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宫的孔子行教像)
南京的朝天宫,在江南地区的眀清古建筑群中,有几个“最”:规模最大,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故享有“金陵第一胜迹”的美誉。2013年升级为“国保”;以“朝天宫阙”之称,列为“金陵新四十八景”之一。


-
纵观它的历史,屡屡变身,春秋时期到“三国”之前冶炼过青铜、冶炼过铁器,算是冶金厂;东晋时,冶山辟为宰相王导(参见《金陵杂记(十二)——明孝陵(2)十朝名人雕塑》)的西园(西苑);南朝刘宋时建有总明观;曾经是全国最高的科学研究机构,祖冲之等人在此任过职;唐宋后,辟为道观、开过府学;明太祖年间作为官僚、贵族子弟演练朝贺天子礼节的地方,“朝天宫”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清同治年间,将江宁府学移于此,重建后,形成东、中、西三大建筑群格局,基本保留至今。

(没压缩过,可以下载使用)
本集重点放在中路景点,也就是朝天宫的主体建筑——文庙。
作为文庙,讲究中轴对称。这里中轴线的最南端为万仞宫墙(照壁),由南向北依次有: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
文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完整、端庄,红墙配上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金陵第一胜迹”的所誉不虚。
半月形的泮池。

-
泮池北面广场。东、西两侧的宫墙,各建有一座牌坊,三间拱门,上有砖额,东刻“德配天地”,西刻“道贯古今”(双面相同),传为曾国藩所书。


-
东西牌坊外,设有下马碑,上刻“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仅存西碑一方。
-
棂星门,文庙的南门,是四柱三间式牌楼,斗拱,黄琉璃瓦屋面,棂星门三个字相传为宋朱熹手迹。
-
-
两侧八字墙上有砖雕“团龙”两对,刻工精湛,据说可以算是清代砖雕艺术的代表作。

-
棂星门后,是一尊青铜孔子行教像。
并非清代的原物,而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思佳于1997年(孔历2548年)所立。基座上有汤思佳先生撰、书的《礼运大同篇》。

-
塑像之后是中轴线上的第二道门——大成门。


-
据说,这座建筑是在明代三清殿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
重檐歇山顶,琉璃瓦屋面。
分设左、中、右三门,走哪道门,有规定,中门专供当官的出入,如今只开左右侧门。

-
大成门朝北就是朝天宫的第二进院落。
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形成能容纳千人的广场,广场东西两侧有廊房,如今陈设一些展览。


-
广场正北的建筑便是大成殿。

-
大成殿东侧竖明代《奉敕重建朝天宫》碑一方。

-
崇圣殿,在大成殿之后。

-
祭祀孔子祖先的地方,面阔七楹,歇山顶,殿前有两层台基,围以石栏。



-
从东侧绕过崇圣殿,到朝天官最北端,亦即冶山的最高处。
从这里往下望,更能领略到朝天宫建筑的金碧辉煌。



-
这里的建筑自成体系,有着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制高点有敬一亭,还有飞云阁、飞霞阁和乾隆御碑亭,楼阁参差,错落有致。还辅以微型的小桥、潭水,俨然一座典雅古朴的园林庭院。
敬一亭。



-
飞云阁。砖木结构,高二层五开间,檐下悬
“飞云阁”三字篆体匾额。


-
两侧抱柱联:“八方烟树齐横廓;四面云山不遮楼”

-
飞霞阁。

-
也是篆体匾额。

-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御碑亭”。
乾隆皇帝对朝天宫情有独钟,六下江南曾五次到此,每次都题诗一首,镌刻在同一块石碑上,后人建亭加以保护。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