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科书般的游击战

 温柔开心手 2019-03-07

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里程碑,这短短十几年间,地处北方边地的秦国鲸吞六国,完成了中原的统一。创造了千秋霸业的秦始皇站在人生和历史的巅峰之上,踌躇满志的他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也不允许多年锻炼出的战争机器停止下来,于是他举目四望,盯上了南边还未降服的百越之地,作为当时中华大地最有权势的君王,兵锋所指莫不摧枯拉朽,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块在他眼中的蛮夷之地,竟让他啃了十几年之久,究竟是什么魔力让强大的秦军折戟沉沙?让我们掀开历史的书卷,一一道来。

null

【志在天下的秦始皇】

遍布部落的南蛮之地

百越,地如其名,指的是“吴越”、“杨越”、“南越”等越人部族所居住的地区,它位于中国南方沿海一带,范围大致涵盖现在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甚至还包括了现代越南北边的部分地区。细心的人会发现,百越之地在现代可谓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不过在遥远的战国时期,它还俨然是一副未被开发的落后面貌,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丘陵遍布,地势破碎,到处都是充满危险的原始森林,致命的瘴气和残暴的野兽遍布其中,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野性与危险的地方,还是居住着许许多多骁勇善战的野蛮部落,早已适应环境的他们依靠着地理与环境的屏障作用,长期独立于中原文明之外。

null

【百越分布图】

有人会觉得奇怪,这样一片土地有什么价值?为什么秦始皇要大费周章的去征服它?古人的确切想法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其行为逻辑仍可以探究。正如前文所述,百越之地不如中原发达,没有广大的耕地和充足的人口,但象牙、犀角、翡翠、珠宝等特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极具吸引力的,同时,进一步的征服也不失为一种有效增加权势的方法,因此,秦始皇不顾庞大的军费成本,崎岖的地貌所带来的后勤困难,强行征调了一支庞大的军力,史书号称50万,企图以泰山压顶之势鼎定乾坤。

null

【珍贵的犀牛角】

秦、越的正面拉锯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遣使尉屠雎率领这支大军向敌人发动进攻,由于当地平原较少,不适宜部队的展开,所以屠雎将部队分为5支南下,分别驻扎在镡城、九疑、番禺、南野和余干5处,向西瓯、南越、闽越等三个战略方向进攻,以达成战略包围、分兵进击的态势,这一举动使得百越的各部族非常忌惮,他们明白秦军人数是远远超过任何一个部族的,但在秦军这支虎狼之师的猛扑下,很多不成建制的部落直接被击溃,其中在东越和闽越方向也取得了绝对的统治权,但是南越和西瓯方向则没被轻易攻克下来。这就不得不说一说西瓯国了,此时的西瓯国是百越中最为强大的部落国,这个部落正处在全民皆兵的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正在快速发展,相比其他部落来说,西瓯的军队是最具有战斗力的一支。在西瓯部落首领译吁宋的带领下,一支西瓯为主,本地土著武装为辅的反抗军组建了起来,他们不断与秦军进行大大小小的战斗,整场战争打了足足3年,在抵抗军不断的袭击下,秦军的后勤运输变得十分困难,这对于数量庞大又无法在当地得到足够物资的秦军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因此负责监督运输的监禄安排人力凿通水渠,为船只运输提供便利,这样一来,秦军既可以依赖战船不断深入敌人的境地,又可以避免运输不济的尴尬局面。

null

【秦吞百越进军图】

值得一提的是,屠雎的部队还是以之前消灭楚国的军士作为主力,但是考虑到南方作战,毕竟去人家的地盘上找麻烦,人生地不熟的,所以军队中还有部分是征用的原楚国部队的兵士。可他们还是小瞧了岭南环境之恶劣以及敌军的抵抗之顽强。初到岭南,秦军就遭遇了以西瓯部落为主力的军队进攻。尽管兵力相差悬殊,但前面提到了西瓯军也并不是些易于之辈,况且在岭南的地形下,想要将浩浩荡荡的军队铺开大肆进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么看来,守住百越中的西瓯之地似乎并不是天方夜谭。当然,再如何说西瓯军,论其武器的精良及正面作战的能力肯定还是比不过秦军的,而西瓯部落的首领译吁宋显然并未认清这一点,他带着主力西瓯军和其他零散的越人抵抗着秦军的入侵。这种较为强硬的方式以秦军一鼓作气冲破西瓯部落的阵线,西瓯首领译吁宋阵亡而告终。西瓯的失败让越人的抵抗遭遇了重大危机,这无疑让这场战争的所有参与者开始怀疑,百越还能守护自己的独立吗?

null

【秦军初期攻势如下山猛虎】

调整战略

这个问题很快就被战败的西瓯人回答了,他们并没有投降求和,而是又迅速推举桀骏为将,希望能卷土重来。值得一提的是,“将”不能算是西瓯的首领,但是可以却总领全军,也就是说西瓯人连新任君主都还没顾得上选,就准备着立刻把战争继续下去,其决心可见一斑。桀骏也并没有让族人失望,他吸取教训,放弃集结西瓯军与秦军正面冲突的想法,而是秉承着游击战的思路进行抵抗,简而言之就是你要进攻我们不跟你打,你想要占领这里,对不起,待不安生,没准啥时候就给你来一箭。就这样,越人全线退守进山林里,甚至是不惜和野兽为伍,前面说过,百越之地多树木瘴气,这么个环境想要作战,不是本地人实在是容易失去方向,秦军也没办法,想要占领这里?慢慢围剿吧。快攻还好,可是你要打持久战?这时候客场作战的弊端就显露出来——秦军多是北人,较为干冷的环境里活了十几年,一下子来到南方这么个湿热的环境里,部分人出现明显的不适,开始生病,瘟疫也就扩散开来,在军中横行,秦军战斗力开始跌落。西瓯军队当然也不会闲着,他们充分发挥主场的优势,利用自己攀山越岭和驾船荡舟的娴熟手法,在岭南这块河多谷深,山高林密的地形下翻转腾挪,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秦军进行连番不断的偷袭,浩浩荡荡的秦军被打的晕头转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还手,甚至在这三年里不敢解下盔甲,放下武器休息。再者岭南的地形也注定了辎重运输的困难,而此时的水渠还未完全被打通,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可以说是一支军队的驱动力,如果把军队看作人的话,粮仓甚至可以看作心脏,粮草就是血液供应,而西瓯军队在桀骏的带领下切断了秦军的部分粮道,本来就有病变的细胞(瘟疫)在扩散,这下好了,连接心脏的血管也被切断了,秦军这个巨人好像有点支撑不下去了,西瓯机会来了,桀骏也不打算再等下去了。

null

【随时准备作战的秦军】

折戟终战

公元前218年,在一个瘴气横生的夜里,西瓯军队悄然向秦军的驻扎地摸索前进着。当营地中的第一声惨叫响起时,秦军才慌慌张张聚集准备抵抗,但被连番偷袭的秦军本就已经是四面楚歌,兵士也早已疲惫不堪,对于西瓯部族的进攻根本未能迅速形成强有力的抵抗,就已经损失惨重。火光箭雨下映照出的是秦军的不甘,他们甚至没有和西瓯军队正面一战就不明不白的死去。势如破竹的西瓯军队冲进了驻地深处,带着怒火向那个侵略自己家园的罪魁祸首发起了冲击,最终将仇人屠雎斩杀。秦军主帅一死,这个原本就千疮百孔的军队彻底分崩离析,再不复初入岭南的雄威。火光冲天的秦军营地代表着的是西瓯的胜利,他们才是这片领土的拥有者。至此第一次秦吞百越之战以秦军的惨败结束。当然值得一提的是,秦军的攻击并不是毫无成果,其河渠的修建以及对岭南大部分要区的把控为之后的彻底征服百越埋下了伏笔。

null

【战死沙场是许多秦人的结局】

纵观第一次秦吞百越之战,即秦瓯战争,秦军在兵力、战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输掉这场战斗,不得不说西瓯人的顽强和勇猛值得敬佩,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西瓯军及时调整了战略战术,在桀骏带领下的西瓯军深谙游击战争的要领,成功的放大了己方熟悉家乡以及秦军不熟悉、不适应的特点,最后在秦军首尾难顾之时一击毙命,可以说是很值得研究的一场战例。一场战争,防守方依靠着城池总是会比进攻方拥有更多的机会,同等兵力下几乎不可能破城,因为防守一方既可以选择主动出击,也能退而防守,进攻方则不能,那么西瓯战争里,这茂密的丛林和纵横的沟壑,又何尝不是一座无形的城池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