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我只想买一台iPhone X。”小马回忆道。 小马是一名刚毕业一年多的职场新人,2年前最新款苹果手机问世时,囊中羞涩的他借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网贷。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截至2019年1月,小马借了快20家平台,合计背负了约10万元的债务。 “再这么下去,每个月的工资连利息钱都不够。”小马愁道。 源于“借新还旧” 在消费金融机构看来,小马是一个典型的“多头借贷者”,也叫“共债人士”。 国泰君安研究所银行组的最新研报《共债风险:原理、传导与影响》认为,一位典型共债者的产生,往往来源于超出自身收入可支撑的消费需求。如小马想买当时售价在一万元左右iPhone X手机。 “我一个月工资到手只有3000元,交完每月700元的房租后只有2300元,还要吃饭交际、买衣服买鞋。”小马坦诚,自己能用来偿还网贷的收入其实极为有限。 借款2个月后,小马第一次出现了逾期——大学室友结婚,他随了一笔600元的份子,兜里实在是没钱了。网贷平台打电话催他还钱,怂恿他可以“借新还旧”,去其他平台借款。 “电话那边的催收员说,让我先自己申请,如果下不了款的话,他们可以协助我。”小马说,他先是借网贷,后来又被引导着办了银行的信用卡。 小马目前持有五六家银行的信用卡,每一张信用卡的额度都不超过2万元,“据说可以套现,利息比借网贷便宜一大截。” 当小马的债台越垒越高时,他也开始动起了赚钱的心思:“这么下去永远还不完,得想办法多赚点钱。”收益率最高的P2P理财,第一时间得到了小马的青睐,让他把一部分借款投了进去。 然而在2018年年中的那场爆雷潮中,小马投的P2P平台没能幸免,平台老板卷款跑路了。 放款恶性竞争 小马明明收入不高,为什么竟成了网贷平台争抢的“香饽饽”,能从快20家平台借到钱 ? 根据国泰君安的研报内容,这是因为在行业逐步进入存量整合期后,网贷平台要么通过更宽松的授信条件与其它平台抢夺存量客户,要么继续下沉客户资质做增量客户,二者都会使准入条件降低。 对网贷平台而言,此类无抵押贷款只要遵循“小额分散”原则,利用大数定理降低违约风险,使得正常还款的利息能够覆盖掉坏账成本,哪怕客户资质再差,不良率再高,也是一门能赚钱的好生意。 至于网贷平台鼓励借款人“借新还旧”,多办银行信用卡套现,则主要是因为银行对信用卡套现大多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宽松管控策略。 银行不是做慈善,这么做当然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 一是信用卡套现也是要交给银行刷卡手续费的,这对银行来说是一笔真实的中间业务收入; 二是有相当一部分套现者的信用资质并不差,信用卡套现主要是为了日常经营的资金周转,银行不担心他们没钱还款; 三是眼看网贷这么赚钱,银行也眼馋,想借信用卡套现这个噱头,吸引网贷用户群中的优质借款人,趁机推销银行的分期业务。 上述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之下,收入有限但按时还款的小马,自然受到了每一家放款平台的热情欢迎。 银行不良率上升 “去年P2P爆雷潮,我有一笔投资也踩雷了,一分钱都没拿回来。”小马愤愤地骂了一句,继续说道,“这笔钱可是我从借的网贷里挤出来的。” 得知自己的这笔投资血本无归后,小马发起了愁:本来就是借的钱,指望赚回一些利息钱,现在本金也打了水漂,怎么办?绝望的他开始在网上琢磨起了反催收的招数。 在反催收的群里潜水了一周多的时间,小马总结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前和亲友打好“预防针”防骚扰,不上征信的网贷借款能不还就不还,优先还上征信的,信用卡套现的资金一定按时还。 对此,小马解释道:“听说信用卡套现不还钱的话,会被抓进去坐牢,上征信会影响以后贷款买房、买车,不上征信就无所谓了,还可以投诉对方暴力催收。” 但小马目前债务利息的增长速度,还是远远超过了他的收入,如果有一天连信用卡套现都没钱偿还了,他又该怎么办呢?小马的回答是,“到时候再说吧”。 国泰君安的前述研报认为,共债将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预计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约在2019年一季度触及高峰,之后逐季缓慢下降,最高水平约在1.50%左右,较2018年三季度的1.33%继续上升17个基点。 值得注意的是,总结其他国家信用卡危机的经验后不难发现,放款机构之间的价格战是引爆一切的导火索,而在我国,新近出现的“信用卡代偿”,恰恰是在用低费率在争抢银行分期业务的客户,显露出了价格战的苗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