当中提高你的安全感,你的安全感就取决于你自身的实力,你自身的工作能力。 晋文公就是这样,按理说这是一个下属,不能跟领导这么说话,提一些自己不该提的要求,要是一般的员工,领导也就把他开了,但晋文公不是一般的员工,领导不光不能开,还得给他耐心地疏导。 周襄王这个领导是怎么疏导的呢?他说了,想当年我们周朝的先王得了天下,“规方千里,以为甸服”,甸服这俩字您肯定听说过,之前在《祭公谏征犬戎》讲过五服。王室自己管理的地方,国都周围这一片叫甸服。 那甸服有多大呢?这里边说了“规方千里”,“规”,您看今天咱也说,圆规,所以规指的是圆,“规方千里”,也就是方圆千里。 按理说王室分封了诸侯,诸侯是有向王室进贡的义务的,有纳税的义务,那王室为什么还要划出一块甸服自己直接管呢? 三个目的,头一个祭祀之用,祭祀谁呢?上帝山川百神;第二个呢?百姓的用度,直接归属王室的老百姓,你要养活他们你得有土地;第三个就是防范风险了,比如有诸侯不听话的风险,也有意外的自然灾害的风险,所以得有这么一块地归自己直接管。 其余的地就分给诸侯了,诸侯分成五等,公侯伯子男,这样做就使所有人上上下下都有自己的空间,顺应天地的尊卑之礼,不受灾害的侵蚀。 先王的规定并没有任何的私心,都是一切为公,怎么体现出一切为公呢? 周襄王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内官,说内官不过九御,一个是外官,说外官不过九品,内官就相当于是管理周王室自己家庭的,九御是什么官呢?其实九御也叫九嫔,嫔妃的嫔,也就是天子后宫这些女官吧。 九御一共分九组,每组九个人,一共是81个人。其实要我说,这个也真不少了,但按照周襄王的这个语气,这个就是比较简朴的,咱想想可能也是,人家毕竟是天子,富有四海,后宫弄81个老婆也不算多,当然了,严格来说也不能都叫老婆。这是内官。 还有外官,也就是朝廷上的官员是九品,您注意这里边就出现了九品,咱们都知道过去的官员九品十八级,但这里边的九品还不是后来的九品,这里的九品指的是九卿,九卿是什么意思呢?咱们上一文书《邵公谏厉王止谤》当中已经讲过了,这里面就不重复了。 襄王说了内官外官都设置的人数比较少,这样做足以供给神祇,什么是神祇?神指的就是天神,祇就指的是地神,就是说设置了这些官员,为数不多,足足地可以供给天神和地神了,目的仅此而已,并不是为了满足天子自己的耳目心腹。也就是说设置这些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的。 如果说设置了内官外官都是为了满足天子自己的私欲的,可能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比方说人员的人数,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这些内官外官的人数可能就会膨胀,再一个,这些人是为了满足天子的私欲,必然也就会借着天子的势力违法乱纪,原文写已乱百度,您注意,这里边的百度不是那个互联网公司的百度,百就是各种各样的,度就是法度,乱了纲纪了。 前面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证明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没有什么特权,所拥有的甸服,拥有的内官外官,这都是有用的,不是为了神,就是为了百姓,并不是出于天子的私欲。 那天子到底有没有特权呢?有,只有一点点,什么呢?生前和死后穿的和用的东西,跟老百姓是不一样的,这样做就是为了显出尊卑来,以便天子君临天下,天子不能跟百姓穿一样的衣服。也就这一点点特权了,除此之外,天子和百姓有什么区别呢? 周襄王接着说,现在上天降祸到我们周王室,我自己目标上很简单,就是守住先王留下的这片家业,但是我又没有什么本事,你看出了这么大的事,我弟弟还要作乱,所以我不得已劳烦叔父您。 为什么周襄王管晋文公叫叔父呢?因为晋文公是姬姓诸侯,天子也姓姬,我们都知道周朝的武王叫姬发,也姓姬,所以大概从这个辈分上论着,天子得管晋文公叫叔叔,所以这里边写劳烦叔父您。 现在您提出来要让您的墓里边有墓道,这是先王的大礼,我并不是舍不得把这个赏给您,但是您应该知道,如果我用先王的大礼来报答您,报答您对我的思德,因为我这边出事是我自己没能力,而您帮了我其实是帮我个人,您帮了我个人,我却用先王的大礼来馈赠给您,赏赐给您,这您应该看不起我,我要真这么做了,您应该拦着,您应该骂我,责备我才对。 有句老话说得好,改玉改行,什么意思?就是过去人身上佩戴的玉也是有讲究的,不同身份的人,佩戴的玉是不一样的,改玉其实也就是身份变了,这个人的身份变了,他的葬礼才能变。 如果叔父今天您能用您的大德光照天下,那也就是说改朝换代,您当老大了。那么您的所作所为,吃的穿的使的用的自然都按照天子之礼来,百姓自然也就会诚服于您,我当然也就被您流放边疆,这个时候我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但如果说您仍然是姬家人,仍然在我们周朝当个公侯,仍然恪守先王给您的职责,那这个要求您就不该提。因为先王的规矩就不能改。 叔父您就发扬您的大德,您就提升您的实力,您想要的东西自然会来。我今天要是真因为您帮了我个私忙,我因为自己感激您就把先王留下这些法度改变了,那我真是愧对天下,愧对先王,愧对百姓。 这样的话,我怎么推行我们周王室的政令,我说的这可是好话,您要是不听,您也有自个儿的地盘,您的隧,您的墓道您爱怎么挖怎么挖,您背着我给自己挖个墓道我连知道都不知道,更别提管您了。 您看周襄王这篇话可真是软中硬硬中软,道理我给您讲明白,大帽子我也给您扣上了,到最后我说你爱咋的咋的,你看着办。 晋文公是怎么做的呢?其实他本来就心虚,你想以他的实力真像周襄王说的在自己的土地上挖个墓道,周襄王别说不知道,知道了也管不了。但是他心虚,毕竟他还没有实力一统天下自立门户,虽然说对付周王室他是有本事的,周王室的实力是不如他的,但他真要把周王室灭了,那就是犯上作乱,天下的诸侯就有借口讨伐他,而且天下的诸侯还可以以这个名义团结在一起讨伐他。所以晋文公根本就镇不住。 晋文公的请隧到底是不是真请隧,其实我觉得这个也得分析。也许他是真的有这么个想法,觉得自个能力挺大,应该享受天子的待遇。 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是想试探一下周王室,一点一点地侵蚀周王室的权力,但是吃了个闭门羹。于是他就不敢再要求挖墓道了,乖乖地接受了周襄王给他的土地,回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